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汝城縣大坪鎮隆興村田家片。 何鑫 攝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羅徽
通訊員鄧生祥傅玲鳳
“曹書記,你前幾天去沙洲瑤族村聽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有些么子收獲?”
“收獲蠻多,聽我慢慢跟你們講。”
……
11月25日,汝城縣大坪鎮板凳會現場,鎮黨委書記曹雄清召集14位村黨支部書記,傳達沙洲瑤族村宣講會內容。連日來,該鎮持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分層分類的學習活動20余場,并努力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澎湃動力。
今年,大坪鎮14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其中坪灣、大坪、官路6個村收入將超過20萬元。
流轉土地,農業生產活力十足
初冬,汝城縣大坪鎮大坪村田間,油菜苗吐出新芽。湖南省山之稻農業科技公司總經理歐文清正帶著村民移栽油菜。
歐文清是鄰近井坡鎮的種植大戶。今年8月,大坪鎮用優厚的土地政策將他吸引過來,發展油菜和水稻種植。
“鎮上通過富民土地流轉公司,先流轉了村民的地,我再一次性租下1200畝,節約大量的時間。”歐文清告訴記者,基地實行油菜和水稻輪作,每畝年收益可達3000多元。
種植大戶有錢賺,村民們跟著受益。58歲的何文蓮把7畝土地流轉出來,每年收租金3500元;自己在基地務工,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何文蓮說:“家門口干活,掙錢顧家兩不誤。”
在大坪鎮,像大坪村這樣通過流轉土地、引進種植大戶發展農業產業的村子還有不少。該鎮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打造綠色農業產業示范帶。目前,全鎮已種植蔬菜、瓜果、水稻等上萬畝,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之一。
“一片特色產業地,一條增收富民路。黨的二十大精神讓我們前行目標更明確,方向更篤定。”連日來,大坪鎮通過開展日訪夜談、板凳會、屋場會等,全面推進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歐文清備受鼓舞,計劃投資2000萬元,打造油菜產供銷一體化全產業鏈。
盤活資源,村容村貌越來越美
煙雨蒙蒙,掩不住隆興村田家片的秀美多姿。新建的籃球場、舒適的小游園,還有一棟棟正在建設的現代化農舍。
隆興村田家片曾是典型的“空心村”。數千平方米的危舊房,廢棄的豬圈和茅廁,嚴重影響著村容村貌。
去年5月,縣駐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鎮駐村干部以及村支兩委班子成員一合計,決定拆除危舊房,整出宅基地,再公開拍賣宅基地使用權。
該村組建村民理事會,挨家挨戶做工作。不到半年,隆興村田家片共拆除危舊房7200多平方米。同時,對危舊房原址整理出的18塊宅基地公開競價拍賣,滿足村民建房需求。
全村符合條件的40人參加競拍,18人中標,一共拍出137.8萬元。隆興村黨支部書記、鎮人大代表田志軍說:“拍賣款中的55.12萬元將用來建設文化小廣場、進組道路等公益基礎設施;剩余的82.68萬元按照拆除危舊房面積大小,返還給100戶拆除戶。”
63歲的田六金,拆了舊房和豬圈共170平方米。他算了算賬:“縣里給了8500元拆舊補償,村里再從拍賣款里返回44000元,一共收入52500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我們既然探索出了切實可行的模式,就要堅定不移走下去。”大坪鎮黨委書記曹雄清說,目前,全鎮6個村共拆除老舊房屋7.7萬平方米,新房、新村、新貌競相涌現。
布局光伏,村里樂享“陽光紅利”
“今年光伏發電的4萬元收入就要到賬了,咱們村集體收入又能突破20萬元。”近日,在歐村村的屋場會上,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陳群飛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時,向村民透露。
早些年,歐村村由于村集體收入為零,村黨支部年年被列為軟弱渙散黨組織。2021年,陳群飛走馬上任,村里依托20萬元政府貼息貸款,積極發展光伏發電,盤活閑置宅基地,投資入股龍頭企業,每年為村集體創收20萬元。
目前,歐村村的這一發展模式已經在全鎮14個村鋪開,各村村集體收入節節攀升。其中,歐村村、魯譚新村光伏發電已經建成投產,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超4萬元;隆興村開啟“光伏+冷庫”模式,不僅解決生鮮果蔬儲存,還能讓部分村民在家門口務工;祝嶺、溪頭等村投資入股汝城縣湘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每年分紅2萬元;大坪村盤活原有店鋪年增收22萬元……
大坪鎮黨委書記曹雄清說,有了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村集體增收的路子將愈發寬闊,鄉村振興的步伐將愈發有力。
【基層聲音】
大坪鎮歐村村黨支部書記、主任陳群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我作為全鎮唯一的女村支書,深感責任重大,也動力十足。連日來,我利用日訪夜談活動和屋場會、板凳會向鄉親們表明心跡:“好日子等不來、要不來,全村一家人、一條心、一起干,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大坪鎮南村村種糧大戶譚敏飛:
前不久,我試種的100多畝富硒水稻喜獲豐收,畝產達到600多公斤。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給我們這些種糧大戶提振了信心。我要不斷學習新理念和新技術,將產業做大做強,也要在引領帶動上下功夫,當好產業致富帶頭人,讓鄉親們參與進來,為實現共同富裕盡己所能。
【記者手記】
思路一變,土里刨金
羅徽
產業是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一個地方要發展,就必須要有產業支撐。但發展產業不能盲目跟風。大坪鎮各村在做強村集體經濟時,從土地資源入手,開辟穩定的集體經濟增收渠道。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村的最大資源,必須從土地里“挖金子”。壯大集體經濟,不但要管好用活集體現有資產,還要不斷創新方式,確保集體收入能細水長流。大坪鎮各個村的經驗證明,只要“變”的觀念跟得上,黃土就能變成金。
初冬的大坪鎮之行,記者看到的是美麗鄉村的亮眼場景,聽到的是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我們有理由相信,乘著黨的二十大東風,大坪鎮必將步入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