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版《三國演義》劇照。
劉汕廖慧文
近年來,以歷史、古風為主題的歌曲越來越多,已逐漸成為一種音樂類型。我們為什么喜愛古風?“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不思量,自難忘”……受到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詩詞文化影響,現代人熱愛古風,熱愛的是它承載著的對于遙遠時光的追念、對另一種生活的幻想,和對詩化的事物的審美向往。
但與此同時,對一些古風歌曲“無病呻吟”“矯揉造作”“仿古劣跡”的批評質疑也非常尖銳。一位博主總結其填詞套路:“時間必須是‘千年’,地點動不動就‘天下’,人物則多是‘誰人’,起因常見‘離愁’,經過多要‘徘徊’,結果就是‘殤’?!被蚴侵苯由嵊蔡坠旁娢?,隨意排布。
古風歌曲創作該如何“借古抒情”,演繹好厚重歷史和傳統之美?去年,著名詞作者王健去世,在社交媒體上,網友們獻上追思,并再次回味她的經典作品。1991年至1994年間,王健與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合作,為電視劇《三國演義》(1994年版)創作了10余首插曲,《歷史的天空》《這一拜》《臥龍吟》《子夜四時歌》《丈夫歌》《江上行》《貂蟬已隨清風去》《淯水吟》《哭諸葛》等充滿古韻與英雄氣概的歌曲,均是出自她們。網友紛紛評論:“這才是真正的古風!”“王健先生真詞人也!”
談到古風歌曲創作,我們不如從這些歷經歲月磨洗的經典中尋找思路。以《歷史的天空》為例,作為片尾曲,這首悠揚婉轉、意境深遠的悼古之歌是許多人古韻歌曲的啟蒙。
它的歌詞凝練大氣,通過現代人對歷史的回味和審視闡發了“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的精神內核,給人豪邁悲壯之感。王健用了整整45天的時間寫了三個開頭、前后修改六次才最終完成。在創作過程中,她一面回顧中國千載歷史的波瀾壯闊,一面受感于歷史人物對命運時局的奮力把握與抵抗,用“暗淡了”“遠去了”“堙滅了”“荒蕪了”四個持續性動詞展示了物質世界永恒運動的客觀規律,指出環境、事物都會隨時間流逝而改變,唯有“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無法被歲月帶走。
這種對變與不變、瞬間與永恒的藝術性探討使《歷史的天空》頗具哲理意蘊,啟發著我們古風創作應善于從歷史中獲取靈感,尋章摘句、脫離歷史、缺乏敘事目的的古風歌曲往往只能“浮”于表面,很難沉淀到人們心底里。余秋雨在《藝術創造工程》中說:“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钡拇_,只有理解了這些古老文字和詞句,才能將它運用好,才能帶人走入古典的情境之中。
正如我們說任何作品都無法徹底拋開時代,文藝創作須著眼于當下、扎根于現實,創作古風歌曲也應如此。《歷史的天空》雖以歷史為題,但它始終是站在今人的角度在評議、感懷。跟隨《歷史的天空》,聽眾進入的是一個古今交匯的奇妙放映室,這里有“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后評”的前人瀟灑,也有“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的后世點評,以古照今,讓人感嘆歷史的同時也不由叩問時代,這種對現實精神世界的反哺賦予古風歌曲更深層的意義。
此外,旋律和音調是音樂作品的重要元素,歌曲曲調是否有古韻,是否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也是衡量一首古風歌藝術質量的重要標準。谷建芬的譜曲沒有選擇歌頌英雄豪杰常用的鏗鏘史詩風格,而是另辟蹊徑,用一種細膩、平緩、深刻的音樂語言來表達。開頭一段極富韻味的古琴之聲,似珠落玉盤,清越舒緩;中間的旋律似溪水細流,連綿柔和;最后兩段為全曲的高潮,是曲終離別的不舍,讓人回味悠長。曲調是音樂傳遞情感的重要媒介,古風歌曲的“古”并非華麗辭藻的肆意堆砌,而是曲調與歌詞對古典韻律、對傳統文化的和諧演繹。
只有切實把人的情感和視角放進創作中,古風歌曲才能真正脫離“無病呻吟”“不知所云”的詬病,才能真正貼近人心,引發人們的共鳴與深思。正如《歷史的天空》,它吟唱著過去,又觀照著現在,它憑吊世事成風終消逝彌散,又灑脫慷慨暢談千古風流?!伴L江有意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睍r空交匯,我們終是與古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共享同一輪明月。“人”的“在場”就是串聯起歌曲中的“他們”與歌曲外的“我們”最好的“紅線”。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