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古道溪蔬菜種植基地。
拍攝《桂塘是個好地方》鎮歌MV。
村民向德韋種植的5畝羅漢果。 本文圖片由龍山縣桂塘鎮人民政府提供
王茜
“桂塘是個好地方哎,這里一腳踏三省……”在長沙高新區對口幫扶鄉村振興工作隊駐鎮即將一年時,一曲《桂塘是個好地方》響徹龍山大地。“這首歌一方面是推介桂塘,一方面也是表達在高新區的對口幫扶下我們邁向鄉村振興的憧憬和愿景。”在桂塘鎮黨委書記譚宏貴看來,在長沙高新區的幫扶下,桂塘這個湘鄂渝三省交界的土家邊鎮每天都在發生新的變化,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暢。
鄉村七大變,處處好光景
產業變活了。長沙高新區幫扶隊隊長戴勇剛駐鎮就積極聯系園區科技企業華誠生物,試圖將園區高新產業的科技優勢,與桂塘鎮的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最終確定龍山適合種植羅漢果。
既然認定了,就要大膽嘗試,小心求證。為此,幫扶隊和鎮黨政班子商議,決定利用對口幫扶資金通過獎補的方式鼓勵試種。制定政策后通過全力走訪勸說發動,興壩、烏龍山等11個村嘗試種植了227畝羅漢果。“羅漢果種得,我們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服務和‘保底價+市場價’收購,可實現畝產6000到1萬元,利潤每畝2000-6000元。”龍山羅漢果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田丁祥算了一筆賬。
集體變“壯”了。幫扶隊在駐鎮后僅用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對19個村(社區)進行了全面走訪,梳理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困境,學習借鑒外地經驗典型,提出從發展特色產業、打造互聯網+烏龍山特產電商平臺等六個方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建議。
“幫扶隊給我們村集體投入2000元/畝種植了45畝羅漢果,年底應該可實現收入30萬元左右,年底對開分紅,村集體預計純收入5萬元。”向大國盤算著。除了興壩村外,今年桂塘鎮還有10個村也將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的“破零”發展。
教育變優了。圖書館綜合樓尚未啟用,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不強,學生沒有校服……幫扶隊駐鎮的第一天就來到學校,將學校的困難一一記錄。除了利用對口幫扶資金來改善學校條件外,幫扶隊還把“主意”打向了高新區的企事業單位。
為此,幫扶隊深情款款地寫了一封兩頁紙的高企獻愛心倡議書。才發給近十家企業,倡議書里列出的希望被幫扶項目便全部被認領了。其中,汀汀公益、湖南麓谷建工、湖南東方紅建設集團、中信湘雅、湖南華凱文化創意聯合為學校圖書館、多功能報告廳捐贈配置了影音系統、會議桌椅等。
有了這些設備,今年6月,明德麓谷學校“網絡聯校”開課,桂塘學校的學生們坐在多功能報告廳,就可以通過“云端課堂”聆聽千里之外的優質課堂教學。
路子變寬了。駐鎮不到兩個月,幫扶隊就積極對接為當地銷售了價值56.5萬元的山貨和農產品。而幫扶隊更想做的,是助力發展互聯網+烏龍山特產,打造桂塘電商示范點。如今,在惹迷洞景區停車坪前,紅頭銀灰底的“龍山縣桂塘鎮電商公共服務中心”格外引人注目。“以后我就在這里直播帶貨,讓‘桂塘印象’的土特產品走出山外。”桂塘鎮苦達嶺村村秘書向小慧特別開心,自己大學電子商務專業以及參加龍山縣“八面紅”直播電商人才成長營的所思所學,將在這里發揮用處。
“電商平臺建好后,我們還計劃組織村里帶動農戶多種些豇豆、蘿卜、萵苣、青菜、香菇等,再手工制作成干貨,通過平臺供給山外的企業和家庭。”譚宏貴暢想著。
集鎮變靚了。2022年元旦剛過,桂塘鎮就在幫扶隊的支持下組織開展了鎮區環境綜合整治“八大行動”,而這是在龍山縣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暨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大會戰”動員大會召開前一個季度就主動實施開展的。
“集鎮街道是高新區2017年投資400萬元實施的黑化、綠化和亮化,我們只有持續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才能更好地保持集鎮‘美顏’,不斷提升居民生活品質。”譚宏貴十分珍惜長沙高新區五年來的幫扶成果。
環境變好了。聽到打鈴聲就端著碗,打好飯菜,天晴就蹲在籃球場圍著吃,下雨就屋檐下排一排。這是幫扶隊入駐桂塘時政府干部吃飯的場景。“看著那樣的就餐環境,我們心里很不是滋味。”戴勇和姜波回園區匯報工作、生活時向長沙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周慶年訴說道。高新區黨工委隨后就決策支持鎮上改建食堂改善干部就餐環境。2022年5月,新食堂正式啟用。
另外,2022年2月下旬,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郭力夫率隊赴桂塘調研,了解到在編在崗干部加村干部共有162人的桂塘鎮政府,會議室卻最多只能容納70人的情況后,當即決策支持鎮上建設大會議室改善辦公環境。
文化變樣了。走在桂塘鎮,不時就能看到翰墨文彩的詩墻崖刻。此外,還有惹迷洞、風洞等星羅棋布的溶洞212個,被地質專家譽為“世界溶洞博物館”。而這一切,都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何讓桂塘為大家所知,成了幫扶隊和桂塘黨政班子冥思苦想的問題。
于是,一首旋律歡躍、描繪田園風光的原創民歌《桂塘是個好地方》成功面世。桂塘絕美的風光、厚重的文化、鄉村振興的展望,隨著優美的旋律,越過層層山巒飄向了山外。
在幫扶隊看來,駐鎮一年來桂塘鄉村振興發生的“七變”,讓他們小有一些成就感。桂塘干部群眾身上發生的“二變”,更讓他們感到欣喜。
干部變思維,群眾變觀念
“村里電費都快交不起了,還怎么去投入種植羅漢果,萬一虧了更是不得了。”在烏龍山村發動羅漢果種植時,村支部副書記向偉龍的一番話讓幫扶隊一時答不上話來,而村支部書記丁遠清則在一旁默不作聲、不辯不應。
不光是向偉龍,幫扶隊在走訪交流中發現,鎮上大部分村干部因文化層次、眼界視野、思想觀念等因素影響,對發展集體經濟有風險的顧慮。
面對這一情況,幫扶隊決定帶頭嘗試,在村里找塊地做羅漢果種植的“一畝試驗田”。聽說長沙城里來的白面書生都敢下地種羅漢果了,一輩子在鄉村和土地打交道的村干部們坐不住了。烏龍山村黨支部緊急召開組織生活會,最終商定以村集體為實施主體,由向偉龍牽頭負責試種23畝。
除了種植羅漢果外,古道溪村等發力擴大蔬菜(絲瓜)種植規模,明溪村等爭取、利用資金投資養殖戶擴大山羊養殖規模,雙景村等利用國家種糧補貼等嘗試對拋荒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水稻、黃豆等糧食作物。
“他們都不遠千里來幫我們發展產業了,我還不得好好逮(干),這點坡不算什么,只要今年成功了,明年我還要擴大,還要帶著周邊的一起逮。”當問及背著肥料下百米天坑種羅漢果累不累時,桃子坪村村民向德韋堅毅地回答。
在幫扶隊和鎮黨政班子的宣傳、發動和幫助下,桂塘鎮今年共有21位村民和向德韋一樣,或多或少地嘗試種植了羅漢果。“只要今年種成功,明年桂塘就可能實現5倍以上的規模增長,三年就能夠打造成為我們公司重要的羅漢果種植基地。”湖南華誠生物公司董事長黃華學預測。
五年來,長沙高新區始終把桂塘作為“高新區的第五個鄉鎮”來看,堅持“桂塘所需,高新所能”,制訂幫扶計劃和措施,明確幫扶目標和保障,累計支持對口幫扶資金6350余萬元,接下來三年還將繼續投入幫扶資金超3550萬元。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