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全面小康 探尋幸福秘訣
——寫在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走進鄉村看小康》系列報道收官之際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姚學文
9月15日,《女茶王善炒軟黃金 1公斤6000元——保靖縣呂洞山鎮黃金村見聞》在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推出,歷時兩個多月的《走進鄉村看小康》系列報道圓滿收官。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解碼全面小康、探尋幸福秘訣,湖南日報社14個市州分社的記者,頂著烈日酷暑,深入山寨村莊,用生動的故事、鮮活的視頻、精美的照片,立體呈現三湘大地小康社會的五彩畫卷。
發展產業,道路愈走愈寬廣
地處張家界市永定區西部的三家館村,過去因交通不便,缺乏產業,發展受限。高速公路通到村里后,該村大力發展莓茶產業。如今,全村種植莓茶2000多畝,成了遠近聞名的“莓茶種植之鄉”。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萬元。
如何讓村民生活更美好,真正實現小康?三家館村給出的答案是,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不只是三家館村如此,記者所到的村子,無不都是把產業放在發展首位。
在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不少地方都經歷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事實證明,要全面實現小康,只能走“造血”之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產業。依靠產業帶動,小康之路才能行穩致遠。
透過這組報道,記者欣喜看到,一大批優質、特色、新興產業和現代生產方式,正在廣大農村蓬勃興起。
瀏陽市蘇故村利用靠近省會城市的優勢,大力發展民宿和鄉村旅游,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600元,先后獲評國家森林鄉村、省級生態村、省美麗鄉村示范創建村、省衛生村等。衡陽縣白石園村,2014年以前還是“稻谷+稻草”傳統農業,其他產業一片空白。2015年,村里發展稻魚稻鴨生態共養和鄉村生態旅游,從田里淘金、山上賺銀,村民收入節節攀升……
發展產業不能盲目,必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種植、養殖、農旅等,百花齊放。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湖南最早農村支部的益陽市赫山區金家堤村,敢為人先,早在2011年,就流轉全村40%的土地,試點蔬菜、水稻規模種植。如今,這里擁有生態農莊、農民專業合作社12家,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650元。
一個好帶頭人,勝過千萬投資
桂陽縣蓉峰村,過去由于班子不團結、不得力,村里經濟發展不起來。2017年,在武漢信息傳播學院當教師的肖峰辭職回家,高票當選為村黨總支書記。在肖峰為首的村支兩委帶領下,鄉親們擼起袖子加油干,通過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烤煙、水稻等,壯大集體經濟,村民增收致富。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萬元。2019年,這個村被評為郴州市文明村鎮。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蓉峰村的變遷證明,小康路上,關鍵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關鍵要有一個堅強的基層領導班子。“一個好帶頭人,勝過千千萬萬的投資。”有了一批懂農業、愛農村的“新農人”扎根鄉村,鄉村振興才充滿希望。
常寧市平安村,種植油茶樹有1700多年歷史。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當地人守著一片“搖錢樹”卻過著窮日子。近年來,在村黨支部帶領下,開展品種改良,搞加工、做旅游,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油茶林變成村民的“搖錢樹”。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元。
雪峰山腹地的溆浦縣金中村,通過選優配強村支兩委班子,發展多元產業,村集體經濟年穩定收益在26萬元以上,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萬元。
岳陽市云溪區黃皋村,村支兩委帶領村民積極探索,流轉土地種植艾葉、油茶,成立黃皋艾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盤龍山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等4個合作社,解決了近300名村民的就業問題。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萬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煎餅坊、陶藝坊、繡工坊、扎染坊、米酒坊、音樂坊……走進湘潭縣烏石峰村,主題各異的“三十六坊”,令人耳目一新。打理“三十六坊”的,就是村里的婦女。以前一群圍著灶臺轉的“堂客”們,搖身一變,成為發展產業的“行家里手”,煎餅子、做陶藝、搞管理,風生水起。“以前農閑時就是打打麻將,張家長、李家短,扯閑白;現在忙起來沒有時間搞這些空頭路了。”提起今昔變化,烏石峰村的婦女咯咯笑個不停。2020年,烏石峰村旅游營業收入超8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5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元,躋身全國文明村、湖南省鄉村旅游重點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奔小康,必須激發村民的激情和熱情,提振村民的精氣神。
偏遠落后的新邵縣清水村,如今成了全國生態文化村、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成功的背后,是每個村民的共同付出。在清水村,家家戶戶門前掛著一塊紅色牌子——“星級文明戶創建暨環境衛生評比牌”。評比牌上有每個家庭的專屬二維碼,微信一掃就能知道這戶人家的文明考核情況。正是這種評比,激發了村民向上向善的內在動力。現在的清水村,面貌煥然一新,村民都有使不完的勁,過去有“懶漢”之稱的村民也爭當義務工,在當地傳為美談。
臨澧縣蔣家村以前是省級貧困村。為了改變落后面貌,村里大膽推進“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廣泛調動村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盤活閑置土地。同時出臺舉措,引導發展新興產業,千畝李子、千畝羅漢果、千畝油茶等綠色產業快速崛起,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實現村民、合作社、村集體共同富裕。2017年該村整村脫貧,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萬元,獲評湖南省美麗鄉村示范村。
保護環境,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新田縣東升村,海拔高,村里的土地曾被大家稱為“三難地”,即難種、難管、難有收成。窮,曾是東升村的代名詞。但這里生態環境好,土壤富硒。近年來,該村發揮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蔬菜種植,成為永州市首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之一。村民獲得穩定收入,日子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村民明白,好生態是發展的“靈魂”,是大家的“金飯碗”。村民對村里一草一木,都像寶貝一樣守護著。
生態價值在不少村莊長期被忽視。但現在,依靠好生態過上好日子、走上小康路的村莊越來越多,村民從內心深處懂得,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邵陽縣福林村煤礦資源豐富,曾是當地重點產煤村。因過度開采,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部分村民患上塵肺病。當地政府痛定思痛,關閉村里所有煤礦,退礦還林,發展果樹種植和生態旅游,村民從礦工變為果農。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4萬元。
株洲市石峰區大沖村地處長株潭“綠心”保護區核心地帶。該村圍繞鄉村振興,深度挖掘文旅資源,加快鄉村產業發展,狠抓美麗鄉村建設,村容村貌變美了,村風民風變好了。保護“綠心”的同時,村民吃上“生態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近4萬元。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