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以文賦能
——安化縣龍塘鎮沙田溪村鄉村振興見聞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軍
通訊員周云峰雷敏
冬日暖陽。11月8日,記者驅車來到安化縣龍塘鎮沙田溪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展現在眼前:山間各種樹木五彩繽紛,山下平坦的道路伸向遠方,溪水清澈見底。走在田間巷陌,房前屋后干干凈凈,菜園花圃整整齊齊,到處郁郁蔥蔥、生機勃勃。
2021年5月,省委宣傳部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隊駐村后,立足宣傳文化思想工作特點,用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以文化人,文化賦能塑形鑄魂,將沙田溪村“所需”、村民“所盼”和幫扶工作隊“所能”相結合,探索一條適合當地發展的路子,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9.7萬元。沙田溪村先后榮獲湖南省衛生村、湖南省“掃黃打非”進基層示范點和益陽市文明村等榮譽,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
老街橋上的笑聲
距沙田溪村部200多米遠的老街橋風雨廊橋上,黃云紅、黃竣男、黃笛華幾位60多歲的村民正在聊天。見記者來采訪,高興地說:“感謝駐村工作隊為我們村辦了許多實事”“村里環境搞好了,我們住著舒服多了”……一陣陣爽朗的笑聲響起。
沙田溪上的老街橋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原來是一座木橋,后改成了水泥橋。去年,駐村工作隊通過立項爭取資金將橋面加固,并按安化風雨橋的規劃,裝了仿古木質風雨長廊,遮風避雨,供人休憩。風雨橋韻味古樸,沙田溪兩岸河堤美化。駐村工作隊帶領村民建成3座風雨橋,成了村里的新景點、村民的好去處。
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陳堅說,工作隊駐村后,著眼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相銜接,為群眾辦實事。制定鄉村文化振興“物、人、問題、責任”4個清單,修繕擴建村部文化廣場,在村民集聚點新建3個微廣場,配備17套室外健身器材,修建3座文化廊橋,還新增了一批村莊標識標牌、宣傳公示欄、主題墻繪,啟動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項目建設,新增公共文化場所3000余平方米,補齊群眾文化活動場地和設施短板,提升村莊文化承載能力。
小廣場里的歡樂
“這里晚上可熱鬧了,大人在健身,小孩在玩滑梯。我6歲的孫女每天都要到這里玩一會兒。”站在休閑小廣場,村民周新真對記者說。
休閑小廣場只有120平方米,正處于平洞高速公路高架橋下,這里原來堆放著建筑垃圾和廢棄物。在編制沙田溪村村莊規劃過程中,村民提出希望建設休閑廣場,讓老人和孩子有活動場地。半年時間內,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先后召開屋場懇談會、黨員會議、村民議事會以及聯席會,對涉及健身設施布局、村級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村部前坪文化休閑廣場改造等事宜充分討論。
休閑廣場小,老少歡樂多。駐村工作隊隊員謝林霞說:“興建休閑小廣場,體現了鄉村治理中的全過程民主。群眾是鄉村振興主體,沒有群眾的支持參與,鄉村振興會流于形式、成為空談。”駐村工作隊在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讓群眾唱主角,不斷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
駐村工作隊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相繼啟動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章程、道德積分超市(愛心超市)實施辦法的制定和修訂,建立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機制。建立“一戶一檔”,村民在村部“道德積分超市”兌換商品;選聘熱心村務、有一定威望、熟悉紅白喜事操辦流程的鄉賢、老黨員、老村干等成立村紅白理事會,讓紅白理事會成為村莊治理力量的有益補充。
茶果園中的向往
來到肖爾山生態茶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朝華拿出自己制作的紅茶讓記者品嘗。他說:“今年搭幫駐村工作隊牽線搭橋,為合作社解決了銷售難題。”
合作社220戶農民的600多畝茶園,受疫情影響銷售不暢。去年,合作社只銷出10萬元的貨。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陳堅幫助合作社聯系安化謙益吉茶業有限公司,今年合作社向該公司銷售12萬元茶葉原料和23萬元成品茶。黃朝華說:“我們茶園一年至少采摘1000公斤茶葉,人工費用支出20萬元。今年如果不是駐村工作隊幫忙,不說虧本,采摘的茶葉連存放的地方都沒有。”
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摸清資源底數,帶領村民種植茶葉、黃精和小水果,開辦食品加工廠、鄉村農家樂。還發揮宣傳文化系統資源優勢,借助“芒果振興”云超市、芒果嚴選等平臺,開展“遇見安化云購好貨”直播帶貨,為沙田溪村山貨出村打開空間。
黃朝華說,他2018年創立的朝華家庭農場栽種了60畝黃桃、黃金梨和獼猴桃等水果,在種植和銷售方面,駐村工作隊給予支持和指導,他受益匪淺。他相信,農場一定會越辦越好。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