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時代網絡文藝評論工作——
心系“國之大者” 弘揚批評精神
夏義生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剛剛閉幕,湖南省文聯、湖南日報社共同舉辦湖南網絡文藝陣地建設研討會,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就“如何做好新時代網絡文藝評論工作”“如何加強湖南網絡文藝評論陣地建設”進行研討。這次會議堅定了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的信念,亮出了湘派網絡文藝評論的旗幟,搭建了網絡文藝評論媒介矩陣,集聚了湖湘網絡文藝評論人才隊伍,為我省網絡文藝評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文藝工作包括文藝評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許多重要批示。習近平總書記既把文藝評論作為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把評論作為黨領導文藝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有力手段。對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和把握,一手抓創作、一手抓評論。這就要求我們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準確地認識文藝評論的特殊重要性,把加強改進文藝評論工作擺上文藝工作和文聯工作的重要位置,常抓不懈、抓緊抓好。
今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加強文藝評論陣地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被擺在突出位置。《意見》指出,加強文藝評論陣地建設,既要鞏固傳統文藝評論陣地,也要用好網絡新媒體評論平臺。省委宣傳部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打造文藝評論重點平臺。
我省文聯系統的文藝評論陣地建設從單一媒體到多媒體,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傳統文藝評論陣地中,有湖南唯一的以中國現當代文學評論、研究為主的文藝理論與批評刊物《文藝論壇》。《文藝論壇》開設了“習近平文藝論述研究”等重點欄目,推出了一系列高質量、高水準的學術成果,團結了一批優秀的文藝批評家。在網絡新媒體評論平臺中,目前有湖南文藝網、湖南文聯公眾號兩個新媒體平臺,并與新湖南客戶端、紅網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分別開辦了“藝苑頻道”和“文藝頻道”。前不久,省文聯還開通了湖南文聯視頻號、湖南文聯抖音號。
當前,網絡文藝方興未艾,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推動網絡文藝健康發展,網絡文藝評論不能失語、不能缺席。如何做好新時代網絡文藝評論工作?
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文藝評論是按照一定的文藝觀對文藝的研究、評價活動。只有堅持科學的文藝觀,才能確保文藝評論的正確方向。無論是傳統文藝評論陣地,還是新興文藝評論陣地,堅持正確的方向都是必須恪守的根本原則。
一是始終堅守文藝評論的價值遵循。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既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既要弘揚正能量,又要充滿藝術性。二是全面發揮文藝評論的作用。文藝評論的作用有四個方面,即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這四個方面是有機統一整體,缺一不可。三是科學把握批評標準,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來評判和鑒賞作品;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要發揚批評精神。
深入研究網絡文藝評論的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科技革新與文藝變革總是相伴而行,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互聯網技術的深入廣泛發展,推動網絡文藝呈現井噴式發展景象,網絡文學、網絡影視、網絡音樂、網絡動漫、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等熱門網絡文藝形式精彩紛呈。但網絡文藝快速發展背后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市場與資本助長消費主義盛行,侵蝕著網絡文藝的價值追求,衍生了流量至上、畸形審美等不良現象;互聯網技術對人文價值的消解,削弱了網絡文藝的思想品格;大眾化、草根化伴隨而來的是庸俗化、娛樂化泛濫,降低了網絡文藝的審美品質。
網絡文藝評論也面臨著巨大契機和挑戰。一方面,網絡文藝評論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數量的參與主體,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其審美風格日趨多元;另一方面,網絡文藝評論中魚龍混雜,非理性、碎片化、娛樂化、標題黨、話語暴力等問題也十分突出。
因此,要高度重視網絡文藝評論的有效抵達。網絡文藝創作生產的超速發展,是由對網絡文藝的消費需求推動的。這種創作生產和消費,若缺乏積極有效的網絡文藝評論,就會失序、失衡,甚至迷失方向。
當前,網絡文藝評論數量不足,覆蓋面不全,效果欠佳,權威性不夠,當然有閱讀海量作品的難度給評論帶來的挑戰,但也有傳統文藝評論還沒有重視把網絡文藝作為主戰場的問題。
對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
一是對網絡文藝形態的隔膜。在網絡文藝評論中,有的用傳統文藝觀念來評論網絡文藝,隔靴搔癢,難以見效。網絡文藝以數據為本位,以數據技術為骨架,是建基于數據大廈之上的科技型文藝形態。網絡時代的大數據分析和算法主導,深刻地影響了網絡文藝題材選擇,敘事技巧、語言修辭等創作轉向,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根據個體審美趣味推送作品而生成的個性化網絡文藝消費,進而決定性地影響網絡文藝生產體制、機制的調整。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數據化的生成、數據化的分發和數據化的消費是網絡文藝與傳統文藝的重要區隔。理解了網絡文藝的數據性特征,網絡文藝評論才能具有針對性。
二是對網絡文藝話題的介入不及時。網絡文藝話題更新的時速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過去,一個文藝話題可以占據半年甚至更久的時間。網絡時代,話題熱得快,幾個小時就上了熱搜;冷得也快,短的一兩天就沉底無人問津了。雖然這類話題占據時間短,但波及面廣,影響大;網絡文藝評論若不能及時介入,就會失去時效性。
三是對網絡文藝語體特性認知不準。網絡文藝的語體特性,就是我們說的“網絡感”。用傳統文藝評論的敘述方式來寫網絡文藝評論,就會形成交流阻隔。網絡文藝評論還要考慮傳播平臺的特性,如互聯網移動端的出現,刷屏已經成為大眾的重要接受方式。網絡文藝評論如果是洋洋灑灑萬言的長篇大論,屏就刷不下去了;若是高頭講章,枯燥無味的形式邏輯分析,屏恐怕也難刷下去。這就對網絡文藝評論的文風也有了相應的要求,這個要求是由網絡文藝的生產、消費的特性決定的。
當然,加強網絡文藝評論,最重要的還是心系“國之大者”,弘揚批評精神,發揮網絡文藝在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正能量的作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