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后的石門縣薛家村,山綠水清。唐亞翔攝
柑橘成為農民的“致富果”。唐亞翔攝
石門縣三圣鄉天門埡村兩任駐村幫扶隊隊長交接。
屋場會上學精神。
石門土雞滿山跑。(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石門縣委宣傳部提供)
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石門縣聞令而動,全力戰貧,兌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的莊嚴承諾,創造出脫貧攻堅的“石門樣本”。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后,“三農”工作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發展階段。為確保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接力棒”交接好,石門縣以“作示范”的擔當、“勇爭先”的氣魄,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責任感,用鄉村振興統攬新發展階段“三農”各項工作,做好兩者體制機制、政策扶持、振興力量、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基層治理6個方面的有效銜接,加快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以“石門樣本”為鄉村振興湖南樣板增色添彩。即日起,本報推出大型系列報道《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石門之路》,敬請關注。
姜鴻麗柏潤李飛唐鵬程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
一場勝利,一曲凱歌。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貧窮有多沉重,奇跡就有多震撼。
從2014年共識別122個貧困村、8.23萬名貧困人口,到2020年以一場堅決而完美的脫貧攻堅總體戰、合圍戰、殲滅戰,創造了戰貧富民的“石門奇跡”。67萬石門兒女書寫著“‘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麗篇章。這是全國聞名、彪炳史冊的脫貧攻堅“石門樣本”。
從2021年5月7日,184支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火速奔赴一線“換防”,到現在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隊243支、駐村干部534名、6807名結對幫扶責任人扎根基層“執勤”,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石門之路”愈發清晰、更加堅實。
“一個也不能少”的誓言,書寫在石門人民的生活巨變里;“大家一起走”的足跡,刻印在波瀾壯闊的壺瓶山奔富征程中——
今天的石門,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角落都煥發出生機、積蓄著力量、充滿了希望。
征途漫漫,而今邁步從頭越。“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叮囑,“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高山擋不住,伐鼓破浪行。面對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的“時代考題”,石門縣以“搶”的意識、“拼”的精神、“戰”的姿態,做好兩者在體制機制、政策扶持、產業發展、振興力量、鄉村建設、基層治理6個方面有效銜接,做到力度不減、標準不變、干勁不松,力求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全力實現從脫貧攻堅“樣本”到鄉村振興“樣本”的華麗蝶變。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脫貧摘帽后的再出發,鄉村振興中的再發力,不過是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更大的勝利!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變的是“戰場”,不變的是沖鋒的姿態、為民的本色、決勝的斗志。
這是正在發生的歷史,這是振奮人心的未來。
壺瓶山,一直在見證。
①隊伍不散——
讓農業更強,提質增效邁出新步伐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石門兒女沒有驕傲自滿、松勁歇腳,而是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接續奮斗,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立足于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拉動鄉村產業持續繁榮,石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農民增收,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礎。
放眼如今的石門大地,處處都在詮釋著“什么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
石門柑橘,香飄天下,實現綜合產值14.5億元;羅坪鄉,建成生態茶園2.8萬畝,年產值約1億元;湘佳牧業,成為“中國生鮮家禽第一股”;南北鎮,“小煙葉”變成“大產業”;夾山鎮,“幸福屋場”扮靚美麗鄉村;鱔魚村,農家樂游客絡繹不絕……石門農業經濟發展大踏步趕上來,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強的信心勇氣;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石門走在一條更為開闊的大路上。
而這一切,“他”一直見證著、參與著。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一脈相承,但又有所不同。以前扶貧要挨家挨戶地做,像呵護小樹苗一樣。如今要鄉村振興,我就得撫育好金河村這片林。”2016年就在石門縣南北鎮金河村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的張忠富,在“戰場”轉換后,選擇繼續留在這片土地與這里的人民“并肩作戰”,無縫銜接擔任了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
在這次“大換防”中,既有張忠富這樣的繼續堅守者,也有新的幫扶工作隊駐村。但他們都換“戰場”不換初心使命,用實際行動展現著石門縣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隊伍銜接的正確性、優越性。
隊伍不散,矢志向前。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樣本縣,石門最重要的經驗就是“縣委縣政府以及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始終將脫貧攻堅當做首要政治任務來抓”,這一經驗在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中得到進一步繼承和發揚,相關隊伍和人員切實做到了責任不變、標準不變、力度不變——
選優配強駐村力量。在已脫貧村、脫貧人口300人以上村、鄉村振興重點村等9個類型的村確保駐村全覆蓋,對脫貧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傾斜,每隊至少選派3人,構建起每村均有“一名縣級領導聯村,一支工作隊駐村,一組后盾單位幫村”的駐村幫扶責任體系。
目前,石門縣共選派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隊243支、駐村干部534名,其中黨員人數317名,參與過脫貧攻堅工作268人,本科以上學歷211人,副科級以上干部140名,40歲以下駐村干部203名,做到了盡銳出戰。
健全制度壓實責任。出臺《石門縣縣派駐村幫扶工作隊管理辦法》、制定石門縣鄉村振興駐村幫扶任務書、落實駐村幫扶工作一月一督查制度,不斷提升駐村干部幫扶能力、規范駐村干部幫扶行為,確保每名駐村干部在村在崗、專職專崗、吃住在村。
2021年,石門縣共有159名省、市、縣駐村干部獲嘉獎,23人被記三等功,涌現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忠富、全國扶貧模范王新法、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王伯周等先進個人……這些榜樣的力量將繼續在石門鄉村振興的路上掀起激勵的浪花,奔涌前行。
大潮既起,勢不可擋。扎根在石門大地上的幫扶工作隊員們將繼續推動鞏固脫貧成果上臺階、鄉村振興開新局。
②力度不減——
讓農村更美,成為安居樂業新家園
鄉村振興不同于脫貧攻堅,是持久戰,是全域、全員、全面的振興,既要立足實際、苦干實干,也要保持力度不減、措施不減。
石門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接續推進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不出現返貧和新致貧,確保共同富裕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為此,石門持續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強度,做到“新政不出舊政不退”,不斷調整優化各項保障性政策——
建立健全監測幫扶體系。出臺《關于建立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實施方案》,將全縣316個行政村劃分成1075個片區、3636個屋場,每個屋場明確1名屋場長,及時反饋返貧風險信息和整改落實情況,先后監測預警并消除兩批3174個風險點。
落實三項銜接政策。繼續落實資金整合政策,給34個重點幫扶村和24個示范村每村安排100萬元,其余村安排15萬元;繼續落實商業保險政策、繼續落實小額信貸政策,新發放扶貧小額貸款220筆1040.7萬元。
強化四項基本保障。持續強化教育保障、持續強化住房保障、持續強化健康保障、持續強化飲水保障,確保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時間是偉大的書寫者,數據是最好的佐證。
今年來,石門縣共資助貧困學生27242人次1950.5萬元,落實春季雨露計劃1567人235.7萬元,確保義務教育階段無一例學生輟學;累計為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重點人員落實醫療救助資助金額697.3萬元;家庭醫生簽約率、農村安全飲水率均為100%……一項項耀眼數據、一件件民生實事,見證著石門縣鄉村振興事業的“高光時刻”。
以鄉村建設為例。石門縣注重保護生態底色、注重增加小康成色、注重延續文化特色,聚焦垃圾、污水、廁所農村環境等“老大難”問題持續發力,著力打造千村千貌、各具特色的美麗村莊。
走進南北鎮薛家村,瀝青道路四通八達,滿山茶樹青翠欲滴,一戶戶緊挨的小樓房煙火氣息十足,孩童嬉戲、大人勞作、游客游玩……這里是“全國脫貧攻堅模范”王新法終其一生奮斗的地方,也是石門縣持續推進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真實寫照。
村莊干凈了、變美了,村民們的精氣神也有了新的提升。
加大對傳統村落、民族村寨、農業遺跡等保護力度;加強農村基層治理,積極調處化解鄉村矛盾糾紛;以黨建引領創建鄉村善治新模式……各地扎實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鄉風文明建設,一股清新之風在石門廣袤田野上吹拂,讓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全力塑造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雙美”的現代化鄉村新面貌,石門,一直在路上。
③干勁不松——
讓農民更富,奔向殷實豐足新生活
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
“感謝黨和政府,幫助我辦茶廠,讓我的生活越過越滋潤。”南北鎮清官渡村一組村民田玉建說道。他曾因意外喪失了勞動能力,一家三口生活十分艱難。從2014年至今,借助政策扶持,他已經實現了“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的角色轉變,擁有300多平方米的茶葉加工廠,吸納10名當地居民務工。
所街鄉柳家臺村位于石門縣西北山區,共有農戶512戶1607人,耕地面積1568畝,曾是遠近聞名的市級貧困村。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后盾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臍橙,壯大了村集體收入,預計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到40.8萬元。
“垃圾分類利于環境保護,還能賣點錢,我非常支持。”“美麗庭院建設是自家受益的好事,何樂而不為?”今年年初,石門縣羅坪鄉何家峪村竹埡幸福屋場會上,村民們圍繞生活垃圾分類、茶園品質改良、庭院建設等話題各抒己見,氣氛十分融洽。
戶有增收門路、村有主導產業、基層治理有法子……這一處處鮮活場景、一次次豐收喜悅、一張張樸實笑臉的背后,是從脫貧攻堅戰到鄉村振興持久戰,石門縣上下同心、干勁不松的持續努力。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石門縣堅持產業與就業一起抓,大力推進振興車間建設和就業幫扶,確保群眾收入只增不減。全縣脫貧人口外出務工人數30374人;將2240名脫貧戶和監測戶安置到公益性崗位;認定振興車間183家,開發就業崗位2800多個,吸納了2098名脫貧人口、161名監測幫扶對象人口就業,月工資穩定在2100元以上。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道路上,石門縣把守住保障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抓牢監測和幫扶“兩個環節”,抓住產業和就業幫扶“兩個關鍵”,著力實現產業興旺、農民富足。
厲兵秣馬練精兵,枕戈待旦再前行。
英雄的土地上,石門縣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策體系覆蓋面廣、含金量高,制度體系完備、上下貫通,工作體系目標明確、執行力強,在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上跑出了“石門速度”,為打造湖南省高質量發展樣本縣再立新功、再創佳績。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