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黃煒信
在望城區靖港鎮虢大灣美麗屋場,有一面沁人心脾的村民“笑臉墻”,它是這座美麗村莊最動人的風景與“地標”。成就這道風景的,是始于虢大灣美麗屋場建設中128座祖墳遷移的故事。
在規劃復勝村虢大灣美麗屋場中,遷移隨處可見、雜亂無章的祖墳是一個復雜艱巨的難題。這些祖墳是虢大灣村民先人的安寢地,是村民情感與鄉愁的寄托。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建設美麗屋場,祖墳遷移是唯一選項。村支兩委聯動黨群理事會成員統一思想,黨群理事會成員率先遷墳,再一一登門,說動了老年黨員做榜樣。短短三個月,奇跡般完成了從思想的轉變到行動的落地。128座墳“沒補一分錢,沒留下一座墳”,統一遷入生態墓地。
同樣,在望城區茶亭鎮九峰山村,也有著黨群一心、共赴美好的動人故事——為暢通“茶亭花海”鄉村旅游重點創建區出入通道,組級公路需要由3.5米拓寬到6米,黨群理事會成員譚躍兵帶頭捐出自留地修建路基,同時積極號召呼吁。拓建工程兩個月就完成了,拓建部分幾乎全部是大家捐出的自留地、宅基地、菜地等,沒要任何補償,沒有一起糾紛。
從虢大灣到九峰山村,村民遷墳、讓地之后,處處是道路暢行、綠色歸位、笑臉相迎的鄉村美景。鄉村美了,經濟活了,人心暢了、心氣順了……一切起于黨群理事會的清晰“理事”。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黨群理事會”既是經驗,也是基層治理探索的方向和重點,由此釋放蘊藏于民的鄉村振興無窮潛力。
黨群一心,聯通干事創業的最后一百米。當下,個位數的村支兩委面對四位數的村民人口是普遍現象。“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社會治理體系要求,黨群理事會織起了一張人性化的柔性網格,解決了從身邊到心里的“最后一米”。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基層治理需要激活每個先進分子的示范帶動作用,這是實現精細化網格化的重要依托。
黨群一心,所向披靡。隨著新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轉變,基層治理不可避免面臨利益的得失、思想的震蕩,單單依靠行政手段,難于實現。這時,黨群理事會成為“解壓閥”“緩沖區”。“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幫著群眾轉”的現場式實踐式引導,是破除陳規陋習,解決思想觀念最有效的路徑。
黨群一心,“我要干”的內驅力猶如源源活水。誰是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怎么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讓廣大農民參與到農村改革的各項事業當中。基層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小至菜地調整、家禽養殖,大至村級規劃、環境整治、道路建設、產業發展,激發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活力至關重要。從人居環境入手,如同牽起了一根線,改變了鄉村面貌,建立了新的風尚,撒下了主動求變的種子,奠定了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礎,培植了共創共富的肥沃土壤。
“水風清,晚霞明”的美麗圖景,“陽光璀璨”的醉人笑臉,“步履鏗鏘”的產業態勢,是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美景和發展風貌,究其根本,是基層治理之變結出的碩果。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更多類似“黨群理事會”的基層治理探索,黨群零距離,才會有鄉村振興的氣象萬千。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