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沄(1905—1954)
鳥瞰歸園全貌。
段沄、段復、段徽楷、謝小球安息在衡南縣譚子山鎮楊湖村大樂皁歸園。
編者按
1951年,國民黨前少將段徽楷、謝小球奉命潛入臺灣,從事策反與情報收集工作。他們成功說服臺灣防衛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段沄中將及其胞兄段復少將作為內應,擬配合解放軍攻取臺灣時率部陣前起義。1952年8月,他們相繼被國民黨保密局逮捕,1954年2月3日慘遭殺害。臨刑之前,郎舅四人均希望歿后安息于故鄉衡陽。
2000年8月,民政部根據《革命烈士褒揚條例》有關規定,批準段沄、段復、段徽楷、謝小球四人為革命烈士。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的英名墻上,鐫刻著他們的名字。
本文作者段有慧,1964年出生于中國臺北,祖籍為衡南縣茅洞橋泉水江,是段沄中將孫女。2019年11月起,應聘江蘇理工學院文旅學院酒店管理系副教授。2022年7月底,她首次回鄉省親,認祖歸宗,隨后寫下這篇紀行文字。
段有慧
(一)
從小做自我介紹,總說“我是臺北人,祖籍湖南”,其實湖南只不過是一個遠在天邊的故鄉。湖南衡陽存在于我的幼年記憶中,與從小撫養我長大的奶奶和十四爺他們聯系在一起。我生長于中國臺北,但長期以來,耳中聽的是湖南話,口中吃的是湖南菜。5歲開始背唐詩,只會用湖南話說。隨著歲月更迭,長輩漸逝,故鄉成了一個模糊的概念,遠到似乎不存在了。
今年炎夏7月,第一次踏上返鄉省親、認祖歸宗之路,其時我已經虛度58個春秋。
回憶1986年大學畢業后,我選擇赴美讀書。第一年的學雜費,是一家人勒緊褲帶攢出來的,后來就是靠獎學金了。臺美兩地跑的日子,一晃過了幾十年。2005年至2008年間,母親一人歷盡艱辛,將祖輩骨灰從臺灣搬運歸葬于衡陽。當時我人在美國,完全無法理解母親甚至連家父的骨灰都要運回去,我幾番爭吵后她才放棄。但爺爺、奶奶、叔爺、姑爺爺及曾祖母等9個人的骨灰,悉數被母親一人螞蟻搬家似的,陸續弄回桑梓之地。
落筆至此,不禁淚目。一位六十多歲患晚期大腸癌的婦人,究竟是靠怎樣的精神毅力支撐著,才能單獨完成這件事情啊!骨灰的遷出需要各部門的文件通關,擔心托運造成損壞,對不住先人,只能將一個個骨灰壇抱在懷中,多次往返受盡舟車勞頓之苦。一位愛國思鄉的臺灣老嫗蔣先來,她始終堅定地守護、捍衛著先輩們的遺愿,把一個個骨灰壇送回先輩們心心念念的故鄉。母親記得長輩們心心念念的就是回到故鄉,爺爺及謝姑爺爺的遺書上就是這么叮囑的,她不時念叨著“塵歸塵,土歸土,烈士魂歸故里”。其實段(父)蔣(母)兩家人在臺灣的聯姻,乃是因為雙方都是衡陽人,總想著不是明年就是后年,一定能夠回到家鄉。
前些年,我離開臺灣的教研工作,開始在大陸接受一些專題演講。2019年有個機緣,能在江蘇高校任教,卻又不巧,才接聘書就暴發疫情,哪兒也不能去。其間,我曾數次買票想去衡陽,卻一次次因疫情取消。適值歸園改建,我夢見先人們的墓碑一個個朝我身上傾倒——我知道是時候了,該去祭拜他們了!
與常州市臺聯(臺灣同胞聯誼會)說及心愿,希望他們能協助我返鄉掃墓,很快收到回復及行程安排,倒真出乎意料。因為父系親人們都不在了,當年母親買的墓地只是一片黃土,恐怕連柏油路也沒有,怎么說明具體的地方呢?唯一知情者謝姑爺爺的兒子培建表叔,與家母一樣都是八旬左右的老人。
常州市臺聯工作人員聯系湖南省臺聯,繼而跟衡陽市委統戰部門溝通,很快了解到祖父段沄烈士的墓園所在地。收到臺聯的資料,我才知道爺爺的骨灰埋在歸園,是一片開闊雅致又莊重肅穆的墓園,以“一門四忠烈”為主題的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安全教育基地,融合抗戰、統一及隱蔽戰線等紅色元素,集烈士紀念、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安全教育于一體。除了母親當年買的一小塊地及培建表叔捐出的房子,2021年改建完成的歸園,總占地面積90余畝,不但有通往園區的寬闊主干道,園區內還有環形游步道,據說是全國目前建得比較好的隱蔽戰線主題陵園。
(二)
7月28日上午,我與隨行的常州廣播電視臺記者,冒著高溫,在白色歸園牌樓下,第一次見到培建表叔一家人。培建表叔是我爺爺的胞妹、我的親姑奶奶段玉之子,姑爺爺謝小球是黃埔軍校第四期學員,曾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0師副師長、政治部主任及新7軍2師少將參謀長等職。聽到表叔他們說的衡陽話,瞬間勾起我的血脈親情,忍不住熱淚盈眶,竟然也開口對上了湖南話。當時自己都嚇了一跳,心里卻不住地念叨著:“老天啊!這真是血濃于水、血濃于水啊!一點都騙不了人的!”在場的接待人員,開始還擔心是否需要幫忙翻譯一下,沒想到真是多慮了。
培建表叔指著身上的襯衫,說是多年前剛開放兩岸探親時家父贈予的,他平時舍不得穿,段家后人來了才穿上。因為很少穿,襯衫看上去蠻新的,有點些微藍綠色條紋。我也清楚地記得,當年父親與家人在南岳衡山拍了一張相片,寄給遠在美國的我。父親信中興奮地描述著自己竟然還能再爬衡山,說是恨不得將行李全都留給家鄉的親人,因為虧欠他們的實在太多了。1994年2月,父親在臺灣因病辭世,再也見不到家鄉的好山好水了。表叔寫詩云:“思人睹物兩茫茫,天上人間隔陰陽。今日逢君兄后秀,著衣人思贈衣郎。”
當年母親抱回來的9個骨灰壇,其中4個是“一門四忠烈”陳列館中的段沄、段復、段徽楷及謝小球,現今安葬在歸園革命烈士墓區。爺爺段沄生于1905年,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五期,歷任國民革命軍第52師154旅少將旅長、有“趙子龍師”之稱的第95師少將師長。抗戰期間立下汗馬功勞,率部參加過徐州會戰、長衡會戰、浙贛戰役、常德會戰和桂柳會戰。日本投降后,代表國民政府參加越南、臺灣兩地受降儀式,擔任召南、嘉義兩地警備司令。后擢整編第208師(三旅九團建制的甲種師)中將師長,旋任全美式裝備國軍精銳部隊第87軍軍長,代第17兵團司令。1949年隨蔣介石撤退臺灣,擔任臺灣防衛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據稱,1950年,爺爺堂兄、原國民黨少將段徽楷已加入中共隱蔽戰線,受組織委派,與爺爺的妹夫謝小球(亦是原國民黨少將,解甲歸田)潛入臺灣,說服了爺爺及胞兄段復,為大陸提供軍政情報,并在解放軍攻臺時率部起義。
1952年8月,爺爺郎舅四人相繼被捕,1954年2月,在無判決書的情況下悉被槍決。他們是中共隱蔽戰線的烈士,事跡一直沒有公開宣傳。2000年8月,民政部根據《革命烈士褒揚條例》有關規定,批準段沄、段復、段徽楷、謝小球四人為革命烈士。2008年,在有關部門支持下,兩岸親人合力將4位烈士的骨灰安葬在譚子山鎮一處向陽的山坡上,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漂泊,烈士終于魂歸故里。“歸園”這個名字也是表叔取的,他作《歸園賦》曰:“妻盼夫歸,子盼父歸,家盼人歸,國盼民歸,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一回又一回。”2013年,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建起一座無名英雄廣場,紀念當年在臺灣犧牲的一批隱蔽戰線烈士,英名墻上,鐫刻有爺爺郎舅4個人的名字。
其他5位親人的骨灰,包括我的曾祖母陳遠秀、奶奶段梁楷、盧兆麟、李國英(曾外祖母)及十四爺段昇,他們葬在歸園外的山坡上,這些年來仰賴培建表叔一家打理。
(三)
翌日,同行記者建議我去老家舊址看看。之前問過母親,她已沒有什么印象,剛認識的堂妹只知道在茅洞橋泉水江。好在行程中挪得出時間,又聯系上了茅市鎮。從衡陽市區到茅市鎮約莫一個多小時車程,最后20公里是狹長又難會車的縣道。在過去出行不便的年代,很難想象祖輩們是如何披荊斬棘、策馬入林、開辟出那一方天地的。過世近70載的爺爺,也很難預見兒孫輩能在今日此時重返故園,踏入門檻瞻仰喟嘆——人生何其悠長而短暫啊!
臨近祖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荷池。乍看此景,心中立馬了然,這真的就是奶奶常說到的故園。奶奶小時候貪玩,會跑大老遠偷摘許多蓮子回來,偷來的東西特別甜,忍不住得意地跟姆媽說,惹得大人們訕笑:“這一大片荷池都是咱家的,想吃蓮子說一聲就行了,偷什么偷啊!”相形之下,臺灣的蓮子又小又貴,家鄉的蓮子成了奶奶心中的白月光。
祖宅在茅市鎮坪山村,舊稱茅洞橋泉水江,位于湖南省衡南縣西南隅。老泉水江我沒有去看,新泉水江祖宅保存尚稱完好,是一座磚瓦木造、結構完整的大院。柱墩、門樓和嵌石上,精美的浮雕圖案仍清晰可見。廳堂大門挑高敞亮,頗顯威武莊嚴氣派,屋內存留幾張木制家具,“館閣堂”墻邊有祭拜神龕。門樓前的兩根石樁最是新奇,經人介紹,方知這是舊時官宦人家才配擁有,用以夾旗桿與拴馬。
據段家族譜記載,清末從這里走出去的段華、段起、段棣元三兄弟,還有段華第二個兒子段明耀,都是湘軍領袖曾國藩麾下的名將。2017年10月22日,湖南知名作家、湖湘文化學者甘建華率省內一批文藝家采風,掀開了泉水江段氏將軍家族大院的蓋頭。4天后,衡南縣人民政府批準通過泉水江段氏將軍家族故居和楊湖村大樂皁烈士陵園(歸園)作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個多月后,衡陽市7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要求盡快將其納入市級和省級文保單位的范圍,使之成為衡陽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倘若如是,身為段氏后裔的我額手稱慶。
從故鄉返回常州,我與甘建華教授建立聯系,得到他發表的長篇紀實《泉水江段氏將軍家族秘辛》一文,才對自家歷史有了比較完整的了解——真是汗顏啊!元朝至正年間,段氏裔孫自江西吉安、湖南茶陵,輾轉遷徙衡陽南鄉。泉水江開派祖段州淥(1778—1862),清末道(光)咸(豐)年間名士,云南候補布政司理問廳,誥授榮祿大夫。據稱民國時期,段家從排長到軍長共有48人,號稱“四十八根斜皮帶”。
小時候,我能記住的就有20位爺爺。他們是段家第39代段明耀的孫輩和曾孫輩,段家第41代依長幼排序,老大段徽緒(兆基)是我親爺爺,戰死抗日沙場;二爺爺段復是少將畫家,頗有名望;段沄是我三爺爺,家父濟安先生過繼承祧。在臺北臺安醫院里,將剛出生的我抱在懷中不忍放下的是十四爺段昇,那強韌的親情紐帶自此緊緊系住。
泉水江段氏將軍家族大院已傾圮老舊。我的爺爺們生在這一門忠烈之家,自清末至民國百余年間,保家衛國,一生多不曾有緣于情愛,更未享過兒孫滿堂之福。曾經名將輩出的人家,如今人去室空。我祈愿祖宅能成為再顯衡岳歷史榮光的見證。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