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城育人并重,懷化把人的文明放在首位——
文明看得見
(圖為?水河從懷化市城區穿過,風景如畫。 潘雨 攝)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肖軍
懷化日報記者李青青楊玉捷
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背街小巷路潔燈光明,交通路口“紅馬甲”志愿者熱心引導,機動車禮讓行人成為習慣……夏日的懷化城區,一股股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文明花開滿城芳。”市民張洪希情不自禁地贊嘆,文明城市創建帶來了越來越多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懷化市委書記許忠建表示,懷化堅持治城育人并重,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有“厚度”更有“溫度”,實現文明創建與城市共生共長。
禮讓斑馬線,濃濃暖意在城市中流淌
初到懷化的李莉過個馬路,就確定將來在這里定居。
走到斑馬線前,她正盤算著“要不要橫穿過去”時,一長串車流像約好似的,陸續停在斑馬線前。她愣住了。一位司機從車窗探出頭,微笑著揮手讓她先過。
備受禮遇的李莉感慨:盡管這座城市的建筑、道路是陌生的,但心里卻有一種歸屬感——這里到處充滿暖意。
7月26日,恰逢傍晚下班高峰期,驅車行駛在迎豐大道,從東向西穿過城區,記者欣喜地發現:一到斑馬線,車輛都會靜靜地等待人們橫過馬路,再緩緩前行,交通井然有序。
“現在車輛會主動讓行人,我們看到車輛也會主動停下,雙向禮讓好暖心。”市民向潔說。
“文明出行”,是懷化“文明系統工程”的一部分。該市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文明種子播進市民的心田。
“禮讓斑馬線”,源自市公交集團的一次調研。調研發現:公交車發生的交通事故中,斑馬線前的事故率最高。
于是,“行經人行橫道減速禮讓”,成了公交車司機的規范之一。隨后,出租車、私家車也加入到“禮讓大軍”中。
“車讓人,人讓車”,融化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司機、行人相視一笑,揮手致意,暖意在整座城市流淌。
聚餐用公筷,“吃”出文明新風尚
7月25日,晚餐時分,市民張忠平家菜香四溢。張忠平指著餐桌上顏色各異的碗筷對記者說:“我們家吃飯,每人都有專用碗筷,用顏色區分,還有幾副公筷。”
用“小餐桌”帶動“大文明”。懷化在餐飲單位普遍開展“公筷行動”,如今,這一餐桌新風尚正逐步向市民家庭延伸。
一餐飯的文明,映照一座城的文明。連日來,記者走訪懷化城區多家餐飲店,發現用公筷、按需點餐成了市民的自覺行動。
傍晚時分,位于城區順天大道的一家自選火鍋店,墻壁上貼著的“踐行‘光盤行動’,與文明握手”的標語十分醒目。服務員微笑著提醒點餐顧客合理消費:“剩余飯菜如果超過200克,我們就會加收20元。”
“我們3個人吃飯,拿菜要適量,莫浪費。”市民向東交待準備取菜的兒子。
“文明聚餐,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讓每個懷化人都成為文明的代言人。”向東說。
為好人立傳,營造出一片愛的森林
“關愛學子,情系乘客,助人為樂,服務為民。”7月20日,帶著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喜悅,懷化三中今年畢業的瞿瑤與家人一道,將一面錦旗送到市公交集團15路公交車司機楊騏銘手中。
錦旗的后面,有一個“溫暖的約定”在延續的故事。
楊騏銘駕駛15路公交末班車,持續一年“每晚多等5分鐘”,只為讓懷化三中2019屆畢業生尹藝凝晚自習后搭車回家。因與尹藝凝這一“溫暖的約定”,楊騏銘被網友譽為“最美駕駛員”,入選“中國好人”的行列。
3年來,“溫暖的約定”在延續,每晚多等5分鐘,溫暖了包括瞿瑤在內的懷化三中數十名學生的回家路。
文明也會“傳染”。在楊騏銘的帶動下,他的40多名徒弟先后加入了愛心助人的團隊。
懷化好人,善行成林。國網懷化供電公司工會副主席楊湘玲牽頭組建“爸爸媽媽團”,如今發展成志愿者人數達200多人的公益服務品牌,用愛讓800余名缺失親情的孩子,感受家庭的溫暖。
每個典型都聚攏起一個群體,讓一棵棵文明善行之樹營造出愛的森林,用善行義舉傳遞著強大的正能量。據統計,全市有7人被評為全國、全省道德模范,34人榮登“中國好人”榜,134人榮登“湖南好人”榜。
懷化以身邊的好人典型為原型,組織文聯、群眾藝術館和文藝團體等單位,創作了一大批文藝精品,演繹好人故事,倡導文明之風。
“我們大力推選、宣傳文明模范的目的,就是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凡人善舉產生帶動作用,打造好人輩出的尚德之城。”懷化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張遠松說,全市志愿服務組織已達3780個,注冊志愿者達75.2萬余人。如今,在懷化,學好人、做好人的氛圍日益濃厚。
平常時候看得出,關鍵時候豁得出。
今年3月,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網約車司機李豐宜和80多位的士、網約車司機,主動接送醫護人員和運轉核酸檢測樣本;福胖子面館等30多家餐飲店自愿每天為抗疫一線工作人員贈送愛心盒飯和食品……懷化城區共有3.9萬余名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愛心在危難時充分體現。
下“繡花”功夫,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嶄新的小區道路、加裝的固定充電樁、有序的停車位、整潔的綠化帶、漂亮的文化墻……走進鶴城區新街社區汽零總廠家屬小區,舒適的居住環境令人心曠神怡。
而在一年多前,這里還是衛生臟亂差、停車不規范、無物業管理的“問題小區”,不文明的現象嚴重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
在懷化城區,像這樣無物業管理的“問題小區”共有368個,涉及4.8萬多戶、16.9萬多居民。
針對無物業管理小區“沒人管、管不好”的難題,懷化市委、市政府態度鮮明:通過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提升城市管理能力,讓人民群眾生活更美好。于是,一場無物業管理小區治理攻堅戰打響。
鶴城區成立無物業管理小區治理行動指揮部,建立“區級領導包片、后盾單位捆綁、鄉鎮街道主抓”的無物業小區治理體系。籌資2.4億元,對無物業老舊小區集中改造,368個無物業小區全部建立黨支部和業主委員會。
夜幕降臨,紅星路棉麻土特產公司家屬區,居民宋婷娥和姐妹們來到新翻修平整的空坪跳廣場舞。“小區治理暖人心,居民生活更舒心。”宋婷娥臉上洋溢著幸福。
懷化市委副書記、市長黎春秋說,懷化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中,從日常入手,從細節突破,緊緊圍繞提升民生福祉,不斷增強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綠城攻堅行動,道路綠地上升4.89個百分點,城區綠意更濃了;改造背街小巷330余條,拉通斷頭路20余處,居民出行更方便了……懷化抓住治理末梢,下好“繡花”功夫,文明城市治理精度不斷提升,大大改善了人居環境。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