桁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四史”宣傳教育,就學習“四史”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深入開展“四史”宣傳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七一”重要講話之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對“四史”宣傳教育進行了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七一”重要講話之后,學習宣傳貫徹講話精神的熱潮進一步推動了“四史”宣傳教育向縱深發展。
“四史”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其中中共黨史是重要內容。“四史”展現了黨領導人民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進程,包括建立“三大里程碑”,實現“三次偉大飛躍”,作出偉大歷史貢獻等。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及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對此都有十分精辟的闡述。
“四史”宣傳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鼓舞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從過去的經驗教訓中汲取養分,堅定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的信心和決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這一重大意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應有之義和重要內容,增強了它的歷史縱深感。
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必然
無論處于什么樣的歷史發展階段,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始終縈繞在中國人的心頭,揮之不去。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與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的夢想相一致,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和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譜寫了中華民族的壯麗史詩。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的必然。以1921年為基點向前追溯,我們看看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
(一)國內背景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1895年4月17日,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此時的清政府已經破產,名存實亡,近代中國面臨分崩離析。
吳永口述、劉治襄筆錄的《庚子西狩叢談》里李鴻章所說的話,反映了當時上層社會官僚集團內部的普遍共識。據書中記載,李鴻章是這么說的:“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凈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術能負其責。”
口述者吳永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娶曾紀澤次女,為曾國藩孫女婿;原配早逝,再娶盛宣懷之堂妹為繼室。他早年為直隸試用知縣,辦理洋務,因受到賞識調補懷來知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偕光緒逃到懷來,吳永因迎駕有功而備受寵信,此后又隨行往西,為前路糧臺會辦,日夕召對,所以他對封建官僚集團的內情非常了解。
從李鴻章的話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找不到出路。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二)國際背景
從國際上看,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正在興起。尤其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使近代中國發生了新的轉變。中國共產黨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1920年春,經共產國際批準,維經斯基等人來華了解五四運動后中國革命運動的進展,研究能否建立共產黨組織。1920年4月,李大釗在北大紅樓會見維經斯基。經過與李大釗多次懇談,維經斯基認為,中國已具備建立共產黨的條件,表示要幫助建立中國共產黨。李大釗遂介紹維經斯基到上海同陳獨秀會談。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建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引用了這一說法,并將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重大意義概括為“三個深刻改變”,即“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
中國共產黨從只有五十多名黨員,發展成世界第一大執政黨,擁有九千五百多萬名黨員的大黨,其總人數甚至超過了中等人口的國家,這不是偶然的。我們要認真研究黨史,總結黨史經驗,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服務。
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形成和體現
新中國成立前,有幾種中國共產黨的精神需要突出強調:
紅船精神。紅船開辟了中國革命的航道,就像我們前面講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把它們放在一起是因為二者都得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即建立根據地,以武裝的革命反抗武裝的反革命。井岡山精神誕生于土地革命時期的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創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中國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光輝道路。蘇區精神是指土地革命戰爭中由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人民和革命戰士,在黨領導創建、發展和保衛蘇區革命實踐中培育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
遵義會議精神。遵義會議是在歷史洪流中應運而生的偉大事件,體現了我黨我軍在真理面前敢于堅定信念、堅持真理,在錯誤面前敢于承認失敗、修正錯誤,在困難面前敢于攻堅克難、團結奮斗,在問題面前敢于實事求是、務實擔當的精神。
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因在革命圣地延安誕生而得名,主要內容包括: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發源于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西柏坡,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全國土地會議在這里召開,“三大戰役”在這里指揮,“兩個務必”在這里提出,“進京趕考”的對話被歷史銘記于此。
除了以上列舉的精神外,在黨的歷史上還有很多值得總結的經驗,包括怎樣從思想上建黨,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組織建設;怎樣實現黨指揮槍,把支部建在連上等。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一步步發展壯大,就是因為她不斷在實踐過程中總結經驗,并將經驗上升為一種精神,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二是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三是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
三、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要堅持的“九個必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對二者進行比照學習,能幫助我們較為全面地認識黨的歷史經驗。
第一,“九個必須”和“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首先都強調了要堅持黨的領導,前者強調怎樣堅持黨的領導,后者強調為什么要堅持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第二,“九個必須”的第二點“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強調了黨和人民的關系,點明了怎樣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駁斥了當前有些人企圖把中國共產黨同中國人民分開的現象。在這一方面,“七一”重要講話的內容比黨的十九大報告更加豐富。
第三,“九個必須”的第三點是“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出“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第四,“九個必須”的第四點是“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必須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這段話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的“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六方面內容全部涵蓋在內。
第五,“七一”重要講話中,“九個必須”的第五點是“必須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的第十一點是“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
第六,“九個必須”和“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都強調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面對新的國際、國內環境提出的對實現世界和平發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構想。
第七,“七一”重要講話“九個必須”的第七點是“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段話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包含在內,說明新的偉大斗爭是國際、國內兩個方面的斗爭,包括內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個人安全和公共安全等方面。
第八,“七一”重要講話“九個必須”的第八點是“必須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黨的十九大報告“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提出“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
第九,“九個必須”強調“必須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提出“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建設、自我革命仍是非常重要的。
通過比照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大報告進行學習,我們可以看出黨在奮斗歷程中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并從中不斷汲取信心和智慧,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奮斗。
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向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面向未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過去所講的復興是學習古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的文藝復興,它的目的是解放人性,實現自由意志,其源頭要追溯到古希臘。中華文化的復興往往訴諸于先秦,因為那時的思想文化特別繁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唐代古文運動反對駢文,實際是想要追求先秦時代的言之有物、有的放矢。晚清康有為的“托古改制”思想,也是希望借助古代改變現狀。需要明確的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回到兩漢或唐宋,而是要恢復中華民族的生機和活力。
五、以理論創新面對未來機遇和挑戰
《共產黨宣言》提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要形成“合力”的生產力,前提是尊重彼此的意愿。正因如此,黨的十四大作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決策,這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也是長足意義上的進步。當然,它同時也意味著挑戰,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對社會現實發展的回應和挑戰。為什么這樣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中國發展缺乏資金,所以改革開放以后,國內各企業爭相歡迎合資。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國外有資本市場,國內沒有。資本市場不是要不要、接受不接受的問題,而是必須要接受的挑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三讓”充分調動了社會各階層創造財富的積極性,發揮了“合力”;同時考慮了分配和再分配,其中初次分配是主體,再分配是補充。恩格斯晚年堅持“歷史發展合力論”,認為歷史的創造是由很多人的意志、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所組成的合力。合力的力量越大,它所創造的生產力就越高,也就是我們通俗說的“眾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建立把所有的資源和要素都充分調動起來的體制,這就需要進行理論創新。挑戰本身就是理論創新,如果沒有問題,就不需要理論創新。
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我們面臨的挑戰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論上的挑戰。需要明確一個基本的態度,挑戰和創新恰恰是理論創新的源泉。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能不能順利實現,也在于我們對重大的理論問題能否提出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答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回應了這一問題,相信在對這一思想的實踐中,我們能順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