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集體收入總量2867萬元,消除薄弱村209個
鄉村振興,勁舞最炫是湘鄉
鄉村風光。 (湘鄉市委宣傳部供圖)
曾佰龍肖黎明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近年來,湘鄉市堅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增強黨組織服務功能、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抓手,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積極探索新型發展模式,不斷增強“造血”功能,一大批村實現了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轉變,從中精心挑選出30個集體經濟特色村,發展模式大致分為產業發展、生產服務、土地流轉、資產盤活、資源開發、農旅融合等六大類型。
“三”年干出新風景
沿著一組數據,我們可以穿越湘鄉鄉村振興的時光長廊,領略鄉村振興獨特圖景。
2019年底全面消除了“空殼村”。2019年至2022年共獲批43個國省財政扶持項目村,累計爭取資金2150萬元。
2020年以來共有117個村獲湘潭、湘鄉兩級獎補資金共471萬元。截至2021年底,該市22個鄉鎮(街道)、297個行政村,按照經營性收入口徑統計,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總量達到2867萬元,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209個,新增10—30萬元收入的村57個、30—50萬元收入的村10個、50—100萬元收入的村4個、100萬元以上收入的村1個;有龍洞鎮等10個鄉鎮(街道)全部消除了薄弱村。
2021年,湘鄉市村級集體經濟工作圓滿通過省、湘潭市兩級鄉村振興考核評估和黨建工作檢查。
湘鄉市相關負責人介紹,鄉村振興是一場“持久戰役”,在三年的時間里,湘鄉市摸索出了9個工作經驗,即突出頂層設計,舉好發展“指揮棒”;突出統籌協調,當好上下“粘合劑”;突出政策支撐,打好扶持“組合拳”;突出金融保障,做好創業“保護傘”;突出聯點指導,管好幫扶“責任田”;突出項目引領,用好經濟“助推器”;突出思路創新,把好領航“方向盤”;突出考核激勵,念好管理“緊箍咒”;突出宣傳培訓,樹好典型“風向標”。
一系列措施下來,湘鄉鄉村振興這方風景獨好。
“六”招蹚出新路徑
經過三年多的摸索,湘鄉市鄉村振興、發展村集體經濟已經形成了產業發展、生產服務、土地流轉、資產盤活、資源開發、農旅融合六大模式。
山棗村是該市產業發展的典型。該村一方面引進生態農莊,流轉閑置200余畝的中型水庫,50余畝荒地用于發展,靠此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4.5萬元,閑散勞動力年均3萬元以上。一方面搞村企合作,養殖魚苗暢銷周邊縣市區,年收入達到4000余萬元,每年為集體經濟收入增加8-10萬元等。
該市先鋒村追“光”逐夢,光伏產業增動能。第一期村部主體太陽能光伏發電站由村集體投資35萬元,項目容量為81.75KW,采取并網發電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于3月5日正式并網運行。4—9月總發電量46209度,產生收益20729元。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
該市增加村通過本土龍頭企業帶動各類農民合作社及村級勞務服務公司,促進村集體和農戶齊增收,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勞務服務公司”的產業發展格局,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到20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將達到10萬元以上。
“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是該市泉塘村打造的金字招牌,該村目前已經納入片區發展規劃,打造紅色美麗村莊,“一二三”產業正在加速融合,是湘鄉市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滸洲村現如今吃上了“文化旅游飯”,該村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茅滸水鄉”,以此做文章,招商湘中惠農、茅滸茶業、東漣山水等6家企業,解決就業崗位80余個,流轉村民土地700多畝,為村民經濟創收214萬元,為村級集體經濟創收7.2萬元。“產業致富秀美滸洲”正成為該村的黨建品牌。
公略村做好“紅色文章”,讓紅色資源“活”起來,依托“公略故里竹海山鄉”獨特紅色資源,去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34萬元,自紅色美麗村莊建設以來,該村堅持黨建引領、挖掘紅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開創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局面。
目前,該市按照這六個方面,收集了30個村的鄉村振興典型經驗,將其匯編成書,在廣大鄉村干部和駐村干部中推廣學習。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