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李秉鈞陳淦璋
通訊員劉勇李繼保
通村道路兩旁郁郁蔥蔥,桂花樹、茶花樹錯落有致,果園菜園與文化廣場穿插其中……這是永興縣湘陰渡街道堡口村茍嶺組的美麗屋場。建設范圍涵蓋周邊50余戶人家。
金秋時節,永興縣15個美麗屋場示范創建點已基本完成,村民自發籌資、投工投勞,村居環境煥然一新。一幅生態美、人居美、產業美、風尚美、文化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徐徐展開。
留住鄉愁,讓老屋場“靚”起來
屋場是自然形成的村民聚居群落,即自然村。美麗屋場建設,就是美化村民集中居住的片區,讓其成為全村的環境標桿。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我們努力把美麗屋場建設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工程,就是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永興縣委書記劉朝暉介紹,全縣以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帶——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為核心,從“小切口”引入,選取15個村做試點,啟動美麗屋場建設。
按照“縣引導、鄉鎮主責,村實施、群眾主體”原則,發揮村支兩委及黨員、組長先鋒模范作用,以“先庭院整治、后公共設施,先核心區域、后外圍打造,先基礎工程、后細節打磨”的步驟建設美麗屋場。如,堡口村統籌兼顧農村田園風貌保護和環境整治,建成農耕記、創意護欄、幸福菜園;松柏村注重鄉土味,凸顯“插標分田”紅色文化,在入村道路建成文化走廊。
“農村的美麗屋場就要有農村味,留住鄉愁,而不是建成農村里的‘小城市’。”永興縣副縣長李和表示,該縣注重“保持風貌、留住鄉愁”這一理念,結合區域自然景觀、產業特點、文化特色、民俗風情,打造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美麗屋場。
不等不靠,自己動手裝扮家園
堡口村茍嶺組美麗屋場建設,共投入資金60余萬元。其中,縣農業農村部門投入引導資金20萬元,其余靠村民自發籌資、投工投勞。
“按市場價算,基礎設施投入花費不低。靠鄉賢籌資和40余名村民投工投勞,僅人工費就節約了上百萬元。”堡口村黨總支書記黃付平介紹,老舊房子“舊物利用”,舊木頭鋸成木樁打籬笆,陶陶罐罐做花壇,舊酒瓶也變成了裝飾物。
油塘村扯渡橋美麗屋場建設啟動后,幾位懂建筑、做過泥瓦匠的村民領頭,組建施工隊,17戶30余人參與土石方挖掘運輸、排水管鋪設、道路硬化,大幅降低人工成本。
“既讓村民感受到建設自己家園的使命感,也讓屋場的改造進程順利多了。”油塘村黨支部書記李進介紹,根據村民一致通過的改造方案,需要拆除老舊危房、豬圈牛欄等11棟共1500余平方米,村民沒要一分錢,3天內全部拆完。
永興縣15個“美麗屋場”建設,共投入資金500余萬元,八成以上資金是鄉賢和村民籌資投勞。西河河畔,一個個美麗屋場如同珍珠散落分布,村居環境大變樣。
共商共管,幸福生活進行時
美麗屋場塑形,鄉村文化賦能。
永興縣西河村成立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理事機構,健全村民自治體系,不斷吸納黨員、鄉賢等為會員,形成共商共管的良好風氣。
村民蔣付山說,美麗屋場保潔等,除有保潔員外,還有黨員、志愿者和村民參與維護,這是大家共同的家園。
“為避免屋場美麗‘曇花一現’,我們探索美麗屋場建設和管理長治長效機制。”永興縣委農辦主任、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劉勇表示,堅持“自己的事自己議,自己的事自己干”,通過村規民約建立公共設施村為主管護機制,改變長期以來“重建輕管”問題。
永興縣還在美麗屋場建設示范村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倍增工程,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保證美麗屋場建設維護有資金。如松柏村和湘陰村堅持村、企合作,相繼啟動千畝“稻油輪作”和“煙稻輪作”模式,今年村級集體經濟均可增收20萬元以上。據了解,僅今年上半年,永興縣15個美麗屋場示范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已突破10萬元。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