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溈山鎮溈山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毅 通訊員 鐘成勇 陳君
“我最戀的家園,幸福的孫家灣。酒瓶盛滿佳釀,夢想不會遙遠……”
5月26日上午,全國文明村鎮——醴陵市孫家灣鎮孫家灣村“村歌”《最戀是家園》優美輕快的旋律從村廣播里傳出。
突出地域特色建設“幸福屋場”
孫家灣村離醴陵城區6公里,7.76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著大小民營企業20家,其中規上企業6家,年工業產值達8億元。3900多名村民,大部分在企業上班,月收入四五千元,還有的自己當老板。
“杉坡幸福屋場建設,充分用活‘財政補助、社會資助、鄉賢贊助和農民互助’多元投入機制,50戶村民及鄉賢、社會人士參與籌資籌工籌料,共籌資50.8萬元,籌工500工時,籌集房屋、樹苗、土地等物料價值20余萬元,村民、鄉賢參與‘幸福屋場’建設熱情非常高。”在杉坡新時代文化廣場,株洲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四級調研員、駐孫家灣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陳繼紅告訴記者,屋場口這塊小草地將建成“幸福花海”,分設小書屋、黨員活動室、人大代表聯絡室、清風議事堂、美麗鄉村鄉賢館等,那邊還預留了生態污水處理站用地。
“幸福屋場”怎么建?株洲市鄉村振興局有關人員介紹,按照《株洲市“幸福屋場”建設實施方案》,將本著保護生態環境、保存鄉村風貌的原則,盡量保留山、水、林、田、路、房等鄉村氣息濃郁的原有自然生態環境,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推動產業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提升農民幸福指數,納入全市“民生100”實事考核。
“幸福屋場”將從30至50戶聚居的村落試點。今年,株洲全市要建100個以上,醴陵規劃建25個。
湘贛邊合作發展文旅產業
B26縣道東(富)沈(潭)段穿醴陵市東富鎮東富村而過,東富村村民大多聚居在3.8公里長的道路兩旁。
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富寺不遠,大樹掩映下,幾座二層小樓正在翻修。鎮黨委副書記夏洲告訴記者,這里原是供銷社的房子,已賣給私人。房主自愿將房拿出來,用作村里“毛澤東在醴陵偉大革命實踐活動展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幸福屋場”主要活動場所。
東富村恰如其名,年產值達40億元的醴陵經開區東富工業園就坐落在這里。園內最著名的企業是株洲旗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村民和外來投資者在村里創辦了7家企業。
1927年2月,毛澤東到醴陵考察湖南農民運動,在東富寺住了三天兩晚。東富寺屋場屬湘贛邊紅色文旅發展片區核心地帶。
“東富村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打造紅色文旅精品村。”株洲市財政局二級調研員、駐東富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羅江華說。
近年來,醴陵依托當地紅色資源,與湘贛邊縣市區深化交流合作,發展文旅產業,推動鄉村振興。“我們聯合舉辦鄉村文化旅游節、陶瓷體驗之旅、五彩醴陵之旅等,年吸引游客超過100萬人次。與湘贛邊縣市區合作,大家互為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走出一條合作共贏之路。”醴陵市文旅廣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陶瓷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土黃墻面、墨色磚瓦、星羅棋布的瓷片……醴陵陶瓷發祥地——醴陵市溈山鎮溈山村掩映在群山間。溈山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兩面青山,地形狹長,溈山村古窯幸福屋場坐落在山谷中。
“溈水河流經其中,山谷里風景很美。村民都希望在開發中保留原有景觀,不破壞自然河道。”株洲市科協二級調研員、駐溈山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黃民族說,“我們流轉山谷里的土地,種植50畝玫瑰花。沿河道和花海,做好窯址、古井等遺址保護,設置節點,分布陳列館、文化墻、廣場、實踐基地等,讓傳承千年的醴陵陶瓷文化和溈山古窯文化,在幸福屋場建設中煥發新的生機。”
醴陵市推動特色產業集聚發展,形成“縣有產業集群、鎮有產業園區、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門路”發展格局。去年,新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兩品一標”認證農產品累計達16個,8家企業10個產品獲得“湘贛紅”區域公共品牌授權;新培育省五星級休閑農莊2家;農產品加工值達272.72億元,比上年增長7%。“醴西”“醴北”兩條路線成功入選全國百條紅色茶鄉旅游精品路線。加強就業幫扶,全市脫貧勞動力就業人口中,近六成實現縣域內就業。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