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湘西,抖擻精神再出發
——湘西州以特色文旅產業鞏固精準扶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寒露
通訊員 喻陽 楊帆
陽春三月,高山疊翠醉游客。黃墻青瓦、飛檐斗拱,溪水長流、碧樹成蔭,我省最大的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鳳凰縣禾庫安置區,被打造成了宜居宜游的 “千戶苗寨”。
“在村里給游客唱苗歌、打苗鼓、跳苗舞,還辦農家樂、出售苗繡等特色產品,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在禾庫安置區,搬遷戶吳金生說,脫貧之后,大伙兒沒有松勁,依靠文化旅游,正朝著鄉村振興奮力奔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充分發揮文化旅游的牽引和粘合作用,將自然山水風光和風土人情轉化成為可觀、可游、可購、可體驗的全生活旅游要素,真正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的生態湘西建設落到實處,全力打造“國內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
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從神秘深山來到時代舞臺,從精準扶貧走向鄉村振興,湘西州充分發揮自然環境優美、民族文化豐富的突出特色,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不斷激發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正月,記者沿著冰雪初融的潺潺流水而行,來到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村。牛角山村是“全國特色產業億元村” “全國鄉村治理先進示范村”。從2009年開始,牛角山村圍繞青山綠茶成立合作社,2021年全村茶葉、鄉村旅游兩大產業產值均過億元。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牛角山村黨總支部書記龍獻文告訴記者,牛角山以“一面旗、一片葉、一個寨、一首歌”為發展思路,先后將兩個自然寨打造成夯吾苗寨、戎吾苗寨景點,把苗家文化融入旅游業態中,把古丈毛尖茶葉開辦成“茶全宴”,把農副特產轉化成為主要旅游商品,讓全體村民享受到茶旅融合發展帶來的紅利。
“我們竹山村,脫了貧、摘了帽,生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鳳凰縣麻沖鄉竹山村黨支部書記吳建龍感慨。村里“半坡部落”的風雨橋邊,村民充當“演員”,給游客唱苗歌、敬獻攔門酒。看著精神狀態越來越好的村民,聞著飄香的米酒,欣賞四周“春耕開犁、雞犬相聞”的田野小品,吳建龍滿心歡喜。
以老村寨老民居參股旅游企業,村集體和村民享受收益分紅,“竹山模式”讓沉睡的村寨活起來,也釋放出促發展、促振興的“裂變”效應,迅速在鳳凰縣許多老村寨復制推廣,竹山也因此入選全國100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案例。
目前,湘西州已建成38個國家級旅游景區、88個鄉村旅游示范(重點)村、55個星級鄉村旅游區點,基本形成全州1小時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在文旅的“粘合”下,全州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把握時代機遇推進文旅產業發展,興農富民再繪新篇
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湘西州從精準扶貧走向鄉村振興,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生態文化旅游產業作為發展的最大門路和富民強州的主導產業。
花垣縣十八洞村,天藍、地綠、村美、人和。“這里的村民很熱情、淳樸,風景也很優美,是個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福地,這次特意帶孩子來現場聆聽關于精準扶貧的紅色故事。”已是第四次來到十八洞村的長沙游客李正平告訴記者。
美麗鄉村與文化旅游相得益彰,不只有十八洞村。
2021年以來,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湘西州美麗鄉村建設再繪新篇。各地鄉村“顏值”美,“氣質”更美。各地積極發展特色旅游產業,建設精品民宿及餐飲酒店,不僅帶動了當地文旅經濟產業發展,還吸引了一批外出務工者返鄉就業創業。
豐富多彩、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為湘西州發展旅游奠定了堅實基礎。據統計,湘西州森林覆蓋率達到70.24%,是全國最綠的地區之一;湘西州空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全省第一。以旅游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對湘西州GDP增長貢獻率達70%左右,旅游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增至15%,較全省平均水平高9.5個百分點。
2021年6月,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對湘西州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意義。2021年12月,湘西州結束了沒有高鐵的歷史,從此遠方不遠,詩意猶存。奔馳于最美環境里,高鐵不僅方便了湘西州人的出行,更帶來了最美好的發展機遇,為湘西州旅游發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時代將機遇給了湘西州,湘西州也從未辜負時代。湘西州第十二次黨代會鮮明提出了“三區兩地”的發展定位,其中“一地”即“國內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業再次被放到了關鍵位置。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