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卓萌劉蓉
通訊員唐鵬程胡戎
一紙格言傳家風,一本檔案記文明。石門縣夾山鎮創新推進村民“德治”“自治”,借助《夾山治家格言》、“家庭文明檔案”,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時代新風新貌。
提煉治家格言,百姓語言教育百姓
“父老鄉親,你我傾聽。治家格言,字字千金。家安天下穩,家和萬事興……”全文近800字的《夾山治家格言》,在夾山鎮處處可見、人人知曉。
2009年,石門皂市水庫庫區3000多移民遷至夾山鎮居住,居民間矛盾糾紛較多,為基層社會治理出了一道難題?!敖逃傩眨盟麄冏钍煜さ恼Z言。不如整理一個《夾山治家格言》,用老百姓的‘土話’弘揚公序良俗,淳化風土人情?!眾A山鎮楊坪社區第一書記、鎮文化站站長鐘克宏說。
經過近1年時間收集、4次座談會商討篩選,2010年,《夾山治家格言》定稿,在全鎮范圍內推廣傳誦。
“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火要空心,人要虛心”……《夾山治家格言》內容多取材于當地的民間俗語,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
在楊坪社區陶家崗屋場,“來去自由喝杯茶,家族賑酒不收情”常常被居民掛在嘴邊?!斑@句格言來自我們陶氏家族的族規?!本用裉战鹕钢輬隼锏摹扒屣L塘”說,“70多年前,陶家定下賑酒不收人情、來去自由的族規。每年,族人買魚苗放入池塘,遇到節日、紅白喜事就按需捕魚作禮物。”
賑酒不收“人情錢”,“人情味”卻并沒有減淡。誰家有難,大伙兒不請自到,主動幫忙。
2015年,陶家崗屋場71歲脫貧戶汪新蓮拆危房修新屋,家里人手不夠。“屋場的人都來幫我,連夜運磚瓦。咱們屋場的老百姓,那真是沒得說!”汪新蓮贊不絕口。新屋修好后,在石門縣委宣傳部和夾山鎮黨委、鎮政府指導下,汪新蓮將自家大堂一角騰出來,打造“農家書屋”,助力鄉風文明建設?!拔易约捍笞植蛔R一個,那些愛看書的人到這里來,我也高興。”汪新蓮說。
建立文明檔案,群眾事務自治自理
走進夾山鎮各大屋場,印著紅、黃、黑榜的公告欄格外引人注目。
2019年起,夾山鎮在原有“格言治家”基礎上,創新建立“家庭文明檔案”開展社會治理。檔案設紅、黃、黑榜,一戶一檔記錄家庭成員的正能量事件、不文明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獲“紅榜”較多的家庭,每年授予“文明家庭”獎牌并表彰?!叭绻f,治家格言重在道德感染、心靈熏陶,那么家庭文明檔案就是把鄉風文明具象化、細則化,加強約束,讓村民自治得以落地。”鎮黨委書記張雄風說。
漢豐村有一位覃姓村民性子倔,過去常與親兄弟、鄰居鬧矛盾。村干部多次上門勸誡,收效不大。經過家庭文明檔案協會討論、村民代表集中評議,他的檔案被記了“黃榜”。“既傷面子,又落下壞名聲,影響后人?!瘪沾迕褡笏加蚁?,主動約來兄弟和好,表示要改掉壞脾氣,請大家監督。
如今,夾山鎮已為全鎮1.36萬戶家庭建立文明檔案,記錄紅榜17533多個,評選出“文明家庭”10210個、黃榜1072個,營造“爭紅銷黃不沾黑”的良好社會氛圍,引領家風、村風、民風崇德向善?!凹彝ノ拿鳈n案”還在石門全縣推廣開來,該縣秀坪園藝場在建立檔案基礎上實行積分管理,讓每個家庭“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家的人,辦好自己的事”,爭創文明家庭。
培育時代新風,鄉村新貌躍然眼前
從楊坪社區出發,驅車往官渡橋方向,一路平坦暢通。這條12.2公里長的楊官公路貫穿夾山鎮,去年底開始拓寬提質,今年全線通車。“修路前征地只花了3天,村民積極騰地,一分錢補償也沒要。”夾山鎮黨委書記張雄風說。
栗山村村民宋元國就住路邊,門口原本栽了兩棵大銀杏樹。為了加快工期,宋元國主動放棄給樹找買家,提前砍樹騰地。施工期間,他和妻子給施工人員送水送菜。“《夾山治家格言》里說,‘飲水要思源,為人莫忘本’。施工隊修路方便我們出行,這是大好事。我們也應當出點力。”宋元國說。
“治家格言”“家庭文明檔案”最初都是從小家庭出發,引導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夾山鎮將其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結合,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家”的內涵在群眾心中不斷擴大。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浮坪村脫貧戶周爾玉采摘700多公斤蔬菜送到鎮政府,轉交武漢相關部門;馬塔橋村養殖大戶賀云林,通過微信群號召大家支援抗疫一線,短短幾天收到來自225名黨員群眾的5.4萬元善款,匯往武漢。
楊坪社區居民陶文平作為陶氏家風新一代傳人,成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合作社,帶領父老鄉親發展生產、共同致富。該社區的楊群康,退休后義務收集整理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積極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鼓勵后代捐資助學,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首屆全國文明家庭”。管好小家、奉獻大家,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雙美”的現代化鄉村新面貌躍然眼前。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