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朝沐杏雨,終生念師恩。老師是船,送我們到知識的彼岸;老師似燈,為我們照亮了前程。今天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教師節,謹以此文,向天下所有辛勤耕耘的園丁致敬。
賀文春
有“湘中第一山”之稱的褒忠山,高聳蒼穹,云繚霧繞。山巖之上,常有山鷹盤踞,振翼一飛,褒忠山四周鄉野、山丘均在鷹眼之內,湘鄉人稱這種猛禽為鷹婆子。
“那一年我7歲,遠遠看見一只黑色老鷹直飛過來,無視我的存在,叼起我家地坪里一只覓食的小雞騰空而起,直向山里飛去。我怔怔地望著遠去的山鷹發愣,多么希望有一天我能像老鷹一樣展翅高飛啊!可惜我那時只能一步一步扶著竹椅子挪移,連能不能上學都是個問題。”湖南省優秀鄉村教師、“敬業奉獻中國好人”李軍,對兒時這段記憶異常清晰。
1 “我要讀書,我要養活自己”
李軍的家在湘鄉市壺天鎮的一個山村里。他很不幸,出生僅8個月就患上了小兒麻痹癥,雙腿殘疾不能正常行走。父母憂心忡忡,擔心孩子能不能生存下去。
湘鄉有一個傳統:種田養豬,送崽讀書。父母決定無論如何也要送李軍讀書,也許這是他今后能夠養活自己的唯一機會。
幸好村小學離家不到一公里,李軍雙手扶著一條竹椅,將身體撐到椅子上,雙腳再往前移,挪一下,前進一步,他用這種特殊的方式開始了求學之旅。雖然如此艱難,但李軍堅持每天上學,從不遲到,而且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讀三年級時,他已用壞了6條竹椅。這時奇跡發生了,3年竹椅路,再加上吃藥治療,從四年級開始,李軍可以不扶著椅子走路了。盡管走起來踉踉蹌蹌,翻山越嶺、渡水過橋也常常摔跤,但對李軍而言已經是喜出望外了。李軍說:“我那時候的夢想就是,我要讀書,將來能夠養活自己。于是我努力學習,希望考上大學。”
命運又一次開了玩笑。1988年李軍參加高考,超過了專科錄取分數線,全家人都很高興。但因為他的身體原因,沒有學校愿意錄取他。
李軍感到從來沒有過的頹喪和絕望。親友和鄉鄰勸他想開些,學一門修理無線電的手藝算了。在父親的支持下,他選擇了復讀,并試著寫信將自己的情況向各級殘聯反映。中國殘聯回信鼓勵他;湘潭市殘聯也回信,將向教育部門反映情況,屆時按政策提供幫助。
1989年高考,他再次超過專科錄取分數,被婁底師專錄取。李軍從老師手里接過錄取通知單,親了又親,看了又看,眼含熱淚。他在日記里寫道:“將來一定要當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將自己的經歷告訴我的學生,讓孩子們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特別要讓那些有殘疾的孩子們得到公平的待遇,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李軍珍惜師專學習的3年美好時光,他以優異的成績從中文系畢業,次年獲得了湖南師大的漢語言文學自考本科學歷,并獲得湖南省自考勤學獎。
2 “哪里需要,哪里就是我的崗位”
1992年秋,一位個子不高、戴著眼鏡、面帶微笑的年輕教師出現在澗山中學校園里。李軍忘不了這一天,山在舞、水含笑,秋風送爽,他終于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拿到了第一個月的工資,李軍為父親買了一瓶回雁峰酒,為媽媽買了一件花衣,為自己買了一塊手表。看到父親顫巍巍端起酒杯和母親幸福的眼淚,他為自己成功的第一步感到自豪。
澗山中學是壺天鎮條件最艱苦的學校之一,地處偏僻,四周是山,除了一個幾近廢棄的林場,附近三里多路沒有住戶。很多個星期天,李軍一個人守在學校,空空蕩蕩,冷冷清清。這樣的環境留不住年輕人,但李軍沒有挑三揀四,他在這所學校一干就是6年,直到后來合并至山坪中學。
到了山坪中學,條件好多了,李軍的干勁更足了。總務室事務繁多,信息數據填報需要幫忙,他去了;示范學校評估、兩項督導評估、創建湖南省合格學校,他是主力;學校編輯《校友風采錄》,他是主編。
這些,對身體健康和教學能力強的老師來說,也許不算什么,但對李軍而言,卻需要花費雙倍的精力和時間。他常說:“學校需要我,說明自己有價值,哪里需要,哪里就是我的崗位。無論在什么崗位,一定要把事情做好。”
他輔導的學生紛紛在演講比賽和作文比賽中獲了獎,他也被評為湘鄉市優秀指導老師。2012年,在湘鄉市首屆校報校刊評選中,他擔任主編的校報《山鷹》被評為湘鄉市初中組唯一的一等獎。
3 “跨不過的溝坎爬過去,我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師”
“自己雖然沒有健康的雙腿,但內心總渴望著建功立業,因此,跨不過的溝坎我就努力爬過去,我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師!”今年52歲的李軍,在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奮斗路上,不知道爬過多少溝坎,流過多少血汗,戰勝過多少困難。
心比天高的李軍有時是非常迷茫和自卑的。自己是一個殘疾人,小兒麻痹后遺癥導致雙下肢嚴重萎縮變形,連找對象都非常困難。但教師這個工作,煥發了他人生的光彩,使他找到了人生的自信,他從此分外珍惜這份“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2000年3月,他右腳踝扭傷,又腫又痛,因為他的右腳比左腳短5厘米,完全靠腳尖得力,腳踝的壓力特別大,右腳一落地就成了一種痛苦的煎熬。那時,教師寢室在老校區,上課要到新校區,雖然距離不過300米,對李軍來說卻長似一段艱難的馬拉松。他不得不早早動身,用拐杖支撐,一步步地挪,情景似乎回到了當年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這段路他要走1個小時,學生上晨讀課了,他滿頭大汗剛好趕到。學校科教樓與教學樓之間,路面沒硬化之前,有個大概20公分的溝坎,雨雪天氣,泥濕路滑,他走不下去,就放下拐杖,伏下身子,雙手著地,爬著過去。此情此景,同事李滿吾老師恰好看見,不禁流下了眼淚:“李老師,你怎么不等我扶你一下呀!”
2000年5月,右腳踝扭傷還沒有痊愈,他的左腿骨折,2002年右股骨骨折,他不得不接受鋼針植入手術。休養了幾個月,身體還沒有完全康復,他坐不住了,謝絕了領導要他坐圖書室的安排,拄著拐杖,忍著傷痛和常人一樣上班了。
折翅的山鷹還能騰飛嗎?再一次站在講臺上,腿上的鋼針隱隱作痛,看到教室里40多名可愛的學生,他的心在飛揚:“不負此生,一定要當一名好老師。”從一樓到四樓,爬上爬下,一天來回幾趟,雙腿軟弱乏力,再加上固定右股骨的鋼針深入肌肉,走一步,痛一下。
很難想象,每走一小步,都要承受鋼板的摩擦,每抬一次腿,都要忍耐鋼針的刺痛。講臺上的李軍卻始終微笑,那雙眼睛,始終如山鷹般堅毅。他寧可忍受刺骨的痛,也不愿取出腿上的鋼板,因為擔心可能再也不能站著上課;哪怕上課口干舌燥,也不愿多喝一口水,因為怕上廁所會浪費學生寶貴的課堂時間。
2018年元旦前最后一周,右腳踝又一次摔傷,起先的三四天,右腳一沾地就陣陣發顫,根本不能站立。上廁所、進教室都要靠同事、學生的幫助,他沒有請假,沒有一次遲到。他始終把自己看作一個正常人,甚至用超過正常人的標準要求自己。
“堅毅戰勝磨難,樂觀描繪人生。只要微笑面對,就能面對微笑。”李軍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他總結20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構建了“德育為先導、知識為基礎、能力為抓手”的創新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教學輕松,學生學得愉悅。
“吃苦不算什么,我要活出人生的精彩。為教育強國出力,希望有我。”在市電視臺“龍城最美教師”欄目記者采訪他的時候,李軍微笑著說。堅毅的眼神透過眼鏡,望向長空,他也許又想起了那只山鷹。
身殘心不殘,平凡不平庸。的確,李軍活出了人生的精彩:教育教學論文20余篇在省市獲獎,任教學科在畢業學業考試中7次獲湘鄉市獎,五度獲得湘鄉市政府嘉獎,被評為湘潭市師德標兵、湘潭市優秀教師、蓮城園丁、湖南省優秀鄉村教師,今年3月,還獲評“敬業奉獻中國好人”。
4 “我最見不得孩子們不讀書,我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每當站上講臺,李軍的肩頭就擔負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如同接受了一項神圣莊嚴的使命。
每一棵小草都渴望陽光的撫摸和雨露的滋潤,哪一個學生不渴盼老師的關心呵護呢?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向孩子豎起大拇指的動作……這些細微的舉動,不經意間卻能在孩子的心頭蕩起陣陣漣漪、烙下銘記終生的記憶,更不用說對孩子們傾注了父親般的關懷。
2021年教師節,李軍又準時收到了遠在廣西北海解放軍某部服役的學生周旺鋒寄來的賀卡。周旺鋒是他1992年走上教師崗位后教的第一屆學生。那一年,周旺鋒在學校被開水燙傷大腿,李軍急忙趔趔趄趄跑到學校附近群眾家里討來治燙傷的草藥,親手搗碎,為他敷上,用布扎好,又每天給他換藥,直到痊愈,腿上只留下淡淡的痕跡,沒有影響到他后來考軍校。
李軍對自己很節儉,舍不得給自己換一根拐杖,舍不得買一件超過百元的襯衣,但他對學生卻慷慨大方。從1992年李軍走上教育崗位至今,先后資助了30多個貧困的孩子。李軍說:“農村孩子出路窄,我最見不得孩子們不讀書,我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每一屆班里的困難學生和孤兒是他家的常客,為學生出學費、買文具是常事。學生們總喜歡簇擁在他身邊,喊他“拐杖爸爸”。
朱龍江是一個孤兒,跟80歲的奶奶一起生活,有點自卑和自閉。初三畢業這一年,李軍把朱龍江帶到身邊,供他吃、住、用,沒要過他一分錢,沒收過他一兩米。朱龍江變了,變得開朗樂觀,自覺自律,“拐杖爸爸”就是他叫開的。
彭湘盈家庭生活十分困難,李軍對她“一幫一”,提供學習用品、生活費用和功課輔導。付曉蓮家離學校有五六里路,家中經濟一般,她想輟學。為了勸她返校讀書,李軍左手拄著拐杖,右手扶著一個學生,走一段,歇一陣,從早上走到中午。當滿身大汗、氣喘吁吁的他來到學生家里時,學生只叫了一聲“老師”,就哽咽得說不出一句話了。她說,如果不是“拐杖爸爸”那份執著,她肯定不會再讀書。
鷹隼不能振翅,卻能用心飛揚!李軍,用30年的堅守和拼搏,詮釋著責任和擔當,托舉起山區孩子的夢想,用病殘之軀,樹立了敬業奉獻的典范,書寫了動人的教育篇章。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