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黃煒信
“這是我的家鄉,虢大灣美麗屋場……”與影視劇中常出現的村婦女主任潑辣、土味的形象不同,“85后”的長沙市望城區靖港鎮復勝村婦女主任王江淋著西服化淡妝、大方得體地在短視頻中介紹自己。這位曾經的職業經理人,以超強的組織策劃和執行能力,組織村里婦女進行環境衛生評比、花卉大賽、壇子菜比賽,不僅成為美麗村莊的“繪畫師”,也成為鄉村精神風貌的“塑形師”。
紫樂、淡雪、布丁……復勝村“90后”小伙譚俊的多肉大棚里,近300個品種、5萬余盆多肉植物讓人眼花繚亂。從陽臺到一個大棚,再到四個大棚,屬于譚俊的田園夢想,在他腳下這片土地上一步步實現;從個人的興趣所致,到與村里聯營合作,譚俊成就了自我,也實現了村集體經濟與企業的雙拓雙贏。
立冬過后,文和友小龍蝦研究院院長崔松的臉上時常堆滿笑容:冬季是囤養小龍蝦銷售的旺季,位于望城區喬口鎮的小龍蝦研究院,迎來了山東泰安、江蘇揚州的兩位年輕產業研究員。他們將與本地養蝦能手一起,鉆研龍蝦養殖。
多點開花,大勢可成。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了望城,隨之而來的,是鄉村隨處可見的產業興、人氣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由此可見,鄉村振興關鍵是人才振興。人才哪里來?透過靖港鎮這個窗口可以看到,人才振興首先是本土人才的回歸。無論是王江淋還是譚俊,他們對家鄉都有一種樸素而強烈的情感,為了家鄉美可以放棄年薪近30萬元的高管崗位,與家鄉共成長。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更離不開熟悉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工作環境的本土人才;人才發展需要空間,在廣袤大地中尋找人生坐標,家鄉無疑是最適合的土壤。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引回來,既要留得住,還要充分激活,給予人才成長的機會。虢大灣屋場最新潮的建筑,是靖港鎮設在這里的“青云驛站”:這里,一年四季都有培訓課堂、交流活動,是回鄉創業青年志同道合的平臺。
立青計劃、“土專家”成長體系、鄉村工匠成長體系……名稱不同,卻始終彰顯了黨建引領下,助力人才成長的相同初衷。本土人才,從破土而出,到創新引領,黨委、政府的思想動員、政策支持至關重要,完善培訓提升的成長體系更是讓他們樂于扎根家鄉的沃土。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產業發展是關鍵。產業起勢,各地人才奔赴。目前,喬口鎮“荷花蝦”養殖面積達1.22萬畝,綜合產值近2.2億元。從山東、江蘇、湖北等地來了養蝦專業人員,他們為喬口“荷花蝦”產業而來,為產業壯大提供了持續不斷的動力。如果把產業比作盛開的花朵,人才正如辛勤的蜜蜂般為“甜蜜”加油。
事業當聚英才,英雄不問出處。呵護好生于斯長于斯的“人才苗”,以產業為“犁”耕好“人才田”,真正做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藍圖一定能早日實現。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