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下,巧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洞口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側記
高沙鎮溫塘村。 洞口縣委宣傳部供圖
雪峰山下高標準農田的豐收場景。 滕治中 攝
謝定局李晶鑫陳志強
一盞盞“小橘燈”掛滿山山嶺嶺,一片片金黃的稻浪此起彼伏,一批批鄉村特色產業蓬勃發展……金秋時節,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新畫卷在雪峰山下徐徐展開。
位于雪峰山東麓的洞口縣曾屬武陵山區集中連片特困縣,原貧困人口至2020年10月全部脫貧。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懊撠氄辈皇墙K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以更嚴的作風、更實的責任,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痹谌h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推進會上,該縣縣委書記吳韜的講話催人奮進。
“美麗庭院”扮靚“美麗鄉村”
“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景。條條村組道干凈整潔,家家戶戶門前種上鮮花和綠植,我們的美麗庭院一點也不比城市公園差?!苯鹎飼r節,洞口縣雪峰街道天井村黨支部書記謝友貞指導村民進行“美麗庭院”升級改造。
謝友貞介紹,今年以來,該村陳家、孫家、天井坳三個院落得到了“美麗庭院群”創建的項目獎勵。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引導村民將自然風光、村規民約、豐收場景等繪制在外墻上,為扮靚美麗鄉村增姿添彩。
“美麗庭院是撬動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支點。”該縣鄉村振興局局長袁云華介紹,近年來,洞口縣按照環境“凈而美”、功能“全而優”、產業“特而強”、秩序“和而安”的要求,大力推進“美麗庭院”“示范庭院”及“美麗庭院群”的創建活動,強化規劃引領,注重精致精美,堅持鄉土鄉情,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提升公共設施服務水平,強化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深化農村文明鄉風培育,全面推動鄉村振興。
按照“自發、自建、自管”的原則,組織村民積極開展籌資籌勞籌料,激發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做到村民自愿參與、自己建設、自我管護,同時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入秋以來,毓蘭鎮橋頭村1組王升等35戶村民,靠“自籌+補貼”的方式,讓一座座“美麗庭院”扮靚了“幸福鄉村”。
今年,該縣共安排2150萬元項目資金,在全縣創建30個“美麗庭院”、5個“示范庭院”、2個“美麗庭院群”,因地制宜創建一批村莊綠化、水體凈化、地面潔化、田園美化、空間序化、民風淳化的宜居宜業美麗村莊。
“丘崗模式”打造“豐產糧倉”
“雖然遭遇持續干旱,但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育秧工廠,晚稻長勢喜人,稻穗飽滿,畝產較去年還有所增加!”10月10日,看著高標準農田里金燦燦的稻谷,洞口縣毓蘭鎮瓜鋪村種糧大戶李松業不禁喜上眉梢。
近年來,洞口縣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與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創新農田建設、管護、運營體制機制,解決農田建設投入不足、管護不到位等“最后一公里”問題,通過創建農田建設“丘崗模式”示范縣,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豐產糧倉”。
據了解,2011年至2020年,該縣共投入6.6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41萬畝,創建了全省農田建設“丘崗模式”樣板。
2021年,投入1.3億元,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8.23萬畝,打造瓜鋪、福田、青元、峙山等4個“集中連片、系統治理”示范片,為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和土地集中成片流轉打下了良好基礎。
同時,緊緊圍繞“三區一中心”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六大強農”行動,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按照“穩面積、穩產量、穩政策”的糧食生產要求,抓實春耕備耕工作,不斷拓寬糧食產能之路,為全年糧食豐收夯實基礎。2021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27.6萬畝,糧食總產量49.12萬噸,同比增長4.27%,并獲得省政府真抓實干、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督查激勵獎,為鄉村振興開好局。
今年,該縣統籌安排5000余萬元專項資金,支持糧食生產發展。以創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為依托,全面推廣農機社會化服務,探索“農機合作社+農戶+服務”模式。在12個鄉鎮新擴建19家育秧工廠,推廣集中育秧和工廠化育秧,并實施6萬畝機插秧和有序機拋秧試點,以點促面,形成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達到節本增效、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成為我省湖區以外第一個機插機拋6萬畝以上的縣?!肮沛傉涿住薄拔髦械绝喢住钡?種大米被認定為中國綠色食品A級產品。
做足農村土地新文章。成立了縣委書記任顧問、縣長任組長的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由縣城投公司控股,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成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公司,按照掛牌流轉、協商流轉、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的方式,專業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收儲、流轉、處置工作。目前,全縣共流轉土地24萬余畝,單宗集中連片最大流轉面積3000多畝。
此外,該縣還重點打造了茶鋪管理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洞口縣鼎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省級特色產業園。同時,著力增強經營主體聯農帶農能力,積極發動5家省級、4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千企興村”行動,新建(提質)茶葉基地1000畝、油茶基地600畝、柑橘基地2400畝、優質稻基地1536畝。
“積分換項目”創新“社會治理”
干凈整潔的瀝青路,色彩斑斕的文化墻,花木掩映的民居,村級文化服務中心里樂曲悠揚,文化廣場上舞姿蹁躚……金秋時節,走進洞口縣溫塘村,處處煥發著文明和諧、幸福安康的新景象。
“人民群眾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鄉風文明的主體。通過推行‘積分換項目’的新機制,有力激發了基層治理‘內生動力’,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駐洞口縣溫塘村工作隊長胡昌林介紹。
在工作隊的幫扶下,該村率先開展數字鄉村建設,在中國社會幫扶網“我們村”平臺,按照“我”“我們”“我們村”三個遞進層次定位,創新推出“積分制”管理模式。并在全國率先建立“我們村”鄉賢愛心菜園和“線上村委”。如今,已建起3個柑橘基地、南北文化板栗園、戶外劇場、400米特色文化墻……
近年以來,洞口縣探索出以“積分換項目”的新治理模式,在鄉村治理中以“零事故、零非訪、零發案、零違建、零污染、零疫情”為積分基礎,以創建“六零”村(社區)為載體,在信訪領域先行先試,一大批矛盾糾紛被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為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探索了有效途徑。“六零”創建工作在全省、全市推廣。今年,該縣信訪維穩工作排名全市第1、全省第11。
為倡導節儉治喪新風尚,該縣還大力推廣喪事簡辦“三個3”模式,明確村內所有喪事均由3名理事參與操辦,吊唁時間不超過3晚,費用開支不超過3萬元。各村紛紛將“三個3”寫入村規民約,并同步推行主動報備、宣傳引導、臺賬管理、全程跟蹤、典型帶動等“五項制度”。目前,“三個3”治喪模式蔚然成風,基層黨員干部帶頭落實,村民的支持率高達99%。
“文明新風,從我做起?!痹摽h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引導作用,通過簽訂承諾書、個人事項申報等方式,明確要求黨員干部做移風易俗的表率。同時,立足百姓的生產生活特點,利用文化廣場、宣傳長廊、“我們村”數字平臺、文化活動等文化陣地載體,倡導移風易俗、喪事簡辦等社會文明新風尚,并把社會治理“六零”創建和移風易俗喪事簡辦“三個3”納入《村規民約》,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認識、達成共識,營造文明鄉村新風尚。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