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與“少”里看文明
——夜探益陽高新區清溪村鄉風文明建設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邢玲
7月27日18時45分許,暮色漸沉,益陽籍著名作家周立波出生地、《山鄉巨變》創作背景地——益陽高新區謝林港鎮清溪村,千百盞燈光次第亮起。其中最惹眼的,要數那幾間書屋,它們如雨后初晴,明艷溫暖,讓人升騰起一縷縷剪不斷的鄉愁。
記者走進立波書屋,周立波先生的作品擺滿書柜,兩張小圓桌旁坐滿了愛書之人。“有本村的學生,也有這個點了還舍不得回城的游客。”書屋主人卜小青介紹。
“你們知道周立波嗎?”記者與他們攀談起來。
“當然知道。他是我們村走出去的大作家,他的小說《山鄉巨變》寫的就是我們村。”初中生卜玉曦言語中不無自豪。
“書屋多,是我們村的一大特色。”清溪村黨總支部委員鄧旭東介紹,清溪村正打造中國文學村莊,提升鄉風文明,助力鄉村振興。目前,已有立波書屋、王蒙書屋、艾青書屋、遲子建書屋、張煒書屋、阿來書屋、梁曉聲書屋、賈平凹書屋、人民文學出版社書屋、作家出版社書屋等10家書屋相繼開放,后續還將建設更多的書屋。
從立波書屋出來,記者沿著百畝荷塘棧道信步,不遠處傳來音樂聲,定睛一看,20多名村民正在跳廣場舞。“這是我們村里又一‘多’——廣場舞隊伍多。”鄧旭東笑道。上世紀50年代,周立波拿出稿費幫清溪村建廣播站、成立文藝宣傳隊,提升文明鄉風。這些年,村里成立3支文藝隊,吸引100多名村婦參加。
“村里人平常除了跳舞、看書,還干些什么?”記者在荷塘邊遇上正散步的72歲諶菊英老人。
“聽課!巡邏!”諶菊英回答干脆。
“她還在巡邏時救過一名游客呢。”鄧旭東說。7月2日,諶菊英巡邏時,發現一位獨自出行的老年游客突然栽倒在清溪渠景觀石旁頭破血流。諶菊英立即大聲呼救。另一位巡邏的老黨員鄧春生循聲趕來,與諶菊英一道聯系車輛送醫并報派出所。這位76歲的游客得到及時救治。
“這就是我們村的另一‘多’——文明志愿者多。”清溪村黨總支書記賀志昂說。村里建起村民小組長、黨員志愿者、熱心群眾參與的3個網格群,常態化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今年來已解決“急難愁盼”問題120余件。
“諶娭毑說的聽課又是什么呢?”記者問。
謝林港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歐陽鵬說:“清溪村依托清溪講堂、人民廣場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開展專家學者講理論、領導干部講政策、文藝行家講文化、專業人士講法治、道德模范講道德、群眾百姓講故事‘六講’活動,提升鄉風文明。”
在村里一圈轉下來,已是21時許。臨別時,記者說:“剛剛看的、聊的都是‘多’,其實我發現村里有一‘少’——好像沒在村里看到棋牌室。”
“有一家,供六七十歲的老人白天玩玩撲克。”賀志昂笑道,“還有一‘少’,我們村里喪事從簡,不擺花圈不放鞭炮;喜事不辦或少辦,要辦也控制在10桌以內,不搭拱門不設舞臺。”
“多”與“少”里,清溪村文明新風拂面而來。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