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市新市鎮元福村。袁理 攝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馬如蘭
一臺電腦,一部手機,一疊筆記。10月23日晚,汨羅市新市鎮元福村寓外鄉友、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智庫工作部部長江立云通過“元福新潮”微信群,用親切的鄉音、生動的語言,與天南海北的鄉友學習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暢談鄉村振興體會。
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該微信群內黨員群眾暢談學習體會、謀劃鄉村振興。11月17日,汨羅市委書記朱平波與江立云視頻連線。他鼓勵“元福新潮”發揮特色優勢、刷亮黨建品牌,做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與實踐,深度整合鄉友與社會資源,打造推動產業振興、社會治理的新引擎。
線上論道,線下實踐
11月21日,元福村的小田改大田現場,數臺挖掘機、推土機正在平整土地,空氣中彌漫泥土清香。
“必須改,改完豐產又豐村,多方受益。”種糧大戶袁豐今年種了300多畝“泰優390”。
種田人最關心農業。“在群里聽黨課,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袁豐告訴記者,今年,政府發放1.5萬元補貼,村里給大戶免費送去60噸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保質保產。一項項實惠,讓他充分感受到國家保糧食安全、穩糧食生產的決心與魄力。
元福村黨總支書記仇公平說:“以前,黨的許多理論、觀點老百姓了解不多。有了‘元福新潮’領學,黨的二十大精神一傳十、十傳百。政策方針、專業名詞,村民信手拈來,對政策時事也更加關心。”
2017年,原元宵村、福興村合并為元福村。為解決“合村不合心”等問題,部分黨員干部、寓外鄉友發起組建“元福新潮”微信群。
目前,該群已累計講授89期“微黨課”,內容覆蓋黨建黨史、政策文件、會議精神、種植養殖、文化教育、村級治理等鄉村振興及群眾生產生活領域。
如今,“元福新潮”從線上向線下延伸,以黨課帶動創業、加強治理、引領發展。黨員群眾成立合作社,栽種30畝中藥材,畝均收益3000元;種植湖藕160畝,畝均收益5600元。
村民出題,專家解題
11月21日傍晚,螺山家庭農場負責人翁國明一敲鍋盆,“鐺鐺”的響聲回蕩山谷,放養的“跑山雞”迅速從四方聚攏來“吃飯”。
元福村村民翁國明從深圳經商回鄉后,受“元福新潮”微黨課“綠色發展理念”啟發,決心闖一闖“可持續農業”的路子。
群友、西南大學教授何丙輝成了翁國明的“軍師”。他建議探索立體農業新模式,山上種植油茶,林中辦養雞場,田間種優質稻。雞的糞便經處理后為農作物提供有機肥,田間秸稈等廢物可加工成飼料喂雞,形成循環農業。
2018年,翁國明與村民合作打造卓宏油茶林種植專業合作社,又建起家庭農場,種下120畝油茶、40畝優質稻,養了2500只雞。如今,他還做起主播,在抖音發布小視頻推廣家庭農場。
“雖然今年干旱,油茶有損失,年收益還是有20余萬元。”翁國明說。
“元福新潮”微信群中,有一份黨的二十大報告全文文檔,翁國明把第三十二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部分打印出來,放在辦公桌前。
“我備受鼓舞,更要埋頭苦干,有不懂的地方多問‘軍師’。”翁國明仔細讀著報告。
“在‘元福新潮’微信群,如今是村民‘點單’,微黨課‘配菜’。”元福村黨總支副書記張菲告訴記者,線上講課前,鎮村干部廣泛調研走訪,向全體村民征求課題。講課時,突出提問環節,村民現場討論、提問,專家鄉友授業解惑。
“群風”化人,鄉風文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志愿者是社會治理必不可少的力量。”記者見到元福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負責人、愛心志愿者協會會長何利民時,他正在兒童之家整理讀書角。
“元福村有100余名志愿者,‘一老一小’都是重點關注對象。搞活動時,我們在群里一呼百應。”何利民介紹,兒童之家的“四點半課堂”為留守兒童提供課外作業和閱讀場所,填補課后教育空缺。暑期的“親子共讀道德大講堂”,廣受大朋友與小朋友的歡迎。
去年,元福村被授予省級鄉村治理示范創建村、省級示范兒童之家等稱號。今年,“元福新潮”微黨課平臺入圍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
在上屋袁屋場一處村民活動小廣場,記者遇到正在散步的村民袁秋果。他拉著記者說:“這里和從前大不相同,這片小廣場,曾經是一個垃圾堆放場。后來支部引領、村民自籌,搞起綠化亮化,畫起壁畫,2019年建成秀美屋場。這正合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求。”
【基層聲音】
元福村黨總支副書記張菲:
當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鄉村振興”“農業強國”等關鍵詞,聽到“元福新潮”微信群一堂堂深入人心的微黨課、曬出的小康“成績單”,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
作為一名“95”后基層選調生,我從家鄉內蒙古來到湖南。從校園到機關,從城市到鄉村,兩年多來,我在鄉村工作中了解到了最實在的國情。
一開始,有的村民覺得選調生就是來基層“鍍金”的。為更好地貼近群眾、服務群眾,我在農忙時幫村民下田插秧,閑暇時與他們拉家常。漸漸地,村民把我當成自己人,節假日也會叫我去家里坐坐。
這一路,我沉下心細細品味基層的酸甜苦辣,在鄉村田野間、在屋場夜話里聆聽群眾心聲,探索鄉村振興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青年,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我將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必修課,扎根基層一線,真正把廣大群眾的利益放在最重要位置。將理想與熱血融入基層工作,將選調夢融入中國夢,在黨的旗幟下書寫好基層奮斗的故事。
【記者手記】
職業農民的“逆襲”
馬如蘭
螺山家庭農場負責人翁國明的微信名叫“實干興農”。
“我們職業農民也有‘執照’哩!”清瘦黝黑的他打開一本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證書笑道。
翁國明的另一個身份,是岳陽市人大代表。在他的書架上有一個文件夾,里面保存著許多“珍貴資料”:“元福新潮”微黨課課程安排表、黨的十九大報告知識要點、黨的二十大報告重點摘錄……
2018年起,受“元福新潮”微黨課啟發,翁國明實現了從商轉農的跨行“逆襲”。
他帶著記者去看一個集裝箱。將近一人高,面積不足7平方米,那是他“夢開始的地方”。剛成立家庭農場時,為實現“軍師”何丙輝為他設計的藍圖,翁國明花700元從廢品收購站“淘來”這個集裝箱,在里面一住就是3年,日夜與“跑山雞”為伴。
如今,他蓋起4個雞棚、一棟二層小洋房,與妻子一道把家庭農場打理得井井有條。元福村廟興塘的丘陵荒山變成了立體循環農業的“桃花源”。
這一片“綠水青山”,就是他的“金山銀山”。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