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整后的桂花村鳴鑼堰黃花魚養殖基地,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劉蓉 攝
卓萌
金秋時節,走進臨澧縣桂花村,雞飛魚躍,稻谷金黃,青蒿采收,處處是一片收獲的景象;過去污水橫流的山窩窩,搖身一變成為居民的幸福屋場,曾經的人民壩上,修路架橋熱火朝天……
一個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落后、脫貧群體和監測群體眾多的省級重點幫扶村,在短短一年多時間,不僅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還讓鄉村蝶變,讓村民收獲滿滿幸福,原因何在?
桂花村黨總支書記徐敏看著村里一天天變樣,心里著實高興。他感慨地說:“去年5月,我們村里迎來常德市派駐鄉村振興工作隊,4名駐村干部擔當實干,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與村支兩委一道,出謀劃策、選準產業、辦好實事。是他們,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推進了桂花村的蝶變,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數。”
創新思維,“金點子”為村民搭起致富之橋
“咕咕咕咕……”動作麻利的馬紅蘭拿著吃食一喚,30多只雞就湊了過來,圍著她“咯咯咯”地叫。
見有人到來,馬紅蘭放下手里的活,打開話匣子:“這都是工作隊發放的雞苗,土雞蛋全部賣完了。雞也不愁銷,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回購,幫我們增加收入。”
馬紅蘭和她的丈夫張顯衛身患癌癥,喪失了勞動能力,家中還有一個正在讀初中的孩子和一位近90高齡的老人。2021年9月,馬紅蘭和她的丈夫被納入了監測戶,駐村工作隊不僅為他們爭取到包括臺灣愛心企業家在內的社會力量支持,還力所能及幫助他們增收。
馬紅蘭所說的桂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是2021年9月,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著手運營的。工作隊自己設計包裝,為村民自產的農產品穿上新衣,再進行銷售。僅在去年,就完成銷售額近20萬元,不僅增加村民收入,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農戶拖貨上街賣是個人行為,通過經濟合作社銷售則是市場行為,有了集體經濟合作社這個平臺,農產品銷售就能夠開具正式發票,方便客戶大批量采購,建立長期供應關系,這就是真正的‘金點子’。”全省脫貧攻堅先進人物、望城街道鄉村振興辦負責人羅海明,說起集體經濟合作社成立后帶來的改變,滔滔不絕。
今年7月27日,涔澹實業有限公司與桂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簽訂長期供貨協議,首批采購的農產品包括5000公斤優質稻、500斤菜籽油、土雞蛋、農家菜、農家谷酒等,大部分來自脫貧戶和監測戶,“金點子”真正為村民搭起幸福之橋。
精選產業,因地制宜為村民搭起希望之橋
2020年,桂花村經營性集體經濟收入僅有1.49萬元;到了2021年,卻達到了14.2萬元,增長了近十倍;今年9月底,盡管受到嚴重干旱天氣影響,桂花村經營性集體經濟收入仍然達到了16.72萬元,年底有望突破20萬元。
“我們發展產業采取的是‘小步走、穩步走’的模式,同時注重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在‘一村一特’的基礎上實現遠景收益與短期收益相結合,真正做到以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成果,以產業發展充實集體經濟。”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馮琪智說。
2018年至2020年,桂花村實施油茶新造2300畝,采取農戶+村集體+企業模式運營,農戶與村集體在2025年實施分紅,但在此之前,村集體經濟和農戶收益存在一個空白期。
2021年5月,結合拋荒地治理,工作隊開辟45畝青蒿試驗田。到了10月份,青蒿產量達到每畝270斤,實現營收5萬多元,純利潤2萬多元。今年4月,300畝青蒿種植項目順利實施,通過聘請脫貧戶務工,向脫貧戶、監測戶無償發放種苗肥料,由收購企業提供技術指導等方式,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
2022年1月,桂花村400畝稻蝦輪作基地正式投入生產,項目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流轉村民土地與企業合作實施,企業每年向合作社支付450元/畝流轉費,其中100元交村集體,350元交村民。同時企業優先聘用脫貧戶務工,實現企業與村集體、村民三方共贏。“以前我的地流轉出去一畝只有150元,今年到了350元,特別感謝工作隊,讓我們賺到了真金白銀。”今年8月,拿到土地流轉金后,脫貧戶唐如華喜笑顏開。
與此同時,一鄉一品建設的黃花魚養殖基地、林下紫薯間作等項目,均不同程度實現了企業、村集體、農戶三方共贏的目標。
“桂花村的產業發展非常有特點,可以概括為‘長短搭配’。通過林下經濟強化了2300畝油茶培管,確保了遠景收益;同時,工作隊因地制宜,通過充分利用丘陵、平原、水面各種生產要素,打造了一批當年見效的短平快小項目,將產業發展帶動脫貧成果鞏固擺在首位,不貪大求洋,講究實際效果,非常有借鑒意義。”全省脫貧攻堅先進人物、望城街道鄉村振興辦負責人羅海明系統總結了桂花村產業發展特色。
心系群眾,真情付出為村民搭起幸福之橋
桂花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村民們訴求多,如何改變村里面貌,增加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成為駐村工作隊的重中之重。
馮琪智帶領工作隊,一方面積極開源,向上爭取資金項目,爭取企業、社會組織參與;另一方面嚴格節流,自己動手做設計、施工。靠著這股拼勁,去年,他們在各項建設費用中結余近30萬元。
“在馮隊帶領下,我們工作隊自己動手設計包裝農產品,自己參與各種施工,同時從辦公經費、生活費等各方面壓縮開支,用節省下來的資金,盡可能的幫助村民解決亟需解決的問題。”工作隊員元竣介紹。
去年12月,火燒灣幸福屋場完工,將原本污水橫流、臟亂差的山窩窩變成了晚風拂柳、水波粼粼的鄉村一景,還成為鄉風文明示范工程。如今,“民風越好的地方,越能爭取到資金投入”,已經成為桂花村村民的共識。
“桂花村老百姓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在人民壩架一座橋。為了老百姓這個愿望,他們把辦公經費,甚至生活費都投了進來,老百姓都非常感動。”村黨總支副書記鄧澤林說。人民壩是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一座漫水壩,除冬季外,常年漫在水下,長滿青苔,非常濕滑;村里沒有學校,孩子們去隔壁村上學必須從壩上涉水經過,村民們出行也非常不便,曾經多次發生車輛、人員被水沖落的情況。今年7月29日,在街道紀工委和20余名村民代表的見證下,經過委托第三方,人民壩招投標工作順利實施,并于8月中旬開工建設,預計春節前能夠正式完工,村民們涉水出行將會成為歷史。
說起這些付出,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馮琪智特別動情:“于公而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我們工作的第一要務;于私而言,我們也是做兒子、做父親的,村里的老人孩子這么多,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提供更高品質的生活,也是我的愿望。”
時間的刻度軸上,寫滿的是數字量化的建設成果,更是駐村工作隊一心為民的情懷。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駐村工作隊還完成3.4公里村主干道拓寬,0.9公里通組公路硬化,1.2公里自來水管網提質,1.7公里生產用電線路改造,36戶農廁改造,添置25盞路燈……桂花村面貌煥然一新。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