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奉永成
1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在網上直播間為邵陽縣羅城鄉保和村“保和雞”站臺。不到1個小時,售出近3000只“保和雞”,銷售總金額達45萬元。
保和雞、湘西臘肉、東江魚……越來越多的“湘”字號農產品暢銷市場,見證了村民幸福生活。剛剛過去的2021年,全省乘勢而上,筑牢防止返貧底線,推動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對省政府2021年重點工作綜合大督查中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進行了通報表揚,堅決守住返貧底線、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榜上有名。
筑牢底線防返貧
既是產茶的茶山,又是觀花品茶的熱門景區。元旦期間,安化縣“茶鄉花海”景區游人如織。
安化縣探索“景區+社區”融合發展模式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打造“茶鄉花海”景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茶鄉花海”集中安置區探索以工代賑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果典型經驗,得到國家發展改革委專題推介。
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守住返貧致貧底線。湖南在全國率先創建省級防返貧監測與幫扶管理平臺,推行監測預警信息化管理,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去年,因疫情影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業一度按下“暫停鍵”。防范化解因疫因災返貧致貧風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措并舉,確保脫貧群眾增產增收。設立總規模達5000萬元的防返貧致貧專項救助保障基金,筑牢防止返貧底線?;ㄔh采取黨委政府、集體經濟、致富能人“三級”幫扶措施,以“公司+集體經濟+脫貧戶+基地”模式,幫助當地群眾人均年增收1800余元。
全面小康成色足
去年初,在云南擁有48家連鎖藥房的邵東市廉橋鎮東塘村村民周定衛,決定返鄉創業,在廉橋鎮流轉土地帶領村民種植中藥材。
邵東市大力開展“迎鄉賢振鄉村”活動,激發鄉賢回報家鄉熱情。去年,邵東市招引鄉賢,引來鄉村振興幫扶資金3.5億元,通過鄉賢帶領村民發展產業致富。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的成色和質量。湖南以現代農業“百千萬”工程為抓手,在全省布局推進農業機械化生產和規?;洜I,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目前,全省農民合作社超11萬家,新型經營主體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領頭雁”。
溆浦縣依托雪峰山發展文旅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旅游示范帶動,引導景區4236戶14354名群眾以山林、土地、房屋等資產折價入股,參與分紅。扶持205戶農戶從事生態養殖,121戶從事黑木耳種植,156戶從事紅心獼猴桃種植,1300多戶從事高山生態大米生產,357戶從事臘制品加工,讓優質的農產品變成暢銷的旅游商品。
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公司吸納近3000名返鄉民工參與景區項目建設、700余人就地就業。2021年,溆浦縣新增4A景區1個,3A景區5個,鄉村民宿和旅游客棧246家,接待游客520萬人次,旅游收入50億元,間接帶動雪峰山10萬農民從中受益。
岳陽縣以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全程機械化、統一回收、統一營銷的“五統一”模式,創新發展農民合作社,每年可帶動2000余農戶戶均增收3000元。
華容縣推行“企業+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做強“芥菜”產業,成為全國最大的芥菜生產基地。去年,“華容芥菜”銷售額超過56億元,芥菜成為當地群眾穩定增收的“香餑餑”。
張家界市通過發展特色產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桑植白茶納入“五彩湘茶”國家級產業集群,全市莓茶、白茶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4.21萬畝、15萬畝。去年,全市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450元。
美麗鄉村景色新
去年,是鄉村振興開局之年。湖南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立梁架柱繪新圖。全省上下奮發作為,涌現出一大批鄉村振興先進典型。
婁星區推動鄉村從整治、管治向善治轉變,連續三年獲評全省“美麗鄉村”,列入全省首批鄉村振興示范區。桂東縣創新推行“村務員”制度,實行網格化管理,“村務員”成為村民“貼心人”,被推薦為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安仁縣以推行村民積分制管理,使村規民約成為可量化、可執行、可對照的硬約束,入選《湖南基層改革探索100例》。珠暉區“小廁所”改出“大民心”,全國農村“廁所革命”現場會在珠暉區召開……
建設宜居宜業新農村,美麗鄉村景色新。湘潭市推行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制,促進農村人居環境向美轉變。全市實現生活垃圾處理付費制全覆蓋,落實垃圾分類的行政村達99%。湘潭縣全年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資源化利用率、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地區經驗”。
房前屋后干凈、整齊,門前菜園里時令蔬菜郁郁蔥蔥,庭院好似花園。益陽市通過“一園、一圈、一屋、一溝、一池、一凼”美麗庭院建設,打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模式,入選《湖南省基層改革探索100例》。
如今,在三湘大地行走,幸福快樂的笑聲縈繞在耳邊;目之所及,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景象。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