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曦臺。
赫曦臺掩映在綠樹中。童迪 攝
向敬之
一
岳麓書院橫絕千年,除了有豐富的史料證明和生動的歷史敘事作為支撐外,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御賜時任山長周式的匾額,至今還高懸于書院大門之上,與下方著名的門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相得益彰。
然而,走進岳麓書院,第一眼看到的并不是宋朝真宗皇帝御書的門額,而是一個規制并不高大的戲臺子。
整齊肅穆的讀書重地,忠孝廉節的文脈賡續,為何在跨進前門不逾兩三米處,建一個頗具湖湘風格的亭臺,名曰赫曦臺,阻隔于通向千年書院的大門前路呢?
初涉書院,看到這一座高臺,有些逼仄的壓迫感。然而,這一臺子,猶如這一方書院一樣,有著千年的故事,直接聯通了朱張會講的佳話。
南宋乾道三年(1167)九月,東南大賢朱熹聞湖湘學派代表人物張栻重修岳麓書院,主張“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張栻《宋岳麓書院記》),而自閩來湘,不遠千里,興致猶隆。尤其二人嘗論“中庸”之義,三晝夜不輟,為中華文化史和思想史創造了一個會講激辯的經典佳話。
應邀而來,客隨主便。朱熹講學岳麓、城南書院,停留二月,常與張栻晨起后,登麓山頂,觀日出東來。某日,朱熹看到一輪紅日噴薄,興奮地大呼“赫曦,赫曦”,并在《云谷記》中動情地寫道:“余名岳麓山頂曰赫曦。”
以文會友,情契深長。張栻筑臺,朱熹題額。于是,赫曦臺從此有名,也近千年。
為了紀實二人情誼,他們還聯句成詩:“偶泛長沙渚,振衣湘山岑。煙云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前四句為朱子晦庵起興,后四句為南軒先生詠嘆。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一聯“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滾燙書生發憤、報國不悔的赤子情懷。被作為“登岳麓赫曦臺聯句”,刊刻于今時赫曦臺上,標示這一座中國特色的古臺的前身由來。
《一統志》也有記載:朱子嘗改岳麓山頂曰赫曦,亦以名臺。《長沙府岳麓志》更為詳盡地記錄它的后來:臺上懸崖有篆字數十隱見不明。嘉靖戊子,知府孫存建亭于山下,后人以祠道鄉,舊址改建為高明亭。道光元年修葺書院,改前亭為臺,榜之曰赫曦。現赫曦臺仍在岳麓書院前。
也就說,最初的赫曦臺建于岳麓山頂,臨近字跡神異的禹王碑。而張栻所建的赫曦臺,曾毀于歲月流逝之中,直至明嘉靖七年(1528),長沙知府孫存復建“赫曦亭”于原址。
而在孫存復建亭子的二十年前,三十六歲的王陽明因直言疏救南京戶科給事中戴銑等二十一人,得罪橫暴專權的大宦官劉瑾,被貶謫貴州龍場驛,于正德三年(1508)春途經長沙時,留止八日,期間曾寫詩望見赫曦臺:“隔江岳麓懸情久,雷雨瀟湘日夜來。安得輕風掃微靄,振衣直上赫曦臺。”
此時已有赫曦臺之名,但正式命名為赫曦臺,則是清道光元年的事情了。
二
赫曦臺之所以能傳承千年,一是因為它為朱張情誼的一處歷史見證,二是它凝結著書生報國的情結而凝神聚氣。
赫曦者,燦爛透澈的陽光也。屈原《離騷》有云:“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赫戲”,就是赫曦。把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說:我從初升的燦爛陽光中,突然看見了遙遠的故鄉。
朱熹一生遍注儒家經典,在其晚年,卻花費大量時間寫作《楚辭集注》《楚辭辯證》《楚辭音考》《楚辭后語》等作品。這是與他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與人生遭際密切相關的。慶元元年(1195),權臣韓侂胄擅政,制造“偽學之禁”,指道學為“偽學”,把“四書”“六經”定為禁書,誣奏偽黨五十九人,朱熹被打成“偽學魁首”,去職罷祠。朱門得意弟子蔡元定,被誣為朱熹的左右羽翼,貶湖南道州編管。道州蠻荒,氣候惡劣,蔡氏很快抱病而逝。遭受多重打擊的朱熹,失去了繼續深究理學精奧的心力和氛圍,于是發憤研究楚辭,表達自己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
當然,厄運橫來為晚年遭遇,但也可見他早年讀過楚辭,對古圣前賢的長篇大作,爛熟于胸。中年時期,為了弘揚理學,他主動來湘與張栻交流。在岳麓山頂,看到初升的太陽,突然大呼“赫曦”,無疑受了屈子《離騷》的深刻影響。
深秋蒞湘的朱熹,雖然和湘學大儒張栻,一同主導了打破壁壘、文化融合的會講盛事,目睹了士子云集、車馬熙攘的學界繁榮,也深入感受了麓山深秋的奇異風景,對湖湘勝景和麓山勝境有著無限的鐘情和戀愛、憧憬和期待。但是,離家千里的他,應該對故鄉有著形形色色的牽掛。
赫曦之光,照見大地,照鑒人心。中和天人之美,在自然風光里,在深切情思里。雖然朱熹此次歸去后,不久重返潭州出任知府,兼湖南安撫使,將英年早逝的張栻未竟的傳道事業發揚光大,但還是不能逆轉趙宋王朝日漸衰敗的頹勢。
故人俱往矣。赫曦臺和岳麓書院一樣,也幾番毀壞重建。然而,歷史的天空始終銘刻著朱張的印記。文化的盛事,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已經在日月輪轉中綻放光彩。
乾隆四十七年(1782),大清王朝發生了兩件文教大事。于國家層面,歷時十年修纂的煌煌巨制《四庫全書》告成;而在湖南,曾受到乾隆皇帝御書“道南正脈”鼓勵的最高學府岳麓書院,迎來了大儒羅典出任山長。
羅氏五次連任,掌教27年之久,奉行“非專衡文,當以育才為本”的主張,堅持“造士育才”,“堅定其德性,明習于時務”(嚴如煜《鴻臚寺少卿羅慎齋先生傳》,轉引自楊布生《岳麓書院山長考·羅典》),培育了一大批經世志士,其中以陶澍、歐陽厚均等出類拔萃。他在上任第四年,于書院大門前坪建一臺,曰前亭,又名前臺,紀念追思六百余年前的朱、張二賢。
青瓦為頂,琉璃為脊,前部單檐歇山,后部三節單層弓形硬山,挑檐卷棚,開敞的格局,雖然與前門距離相近,但也有一種在庭院深深中,虛懷若谷的執著。
建臺之初,并沒有今日所見、分別題在兩壁上的“福”“壽”二字,各高1.3米。據傳嘉慶十二年(1807)湖南鄉試放榜次日,九十高齡的羅典赴省府鹿鳴宴,院中諸生談論學問,一個自山頂云麓宮下來的道士,自稱善書能詩,卻不受儒生們待見。道人憤憤然,拾起一旁的掃帚,飽蘸黃泥水,在右墻上一筆揮就一個壽字,昂首而去。
道人為何獨獨留下一個壽字呢?
儒家至圣先師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出“仁者壽”,《禮記·中庸》也有言:“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德者壽,是儒家養生思想的一種境界。遭遇冷落的道人,以一個壽字,嘲諷儒生們缺乏仁愛心,或說壽至耄耋的羅典教了一批沒有禮貌的學生。當然,他可能也很大度,尋羅典不遇,留下一個大大的壽字送給他,表示對他的尊敬。
羅典歸來,見墻上書法如走龍蛇,遒勁有力,驚為仙跡。后來,他為了兩壁對稱,在左壁補書了一個大小相同的福字,貌似在援引道家祖師爺老子所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警惕學子要摒棄門戶之見,以免可能存在的禍。故而,有了今天登臺最為醒目的兩個大字,大小相似,但走勢、用墨差異明顯。
若將羅典所題的福字,所赴的鹿鳴宴,以及道人所留的壽字,組合一起,福祿壽之意,渾然天成,表達著一種期待學子成長的美好心愿。傳至今日,仍有不少游客,居中面墻,閉目前行,用手掌觸及字跡,試探自己觸及字心的運氣。
字心者,自信也。置身千年書院,感受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和核心價值,以及其賦予的時代內涵,提神振氣,以文化人,鑄魂潤心,在博大精深的文脈賡續中樹立文化自信。這是岳麓書院千年傳承的根魂所在,也是其影響后來的歷史認同。當我們今日踏入這一座千年書院,第一目所見就是赫曦臺所示的歷史凝重。這些,既是朱張遺留與后世所保存的文化凈土,也是羅典繼往開來的育人襟懷。
羅典病逝十年后,其弟子歐陽厚均接掌書院,他在道光元年(1821)發現當年朱子題額的赫曦碑刻,于是改羅典所命名的書院前亭為赫曦臺。
三
正式命名后的赫曦臺,巍然屹立于蒼蒼嘉樹之中,迎送展露在茫茫塵世的人。
重返歷史現場,晚清中國面對早已進入現代化進程的西方列強,雖然自身龐大,但已外強中干,頻遭霸凌。內憂外患,積貧積弱,斷崖式衰敗成為了清政府殘喘續命而不能逆襲的命運。縱有歐陽厚均的親傳弟子曾國藩、魏源、郭嵩燾、劉蓉、左宗棠、曾國荃、羅繞典、胡林翼等,懷著中興國運的夢想,借平定內亂殘酷鎮壓,殫精竭慮地拼盡人生,也未能改變清廷覆滅如麓山楓葉般的宿命。
譚嗣同、黃興、蔡鍔為首的第二代湖南人才集群,引爆中國社會變革,推動舊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他們猶如一瞬燦爛的光芒,照亮尋找出路的中國,以一場史無前例的新變,為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等時代大才引領共產主義先進思想改變中國,創造了一系列歷史條件。一代代、一批批、一群群,從千年書院,從赫曦臺前走過的學子,撲下身子,在中華大地上勇毅激越,實現了千年學府岳麓書院“成就人才、傳道濟民、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的文化育人事業,影響后來。
他們燦若繁星,照亮了千年書院傳道濟民的歷史天空,顯耀成岳麓文脈經世致用的人文勝景。這其中,有周式、張栻、朱熹、王陽明、吳道行、羅典、王先謙等老師守護根脈的育才初心與殉道精神,也有王夫之、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楊昌濟、毛澤東等學子經世濟民的敢為人先與天下己任。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厚重的文化歷史感中,洋溢著活力青春態,夾雜著忠義人情味。胸懷家國天下的赤子們,以不同的時代擔當和歷史使命,始終保持著赫曦如來的光彩姿態。
朱熹所呼的“赫曦”,后人所修的“赫曦”,就是文化的希望,也是國家的未來。1957年11月17日,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在莫斯科會見我國留學生等時,開頭就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正是朱張當年在岳麓山頂晨步時所見的“赫曦”。足見岳麓書院中的赫曦臺,曾深刻影響著一代偉人的思想和對青年學子的看重。
就在毛澤東訪蘇的兩年前,即1955年10月,曾為青年時代的同窗好友周世釗專門題寫了一首《七律·和周世釗同志》:“春江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尊前談笑人依舊,域外雞蟲事可哀。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臺。”離湘三十年,他念念不忘當年在橘子洲頭、在岳麓山頂、在赫曦臺上,與周世釗等“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沁園春·長沙》)。
日用而不覺,奔走向未來。岳麓學子們在千年書院中,每一天沐浴赫曦的洗禮,每一代承載赫曦的使命,相互照亮,成為富有智慧、擁抱天地的哲人。
赫曦,赫曦,哲人歸來兮。穿透楓林的呼吸,洇開千年的晨曦。在江天暮雪的春色里,遇見怒放生命的朝夕。
不爭潮汐爭朝夕,每一刻都是格物致知,幸福相依。不問忙碌又尋覓,魂夢中牽繞翠微蒼蒼,風濤萬里。
哲人歸來兮,經世而求是。日月會講兮,照見山水里。什么是清揚之曲,什么是智慧之詩。飄飛歌里畫里,千里萬里,一路追尋,追尋蓬勃不息。
赫曦,赫曦,哲人歸來兮。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