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詩如畫的酉水風光。
楊家深 文/圖
“一縣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為君清。”這是清人林則徐嘉慶年間途經沅陵時留下的感慨和贊嘆。
沈從文多次走筆湘西,寫他的故鄉鳳凰,更寫他鐘愛的沅陵,幾乎窮盡夸美贊綠的辭藻和語匯。因為在他看來,這里“簡直是仙境,是夢境”,是一個“美得令人心痛”“美麗到使我發呆”的地方。
經不住美的誘惑,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與幾位愛好攝影的朋友約赴沅陵,一頭撲進了“酉水畫廊”。
酉水,是長江流域沅水的最大支流。“酉水畫廊”,則是近年評選出的湖南“新瀟湘八景”之一,連綴著山水湖南的“醉美山水”。
我們從沅陵縣城出發,順著酉水這條被沈從文先生和當地人稱作白河的古河道溯流而上,一路擷英攝美,徜徉讀綠,去探尋那清悠悠河水之所以長清的個中奧秘,去傾聽那綠油油青山之所以常綠的歷史回響!
大山,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向我們述說著現在的綠,過去的“荒”:沅陵,是湖南版圖面積最大的縣,也是當年消滅宜林荒山大會戰時,全省荒山面積最大滅荒任務最重的地方。酉水兩岸本來林豐樹茂,但在“大煉鋼鐵”那個年代幾乎砍伐殆盡,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突擊“滅荒”,這里,才得以重現生機!
我不由得想起30年前,采訪過的一位苗家小伙兒“林癡播綠”的故事——
1985年,家住酉溪河畔的村民石德祥,承包了千畝荒山造林。為了堅定信心,他將剛出生的兒子起名為“石森”,之后又將小兒子取名“石林”,背水一戰,苦干兩年,終于將村里那些坡坡嶺嶺都植上了柏樹。石德祥被共青團中央、全國綠化委員會等單位授予“全國青少年綠化祖國突擊手”稱號,鄉里將他聘為林業站站長。他一鼓作氣,組織萬畝馬尾松點播和新造林地2萬畝,還配合飛機播種滅荒造林10萬余畝。2012年,這位一生“癡林”“愛綠”的苗家漢子又鼓勵家人租賃承包了600畝山坡營造油茶林,延續起綠化路上新的長征。
說起明溪口鎮一帶造林“染綠”的往事,宋小輝如數家珍。他原是鄉鎮林業站分管營林工作的副站長,更是酉水兩岸“滅荒”植綠最直接的參與者和見證人。“作為長江防護林和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區域,通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飛播造林、退耕還林和幼林撫育等措施,酉水明溪口一帶的森林覆蓋率已達80%,成為全縣森林植被、綠色景觀最好的版塊之一。”
在一脈大山的深處,我們拜會了東水溪村原黨支書楊安琪。老人今年75歲,神清氣爽,滿臉堆笑。一見面,他便幽默開言:我們住這兒,睜眼是綠色山林,張嘴是綠色食品,呼吸的是天然氧吧,聽的是百鳥和鳴,日子快活似神仙呢!我環顧四周,只見桂花樹成行,核桃樹滿山,桃、李、橘、柚樹,楊梅、板栗、葡萄架…… 簡直就是一座綠色植物園!
老人對植綠特別是經濟林培育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任村支書時,就琢磨著如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致富。他選擇了柏木、板栗苗培育探索,很快成了遠近聞名的育苗大戶。縣果茶公司來人考察學習,他又被抽調到鄉育苗基地任技術指導,以后干脆安排在鄉林業站工作,一下子從“涂綠”一小點的山鄉農民蛻變成了“染綠”一大片的林業“專家”。
汽車在依山傍水的林蔭道上疾馳。山這邊,河那邊,滿眼翠綠。偏西的陽光,給河對岸層層柏樹勾勒出金色的輪廓,遠遠望去,恰似一座座鑲了金嵌了玉的綠色傘塔。那樹塔倒映在水里,影影綽綽,又好像浮現在碧波之上的海市蜃樓。
“這些山林都是老李當年組織營造的,不過,他人已去世多年了。但大家都還記得他!”向導老王不無感懷地說。老李名叫李必潤,原是一個村級林場的負責人,因工作成績突出,被招為鄉鎮林管員,后又任林業站站長。他身體力行,不僅帶頭建起了萬畝杉木林基地,還組織各村辦起了林場。有一年“冬造”,縣里把營造板栗林基地的現場指揮部設在李必潤所在的老明溪口鎮,他們苦戰一個冬季,不僅完成了千畝集中連片板栗林基地建設,還為全縣樹立樣板,提供了豐富的經濟林植造經驗。
青山依然,斯人已逝。但歷史,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給世界播撒綠色的人們。那巍巍青山,就是奮斗者永遠的豐碑!
河水悠悠,碧如翡翠;青山如黛,氣象萬千。走近酉水,你就仿若走進了一處與世隔絕的清凈世界,一個可以忘卻自我的夢幻水鄉。
一艘艘裝有紅色窗欞格的游船悠悠駛行,在兩岸蔥翠的山與漫江碧綠的水之映襯下,顯得那么畫意詩情。這里是“白河谷”生態旅游景區,酉水畫廊中最精彩的一個片段。
其實,歷史上的酉水白河,風光美則美矣,但卻也是一條“兇山惡水”的兇險水道。沈從文在《白河流域幾個碼頭》中指出:“白河多灘”,并一口氣列出了鳳灘、茨灘、繞雞籠等五大險灘名目。新中國成立后,通過水道整治和水利設施建設,特別是近年來“河長制”推行,使得“高峽出平湖”的酉水河,呈現出了青山綠水新景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處于酉水畫廊核心地段的明溪口鎮,堅持“生態立鎮、旅游興鎮、產業富鎮、民生惠鎮”發展思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正在形成。近五年來,該鎮相繼獲評國家級生態鄉鎮,被授予“全國文明村鎮”,所轄的胡家溪村獲批“國家森林鄉村”稱號。
酉水讀綠,除了山魂水脈浸潤的綠意,你還隨處可見“愛護綠水青山,共建幸福家園”等宣傳標語和溪流河長責任制公示牌??h水利局的同志告訴我們,為了保護好酉水河生態,2020年7月,明溪口鎮集中開展環境整治工作,依法取締了鳳灘庫區范圍內養殖網箱278口近2萬平方米。同時,在酉水縣級河長的關心下,投入300萬元資金,建成了沅陵縣首個無害化垃圾處理站,主要用于處理鳳灘、高灘兩個電廠壩前垃圾和酉水沿線7個村居生活垃圾。
走訪中,一則“橋頭觀魚”的珍聞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原來,近段時間,與酉水交匯的明溪口大橋水域,出現了魚群“扎堆”景象:每天早晚,清澈的河水中,成百上千條游魚,小的一尺有余,大的足有扁擔長短,一群群一團團,在那覓食、嬉戲,場面十分壯觀!每當這時,橋上都會圍聚數百人,爭相一睹橋下游魚的風采。“自從政府加強溪河管理,開展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又禁止濫捕亂撈行為后,才出現了這魚歡人樂的情景。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呢!”一位常來觀魚的退休老者感慨道。另一位愛好手機攝影的“時髦女郎”還打開她就在家門口河段拍攝的珍稀鳥類照片,其中就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秋沙鴨和野鴛鴦。
鎮干部小曹告訴我們:依托酉水河的綠色資源,明溪口鎮推進生態旅游項目,目前,已成功創建鳳灘4A級景區,借母溪(西)、白河谷和胡家溪古寨3個3A級景區,承辦了3屆湖南省山水運動節和首屆“湖南省春季鄉村旅游節”。鼓勵村民開辦農家樂56家,全鎮從事旅游產業已達3200余人。
白河谷景區游客服務中心一側的白河商店里,女店主田莉莉正在滿面春風地招呼前來購買土特山貨的自駕游客,推銷著野山核桃油。有人插言介紹:“現在全鎮每年收獲油核桃七八十萬斤,東水溪一個村,去年僅油核桃一項收入就突破了600萬元!”除了油核桃,還有板栗、紅心獼猴桃和土蜂蜜、樅菌油、芝麻油及有機生態碾子米等土特產逐漸成為走俏商品,生態農業模式和綠色經濟實踐,完全顛覆了人們過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山一把刀,下河一根篙”的傳統觀念舊模式。越來越多的農戶通過興辦農家樂、土地流轉、農副土特產銷售等嘗到了生態旅游帶來的大實惠,找到了鄉村振興的落腳點。
在四葉溪出河口的石拱橋邊,我們走進一家餐飲店。交談中得知,店主蔣理海是一位老知青,原下放在酉水河畔一個生產隊,期間學會了駕船、搖櫓、喊號子。幾年前,自從綠色酉水搞起白河谷景區旅游開發,他毅然從縣城返回鄉下修建吊腳樓,辦起了農家樂。面對我們的照相機,他興奮地“吼”起了新編的“酉水號子”——
“這里有條酉水河/灘長浪高石頭多/現在修了水電站/昔日險灘變平川/既發電來又灌田/我搞起旅游搖大船/搭幫黨的政策好/我日子過得比蜜甜……”
隨著擊桌合拍的亢奮喊唱,老人的情緒愈來愈激動。他立起身,雙手握拳作搖櫓狀,從中堂大廳一直吼唱到石板大坪。望著吊腳樓下的清幽河水和對面的蒼翠大山,他的神情越發凝重剛毅。我揣摩此時:他的腦海里,一定浮現著當年的崢嶸歲月;他的目光中,一定是滿眼青山綠水、金山銀山……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