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永亮
仲秋時節,廣袤湘東大地,巍巍羅霄山深處,春華秋實,業興民富,鋪展一幅“山鄉巨變”新畫卷。
全面脫貧后,株洲通過下沉隊伍、培育產業、鄉村治理等舉措,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盡銳出戰
——四級書記擔當作為,打響鄉村振興攻堅戰
9月18日,再次登上炎陵縣策源鄉梨樹洲村,徒步愛好者張力大吃一驚。
坐落在湖南第一高峰酃峰山脊上的梨樹洲村,是株洲海拔最高的山村。10年前,這里無電、無通信信號、無硬化水泥路。但眼前,水泥路進村到戶,“三無村”蝶變“世外桃源”,游客絡繹不絕。
梨樹洲村的蝶變,凝聚著炎陵兩任縣委書記的接棒努力。
“2011年,黃詩燕上任炎陵縣委書記,到訪梨樹洲,當即表態‘再難也要讓梨樹洲通上電’。”梨樹洲村黨總支書記伍英華說,2013年村里通電后,順勢開發鄉村旅游,邁上發展快車道。
2019年11月,黃詩燕因病殉職。次年4月,尹朝暉接任炎陵縣委書記,提出將梨樹洲打造成精品、特色康養旅游基地。
山村巨變,久久為功。如今,“網紅村”梨樹洲一房難求。
全面脫貧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千頭萬緒。株洲將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落到實處。
株洲市委書記曹慧泉密集調研,遍訪全市68個鄉鎮,提出著眼長遠、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做大農業品牌,走好農旅文康融合之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壓力層層傳導,責任級級落實。各縣市區委書記結合實際,在防返貧、消費幫扶、鄉村治理等方面創新作為。攸縣密集開展產業振興、鄉村建設等“六大行動”;醴陵精準施策防脫貧,37194名脫貧戶和監測對象100%參保……攸縣蓮塘坳鎮下洞村開發“紅軍洞”,去年收入115萬元……
夯實基層力量,株洲加強基層黨員培訓,選派1054名黨員干部,組建428支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與此同時,由1330名科技專家組成的服務團,進村下田指導農民提技增效。
黨建引領,盡銳出戰,繼脫貧攻堅戰后,一場鄉村振興攻堅戰在株洲全域打響。
產業強村
——工業化思維發展產業,打造鄉村發展“主引擎”
秋高氣爽,醴陵明月鎮云巖社區的田間地頭,10余名村民正忙著采摘玻璃椒。
明月鎮成立聯村黨委,整合7家農業公司(專業合作社),完善產業鏈,大力推進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辣椒小鎮”美名遠揚。
目前,醴陵玻璃椒年生產能力6000噸,加工企業15家。近日發布的“2022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中,醴陵玻璃椒品牌價值達1.75億元。
株洲將工業重鎮70余年沉淀、形成的工業化思維,“導入”鄉村振興。在做強糧食、生豬等主導產業的同時,重點培育炎陵黃桃、攸縣香干等“一縣一特”產業,持續做大畜禽、糧食、蔬菜等九大優勢特色產業。今年,炎陵黃桃銷售7.2萬噸,實現綜合產值24億元。
一批株洲農業品牌叫響。白關絲瓜、王十萬黃辣椒、茶陵紅茶獲評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白關絲瓜入選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
產業融合不斷深入。炎陵黃桃小鎮、淥口白關絲瓜小鎮被列為市級農業特色小鎮,躍升為縣域經濟支柱。荷塘區仙庾嶺村、蘆淞區卦石村成為鄉村旅游打卡地,引來八方游客。
株洲還創新建立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掛牌全省首個市級農村產業流轉交易中心,目前已交易項目639宗,總金額8.5億元。
因地制宜,融合發展,具有株洲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逐步構建,鄉村振興“主引擎”動力更強,小康之路越走越寬。
文明鄉風
——建設高顏值“內涵”農村,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攸縣酒埠江鎮聯塘村“幸福屋場”,竹木蔥郁,鳥語花香。村民說,自從村里建了“幸福屋場”,打牌的少了,讀書、跳舞的多了。
鄉村美,不只是顏值高,還要有“內涵”。株洲今年鋪開“幸福屋場”建設,將建成100個以上“幸福屋場”。到2025年,株洲“幸福屋場”達500個以上。
在株洲農村走訪,新風新貌撲面而來。茶陵縣提倡婚事新辦,集體婚禮、夫妻共植紀念樹等新式婚禮越來越多;攸縣新市鎮福壽萬村發起殯葬改革,建立“其善蔭永安堂”骨灰安放室,傳統土葬越來越少……
借鄉村振興東風,株洲在所有行政村建立、完善村民認可的紅白喜事章程,510個村探索建立“村民議事堂”,化解矛盾糾紛2.4萬余起。
加強農業農村環境整治,構建縣、鎮、村、點四級文明實踐網絡,株洲創建省級以上文明村27個、文明鎮16個。
今年,株洲探索實施“村電共治”工程,建立鄉鎮與縣區公司、村組與供電所、村委電力聯絡員與臺區經理的三級聯動服務網絡,鄉村平均供電服務半徑由原先25公里縮短至1.5公里,服務農產品加工等小微企業和鄉村產業項目3320個。
鄉村美,農民富,鄉風變,湘東新景,醉人心脾。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