湘潭縣“湘水河畔吊屈原·蓮鄉里手說端陽”主題活動現場。(湘潭縣委宣傳部供圖)
白培生張媛胡孟婷
湖湘腹地,三水襟帶,“天下第一壯縣”——湘潭縣盤踞其中。壯縣之“壯”在于土地面積廣闊、人口數量眾多、經濟發展迅速,更體現在文明程度之深、精神內涵之豐、鄉風民風之美。
近日,我們走進湘潭縣,尋找這座全國文明城市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印跡。
一座文明城,處處和諧景。在白石文化廣場的“志愿集市”上,志愿者們“擺攤設點”送服務,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同時,生動地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學校門口,學生家長化身“文明監督員”,讓文明交通浸潤校園;在無物業小區,退休干部帶頭主動承擔起小區管理的責任;在廣袤農村,黨員群眾齊心協力,開展移風易俗、建設美麗鄉村、培育鄉風文明……
在湘潭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各個地方、行業、領域的行家、內行,是黨員干部、產業專家、文化能人、致富能手……被稱作“蓮鄉里手”,他們活躍在社區小區、大街小巷、企業園區、廣袤農村,以主人翁姿態,為推動湘潭縣新時代文明實踐走深走實,抱薪添柴、貢獻力量。
以活動為載體,書寫精神文明建設“首善答卷”
“投江殉國的屈原,不是令人悲憫的絕望詩人,而是堅守正道、哀民多艱的治國能臣,是九死不悔、以身殉道的愛國志士……”6月16日,來自湘潭縣的“文化里手”羅迅,倚湘江而立,聲情并茂地講起了愛國故事。
說端陽、憶屈子、談愛國,在湘潭縣開展“湘水河畔吊屈原·蓮鄉里手說端陽”主題活動現場,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傳承,在110名小學生的灼灼目光中進行著。
“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更加深入了解了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名思政老師,我也將不斷加強學習,和孩子們講好每一個中國故事。”湘潭子敬學校教師唐茜表示。
“這樣的活動非常好!”“不僅是學生,我們大人也應該了解這些。”清早來江邊散步的群眾,忍不住駐足仔細聆聽。
這是湘潭縣以活動為載體,讓新時代文明實踐在蓮鄉蔚然成風的生動寫照。“有了活動,才能吸引、帶動群眾,才能潤物無聲地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湘潭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主任劉仙桃表示。
據了解,去年該縣創新推出“蓮鄉里手”志愿服務品牌,讓“蓮鄉里手”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角”,設立理論政策宣講、文明風尚、法律服務、金融普及等12支志愿服務隊,招募“里手”志愿者2000余名,開展系列文明實踐活動5000余場次。
將奉獻放心中,探索無物業小區自治新格局
從幾十戶住戶不愿意繳納物業管理費,到繳費率在社區中排名第一,湘潭縣易俗河鎮鳳形山社區龍江名庭小區是如何做到的?
“以前我們小區板梯間內少有路燈,小區院子內地面到處坑洼不平,雨天經常積水,住得實在不舒服。”龍江名庭小區居民汪敏告訴我們。
龍江名庭小區系老舊小區,2018年以前,小區管理由物業公司承包,存在環境衛生差、綠化維護差、配套設施跟不上、樓梯間無照明等管理不到位的情況,收不上物業費成了這個小區的“老大難”問題。
2019年,小區業委會舉行換屆,一批“蓮鄉里手”站了出來,制定《物業自治章程》,從此小區走上了自治之路。
小區物業自治團隊建立后,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著手,積極爭取提質改造項目。2020年8月,該小區順利完成了院內地面和水溝的改造;原本容易灰塵四起的龍江渠道蓋板上,鋪設成了樹脂(環氧沙漿)地面,建起了小區居民健身和娛樂的場所;小區電線線路全部更新,統一安裝聲控路燈……
除了強化硬件設施,在日常管理中,只要業主有需要,小區業委會成員隨叫隨到。“家里水表壞了,燃氣停了,車子刮了……我們都是第一時間找業委會,從前不愿意繳費,現在我們都是主動繳費。”小區居民莫從泉說道。
“做這份工作沒有別的,就是要講奉獻,要熱心,要把居民當做家人來看待。”從事財政工作35年的肖春元,一退休就加入了業委會,目前擔任小區物業自治辦主任。
在業委會的號召下,業主代表們也積極參與到物業自治管理工作中來,各樓棟選出敢擔當、肯奉獻、會干事的“小區里手”擔任單元長、樓棟長。短短幾年時間,小區先后收獲了“園林式小區”“先進小區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縣里從龍江名庭小區的變化得到啟示,針對全縣老舊小區多,基礎設施薄弱等創建文明城市的難點問題,從退休干部、老黨員中發現并培育思想覺悟高、工作能力強、奉獻精神足的同志,參與小區管理、社區治理、環境維護等文明城市建設工作,目前全縣參與社區治理的“銀發里手”達288人,云龍山莊、鳳凰山莊等小區自治模式日漸成熟,社區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讓鄉賢來領頭,結出鄉風文明累累碩果
6月17日,我們走進湘潭縣錦石鄉金湖村袁家大屋的美麗屋場,精心修建的綠化帶,干凈整潔的柏油路,大片花海簇擁著一棟棟房屋,目之所及皆是鄉村美景。
金湖村是省級美麗鄉村示范創建村、湘潭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湘潭市精神文明建設文明村鎮。
“這里頭少不了馮少球、唐興國、胡志元、周平安等一批‘蓮鄉里手’的功勞!”金湖村黨總支書記肖伏文說道。
在袁家大屋美麗屋場建設之初,得知缺少資金,70多歲的退休老黨員馮少球主動從自己的積蓄中掏出了11萬元用于建設,“這是村里的大好事,我們一定要支持!”馮少球表示。
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拆除村民自家搭建的棚架,還要無償使用部分村民的自留地,不少村民不情愿。這時,馮少球又一次站了出來,他挨家挨戶地給村民做思想工作,在他的影響下,村民紛紛積極響應,出錢出力。不到一年時間,一個環境優美、道路寬敞、衛生整潔的美麗屋場建成了。
在美麗屋場建成的同時,鄉風文明也在金湖村落地生根,像馮少球這樣的人,還有許多。比如,村里公共綠化因意外失火被燒毀,村民胡志元將自己家中的景觀樹免費贈予村里;老支部書記唐新國義務組織村民為綠化帶澆水;在村里統一修剪綠化帶過后,村民們紛紛主動清理垃圾;在村民代表大會上,錦石鄉黨建站站長趙航遠帶領村民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點點星光,匯成銀河!在“蓮鄉里手”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事例中,詮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不僅是一種責任和擔當,更是一種精神的傳遞和美德的涵育。建設文明實踐陣地、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打造志愿服務品牌、傳遞黨的聲音、凝聚群眾力量……“蓮鄉里手”積極投身到新時代文明實踐當中,成為湘潭縣一道獨有的“靚麗風景”。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