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肖勁光在旅順指揮海上演習。(麓山景區管理處供圖)
2022年1月4日,市民在參觀近現代海軍裝備主題展館。 田超 攝
肖勁光故居。(麓山景區管理處供圖)
廖慧文 彭蕾玲 唐雅璇
重8.75噸,通體黝黑。它曾隨船艦遠航,在幽深的海底站定。現在,它立在岳麓山下,眺望著湘江波涌,周身散發出大海的氣息。
在近期建成開展的近現代海軍裝備主題展館前,這個退役的軍艦船錨,與45艘包括航母、核潛艇、驅逐艦、護衛艦在內的各型艦船武器模型和200多幅圖片文字一起,向人們展示著近代,尤其是人民海軍成立以來艦船裝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長沙,距離大海600余公里之遙。為何要在這里開海軍展館?
展館旁邊,開國大將、新中國成立后的首任海軍司令肖勁光故居掩映在翠柳中,似在無聲地訴說著一段往事。
少年遠行
人們把長沙河西沿著湘江北去的那條大道,喚作“瀟湘路”,并以“北”“中”“南”分段。但若你問長沙“老口子”,他們大概會以天然的河港河汊來標注地點。確切來說,肖勁光故居,坐落在岳麓山東麓,湘江的趙洲港內。1903年,肖勁光在此呱呱墜地。
肖勁光祖父和父親是手藝人,靠紡紗織布養家糊口。肖勁光兩歲時,祖父和父親相繼離世,母親帶著子女六人艱難度日。
雖然窮困,但母親認為,讀書才是唯一出路。1917年,肖勁光考上了長郡中學。在校期間,十月革命將馬列主義送到了中國。出于對帝國主義和賣國政府的痛恨,肖勁光有了探索、尋求救國救民道路的愿望。
1920年,經毛澤東、何叔衡等創辦的湖南俄羅斯研究會推薦,肖勁光與好友任弼時乘小船離開家鄉,前往上海外國語學社留俄預備班學習,加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赴俄后,他先后進入莫斯科的東方大學、蘇聯紅軍學校學習,更加確信了自己的革命信仰,增長了軍事與政治才干,并于192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回國后,他被分配到安源參加工人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他被委任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六師黨代表,中將軍銜。大革命失敗后,他再次留蘇,考入了蘇聯專門用來培養紅軍高級軍事人才的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再次回國時,他的軍事才干得到充分展現,多次被毛澤東“點將”,先后擔任閩粵贛軍區參謀長兼政治部主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紅五軍團政治委員等職。
反“圍剿”失敗后,他踏上漫漫長征路,擔任紅三軍團參謀長,協助彭德懷克敵制勝,協助劉少奇擴紅籌糧,跟隨毛澤東走過雪山、草地,勝利到達延安;抗戰爆發后,他受命鞏固河防、保衛延安;解放戰爭時,他指揮“四保臨江”打開戰局,粉碎蔣介石占領東北圖謀;湖南和平解放后,身為第4野戰軍第12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同時兼湖南軍區司令員的肖勁光,成功指揮衡寶戰役,為解放華南和大西南創造有利的軍事條件……革命戰爭時期,肖勁光以“霸得蠻”的湖南人精神,體現了革命軍人戰無不勝的英雄氣概。
“旱鴨子”下海
我國是一個有著長達18000多公里海岸線和300萬平方公里遼闊海域的國家。鴉片戰爭以來,我國領海長期處于有海無防的屈辱境地,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侵略也大多來自海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毛主席滿懷豪情地宣告:“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
但是,面對“有海無防、沒有裝備、沒有技術”,而且還要“邊打邊建”的現實狀況,誰能擔任海軍司令員這一艱巨的開創性的職位?從長期以來在血火中淬煉的將領中不斷篩選,毛主席的目光定格在肖勁光身上。
1949年10月,正在衡寶戰役戰場上的肖勁光,接到了中央軍委的急電。
“湖南軍區司令員肖勁光見報速來京有要事面商。”落款:毛澤東。
他來不及多想,第二天便急匆匆地趕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告訴他,中央準備籌建海軍,想讓他來當司令員。
海軍?伴著湘江的波濤聲長大,肖勁光卻是個“旱鴨子”——不會游泳,還暈船,更不懂海軍。肖勁光直言,自己恐怕無法勝任。
“讓你去組織指揮,又不是讓你天天出海。我們搞海軍基礎很差,除了起義人員帶來的艦船、裝備,一無所有。你做過改造舊軍隊的工作,有經驗。搞海軍要爭取蘇聯的幫助,你留過蘇,了解蘇聯部隊的情況,這些都是有利條件。”毛主席還風趣地說,“我看中的就是你這只‘旱鴨子’。海軍司令暈船,空軍司令(劉亞樓)暈飛機,這就是我們的干部政策!”
1950年1月12日,47歲的肖勁光被正式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
“沒有軍艦,沒有油、水補給船,沒有飛機,沒有海岸炮,缺少像樣的碼頭、機場,也缺少油料和各種物資。國家底子薄,經濟非常困難,拿不出多少錢來搞海軍建設。我從長沙來到北京,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不得不在旅館里歇宿。”肖勁光在回憶錄中描述組建海軍的困難時不禁感慨:“我這個海軍司令,真是兩手空空啊!”
司令“白手起家”
一切幾乎從“零”開始。甫一就任,他提出了一條組建海軍的重要原則,那就是“建軍先建校”。軍隊是人的軍隊,只有培養更多的海軍人才,才能真正造就一支強大的海軍。在肖勁光的促進下,短短數年時間,10所正規海軍院校和6所預備軍校拔地而起。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建設海軍院校的同時,肖勁光深入海軍各個基層單位開展調研。就職兩個月后,他風塵仆仆地來到了“海防重鎮”威海。而此時,他這個海軍司令員手里還沒有登島的軍艦,只好租了一艘漁船上劉公島視察。
“海軍司令員為什么要乘我的漁船登島呢?”在船上,漁民不解地問。這句話,讓肖勁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漁船靠岸后,他指著站立的地方說道:“記下來,1950年3月17日,海軍司令員肖勁光乘漁船視察劉公島。”
劉公島之行,使肖勁光深刻認識到海軍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成為鞭策他的動力。
1950年底,在他主持下,海軍青島基地、中南軍區海軍相繼建立,加上1949年4月成立的華東軍區海軍,基本確立了北、東、南三大海區的戰略格局。
1951年12月,他創造性地提出海軍建設要打好組織建設、政治思想建設和技術建設三個“樁子”,為人民海軍發展壯大指明了方向。
“我們建立的是一支自衛的、防御的海軍,而不是侵略別國的海軍,要糾正那些單純同英、美等海軍強國比噸位的思想。”“先造小船,來得快,花錢不多,還可以積累經驗,把我們的造船工業搞上去。”“我們的優勢條件是靠近海岸、有眾多的島嶼,要充分利用這個優越條件,把每一個島嶼變成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國力有限的情況下,肖勁光從長期建設著眼,由當前情況出發,狠抓海軍武器裝備建設,整頓發展造船工業,引進先進技術裝備。他望向那片蔚藍的國土:“我希望有一天,我們自己造的船能夠到達我們最遠的海域!”
與此同時,他加強兵種建設,先后組建了第一支快艇部隊、第一個航空兵師、第一個潛水艇支隊、第一個驅逐艦大隊等。
海軍的海上戰斗力量從空中到海上、從水面到水下、從海島到海岸,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
從核潛艇到航母夢
核潛艇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武器。為打破西方大國的核威脅,我國開始著手研制核潛艇。中蘇關系惡化后,1960年蘇聯單方面把專家全部撤走。
毛主席發下誓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從此,中國核潛艇發展走上了獨立自主研制的道路。在肖勁光的主持下,2000多個單位,數以萬計的專家、技術人員“摸著石頭過河”,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研制工作中。
一個個零部件自行生產、核試驗成功……1970年底,完全由我國自主研制的“反潛魚雷核潛艇”正式下水!長達4年的測試后,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終于形成了強悍的戰斗力。1974年,時值“八一”建軍節,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我國獨立自主研發的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正式編入中國北海艦隊,這代表著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國防部七院也成功研制了“長波電臺”,確保潛艇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有通訊保障。
回顧海軍建軍38年時,肖勁光總結了自己的戰斗歷程:“海軍在戰火中誕生,邊打邊建。參加大小戰斗1200余次,擊沉擊傷敵艦船400余艘,擊落擊傷敵機200余架。收復了除臺、澎、金、馬和東沙、南沙以外的沿海島嶼,完成了保衛海防、護漁護航,防范敵人來自海上侵略的光榮使命。”
肖勁光之子肖永定回憶:“父親的后半生都獻給了1.8萬公里海岸線上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他最后的愿望就是,建造自己的航母。”
1987年8月,84歲的肖勁光寫成《建設現代化的強大海軍》一文,刊發在《海軍雜志》上:“我們在研究制造新型核潛艇、潛艇、驅逐艦、護衛艦、導彈護衛艇等艦艇,和新型轟炸機等海上專用飛機的同時,要不要研究制造航空母艦和航母艦載機呢?我以為是需要的。”文章在海軍部隊及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甚至有不少學生將自己的零用錢寄到雜志社,為中國航母建設出力。
1989年3月29日,肖勁光逝世。應其遺囑,他的骨灰撒入了他眷戀著的大海。
201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遼寧艦試驗試航成功,實現了中國航母“零”的突破。此后,每當有新的航母入列,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都會向肖勁光故居贈送模型,以告慰“海軍大將”英靈。
如今,人民海軍已經從近海走向遠海,從蔚藍走向深藍,成為一支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海洋權益的“海上長城”。
海軍裝備主題展館則以恢宏的氣勢,守候在這位中國人民海軍首任司令員的出生地,講述著這位“終身海軍司令”(毛主席語)的光輝歲月,展現著人民海軍在浩瀚海洋留下的壯美航跡。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