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桃礦街道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講進樓棟活動。 李舒 攝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周磊
通訊員丁會云劉宇麗
11月22日,記者從臨湘市城區出發,越過大小山丘,跨過幾條荒蕪鐵路,20余分鐘后,便抵達桃礦街道。透過老舊的房屋、展廳擺設的精美礦石,依稀可見往日桃礦風貌。
文化站內,桃礦街道黨委委員謝正新正在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這已經是該街道舉行的第四次微宣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振奮人心,讓我更有理由、更積極地投入街道志愿者活動。在桃礦居住很幸福,相信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老黨員羅國勤聽完宣講、發表感想后,馬不停蹄地前往街道轄區內的森林義務巡護。
在桃礦街道,像羅國勤一樣的志愿者有近200名。他們用日復一日的無私奉獻,協助街道撐起一片“幼有所育、老有所樂”的幸福樂園。
抖落一身塵埃,桃礦從歷史中走來
文化站大廳的展柜中,800余枚企業創辦以來的印章整齊陳列,述說著桃礦悠久的歷史。
桃礦街道辦事處前身是大型國企桃林鉛鋅礦,始建于1956年。因資源枯竭,2003年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由臨湘市政府管理。
桃礦關閉破產后,社區基礎設施差,大量職工下崗,養老、再就業等問題日漸凸顯。
臨湘市接管桃林鉛鋅礦后,從最難、最苦、最突出的民生問題入手,全力推進民生工程建設。
2016年以來,臨湘市先后投入67.9億元,實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項目47個。2545套破舊房屋完成改造,道路硬化、小區綠化亮化美化、管網建設等相繼完工,通過職業培訓、專場招聘、公益崗位等就業服務組合拳,2400名下崗職工再就業。
漫步桃礦街道,所遇之人,十之七八為年邁老者。該街道文化站站長楊迎歸說,由于無田無地,當地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為老人、小孩。
如何服務好這兩類人群?桃礦街道給出的答案是:借助志愿者的力量。
2012年,桃礦綜合文化站成立。楊迎歸介紹,當時,連辦公地點都沒有。不過群眾熱心,組建起100多人的志愿隊伍。
桃礦退休工人盧政家當時就加入志愿隊。他發現,老人年紀大,照看孩子困難,尤其在節假日期間,留守兒童連個讀書學習、娛樂的地方都沒有。
在盧政家和楊迎歸的共同推動下,桃礦街道成立“留守兒童”之家。在這里,志愿者組織策劃“閱讀伴我成長”親子讀書活動、“希望家園”暑期培訓、漫畫比賽等活動,邀請心理老師和志愿者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和一對一幫扶。
盧政家成為乒乓球教練,免費為留守兒童培訓。2013年,他因身體不適做了心臟支架手術,休養3個月后,又回到孩子們身邊。十年如一日,盧政家已經記不清自己帶過多少學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盧政家說,希望把志愿服務正能量傳遞給桃礦的下一代,讓他們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新時代新風貌,“身邊95”品牌響亮
桃礦街道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活動機制日漸成熟。
該街道構建“3+N”組織架構,“3”即1個街道實踐所、2個社區實踐站,“N”即轄區內6501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礦山博物館、道德講堂、主題公園廣場等活動場所。推進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理論宣講、志愿幫扶、文化樂民、文明宣傳4個實踐平臺建設,打響“身邊95”志愿者服務品牌。
何為“身邊95”?桃礦街道黨委委員謝正新解釋,“身邊95”就是“身邊有我”。
志愿者身著紅馬甲、臂戴紅袖章,走街入戶,成為老人和小孩身邊最信得過的親人。
羅國勤曾是桃礦的一名機械維修工人,如今是一名志愿者。年底給困難群眾發放生活物資時,他都會早早來到物資發放點蹲守,遇上哪位老人搬不動,就幫忙送回去。
水龍頭壞了,羅國勤會修;燈泡要換,給羅國勤打電話。15年來,羅國勤騎著摩托車,穿梭在大街小巷,忙的時候連午飯也顧不上吃。
“多虧了桃礦的志愿者,他們真正為我們辦實事。”孔玉華老人經常打電話告訴外地的女兒,昨天哪位志愿者幫她換了煤氣罐,今天哪位志愿者給她搬了物資……
桃礦街道老年科協分會會長劉滿星告訴記者,街道還建立空巢獨居老人入戶隨訪機制,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轄區880名65歲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簽約服務,免費進行健康體檢、上門巡診、心理疏導等,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2021年,該街道金鑫社區獲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培育時代新風新貌。”劉滿星說,未來,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繼續協助街道做好志愿服務工作,讓老人吃好、住好、玩好。
走進桃礦街道文化站。書畫室,居民揮毫潑墨;兒童活動室,孩子們剪紙、讀書;乒乓球室,老少一堂盡情酣戰……在這里,處處可見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基層聲音】
桃礦街道黨工委書記羅成英:
我們要深入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做好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等工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街道將繼續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力量,整合技能型志愿者,增強街道和社區志愿者服務能力,繼續發揮志愿者模范作用,讓志愿服務活動多樣化、網格化、常態化。
桃礦街道金鑫社區“夕陽紅”格長自治協會會長管銀保:
黨的十八大以來,桃礦街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的老舊房屋全部改造,居住環境、治安環境越來越好。我們協會一共有20多人,平均年齡65歲以上,大家都心無旁騖投身志愿服務活動中。“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是我的座右銘,我也會帶領協會成員,一直在志愿服務這條路上走下去。
【記者手記】
信仰融入血液里
周磊
桃礦街道志愿者羅國勤胸前佩戴的黨員徽章,熠熠生輝。入黨后,他幾乎每一次出門都佩戴。
50歲那年,羅國勤光榮入黨。也是那一年,他懷著感恩之心加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團隊。
跟著羅國勤采訪一天,不難發現,他在摩托車裝上小喇叭,宣傳新風尚、新政策;他自掏腰包,為困難戶免費維修家電;他每日兩次,往返在茂密的森林,巡護防災……他早出晚歸,奔波在為民服務的路上,一路風霜,將15載年華奉獻給桃礦的老老少少。
羅國勤說:“黨員徽章戴在胸前,就是一種信仰。我時刻銘記黨對我的要求,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更加謹慎、更加有力。”
如果信仰有聲音,那一定是為民之聲、奉獻之聲。
羅國勤樸實無華、無私奉獻的模樣,就是桃礦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的生動寫照。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