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種生命,長久活在人們心中
——紀念雷鋒同志因公殉職60周年
1960年9月,雷鋒入伍后的持槍照。季增 攝
孩子們來湖南雷鋒紀念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圖片來源:湖南雷鋒紀念館
周生
自1963年毛澤東親筆寫下“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后,全國各地由此開啟了學雷鋒熱潮,一年又一年,經久不衰,深深影響了幾代人。
2022年是雷鋒同志犧牲60周年,全國各地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追憶雷鋒生前故事、向雷鋒同志學習等紀念活動。在60年后的今天,雷鋒精神的光芒不但沒有絲毫暗淡,反而,愈加熠熠生輝。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斗志強……”這首《學習雷鋒好榜樣》是我們人人都會唱的歌。雷鋒,更是我們家喻戶曉的學習榜樣。這再熟悉不過的旋律時時縈繞在我們一代代人的耳畔,百聽不厭,每次聽好像都會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因為在不同的年紀,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雷鋒精神的理解都會有所不同。但是那種助人為樂、愛崗敬業、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奮斗精神,是永不會褪色的。
1961年起,雷鋒多次去外地出差,民間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他幫助丟失車票的婦女買車票、將自己帶的饅頭和雨衣送給了路邊挨餓受淋的大嫂和她的女兒、幫忙打掃候車室、給旅客倒水……
說來,這些好事都是小事。但他走到哪里,就將好事做到哪里。只要有人遇到了困難,他總是積極伸出援手,傾力相助。他說,為人民服務就是一種幸福,能夠幫助別人就是一種快樂。在有限的生命中,雷鋒總能不計得失,積極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事業當中去。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讓人的生命價值從有限延伸到無限。
雷鋒一生,留下了300多張珍貴的照片。大多數照片上,他都帶著淺淺的笑容。一張攝于鞍山的黑白照片,展示了雷鋒謙和儒雅的一面,那是鞍鋼化工總廠舉辦職工業余文化補習班,雷鋒擔任教師微笑著講授文化課時的留影;一張在部隊鍛煉的黑白照片,展現的是雷鋒在雙杠上微笑翻飛的畫面,充滿青春朝氣;一張被撫順市望花區本溪路小學聘為少先隊大隊輔導員的照片,雷鋒臉上還帶著幾分稚氣的微笑……這些照片將一個年輕人陽光快樂的音容笑貌和做好事的感人故事留給了世人。
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22歲雷鋒那青春的微笑,永遠定格在人民的心中,成為了一個光輝的符號。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過:“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讓我們深深感動,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
雷鋒,早已成為好人好事的代名詞,成為高尚道德品質的同義詞。在雷鋒精神的感召下,60年來,在華夏大地上,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像雷鋒那樣無私奉獻的英雄人物、時代楷模。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不斷實現個人理想價值,他們的行為也同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雷鋒的后繼者,共同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解放軍戰士王杰,在進行實爆訓練時,炸藥包的導火索意外被點燃,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王杰奮不顧身撲向炸點,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了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民武裝干部的生命,用生命譜寫了一曲舍己為人的英雄贊歌。“吃苦在別人前頭,享受在別人后頭。”“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王杰22歲時曾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格言,他的奉獻精神,始終值得所有人敬佩與學習。
“人民的好兒子”劉英俊,為防止狂奔的驚馬傷到小學生,他不顧個人安危,毫不猶豫地沖上前去,死死拽住了驚馬的韁繩,用盡全身力氣踢倒驚馬,結果自己被壓在翻倒的車底。6名兒童得救了,而劉英俊卻因傷勢太重永遠閉上了眼睛,年僅21歲。
21世紀以來,雷鋒精神不但沒有被遺忘,而且還得到了更多人的傳誦與弘揚。被譽為“當代雷鋒”的郭明義,是學雷鋒道德模范的代表之一。他于2009年發起的“郭明義愛心團隊”,目前在全國各地已有1400多支分隊240多萬名成員,他們共幫扶了6800多戶國家精準扶貧的貧困戶,援助金額3000余萬元,成為新時代學雷鋒活動的典型團隊。
像他們這樣的新時代“雷鋒”還有很多很多。愛崗敬業、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等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是必不可少的,雷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雷鋒同志永遠活在全國人民心中,在中國這片沃土上,雷鋒精神必將薪火相傳。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