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百年頌歌 激蕩三湘四水
——大型交響音詩《三湘四水》用音樂講述湖湘故事
陳善君
等待著,等待著,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歷經三年多創作、修改和打磨的大型交響音詩《三湘四水》音樂會, 7月25日,終于要在湖南大劇院首演了。
音樂會由湖南省文聯、湖南省演藝集團主辦,由湘籍著名詞作家瞿琮作詞、編劇,湖南省文聯副主席、省音協主席鄧東源作曲。百人交響樂團、百人合唱團、百人二胡演奏團將用最強的樂手、最強的和聲、最激情的二胡奏響百年頌歌。
從“三湘賦”到“四水謠”,12首風格迥異又有機融合的作品講述12個湖湘故事,豐富多元的音樂語言和飽滿深沉的情感,將讓我們看見湖湘大地的千年底蘊和百年巨變,聽見湖湘兒女對黨的深情告白。
神秘的瀟湘古樂,講述厚重的湖湘文化
湖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炎帝神農氏在這里播五谷,嘗百草,卒于九嶷山的舜帝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而蚩尤文化在湘中方興未艾。用新時代的一部交響音詩來描繪“三湘四水”,該從何處下手,又從哪里起筆?詞曲作者把目光投向湖湘文化的源頭。
2018年12月初,《三湘四水》采風創作組一行抵達九嶷山,恰逢舜帝陵大廳播放古琴曲《瀟湘水云》(龔一演奏版本),隨著音樂飄入耳際,曲作者大膽決定:用古琴曲《瀟湘水云》中的主題音樂貫穿到《三湘四水》整部作品中。
曲作者直接將《瀟湘水云》原曲的主題音樂作為序曲動機,將《瀟湘水云》原羽調式巧妙地變換成“徵調式”,借用骨干素材,由簫吹出空靈天籟之音,緊接著由編鐘演奏漢唐宮廷舞樂。編鐘過后是神秘而又詭異的古琴,古琴原引《瀟湘水云》中變幻莫測的指法,扣人心弦。5分多鐘的民樂加交響樂,引領受眾置身遠古湖湘大地,感嘆湖湘文化的源遠流長。
序曲后半部分,作曲家大膽創新,讓旋律在現代交響樂龐大織體的襯托下,由三名流行女歌手演繹多聲部女聲小組唱,配以龐大、恢弘的混聲合唱,實現了從古到今的激情穿越,心潮澎湃。
創作組在江永女書博物館采風時,女書傳承人胡欣帶著姐妹們現場演唱了“坐堂歌”選段《屋里做女屋里好》,詞作家瞿琮聽醉了,要胡欣一連唱了三遍。
作曲家鄧東源將這段曲調牢記在心,在創作《八角花》時,將這首《屋里做女屋里好》的前半部分作“引子”,用后半部分做“尾綴”,在主歌部分大膽引用唐宋宮廷舞樂的素材,作曲和編曲手法大膽、前衛,且與女書音樂特點十分貼近。讓這首描繪姐妹們圍坐一起繡女書的歌曲《八角花》既神秘,又很有畫面感,仿佛仙樂從遙遠天際飄來,動人心扉。
詞作家瞿琮在《王船山》這首歌詞里開頭就寫道:“好大的一條大船,夫之啊, 裝今載古;好高的一座高山,夫之啊, 拔地齊天。”他把王船山比作一條大船、一座高山,藉衡岳天地之靈氣將作品一氣呵成。
曲作者鄧東源是老衡陽人,他把目光瞄準了南岳寺廟音樂。在我國三山五岳各大寺廟音樂文化中,唯獨南岳大廟的法事音樂獨樹一幟,是外來佛教音樂與本土道教音樂的結合體。因此,特點獨具。鄧東源以南岳寺廟音樂為動機,從南岳香歌中提煉經典樂句,注重樂句中“羽”音的功能轉換,并加進當代歌劇音樂創作手法,用男中音美聲唱法來演繹,將王船山的形象刻畫得有棱有角,栩栩如生。
民謠侗歌,講述湖南黨史故事
湖南是偉人故里、將帥之鄉、紅色圣地。
《三湘四水》創作組結合黨史教育,把講好湖湘紅色故事作為本次創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側重講好百年黨史。詞曲作者實地采風,掌握豐富素材,用音樂講述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歷史。
作品《致湘江》唱給偉人毛澤東等老一輩湘籍無產階級革命家。該曲講述建黨先聲和秋收起義等往事,用飽含真情的詞句和緊貼時代的旋律,表達湖湘兒女對偉人的敬仰和緬懷。流行和美聲領唱加混聲合唱,時尚前衛、大氣恢弘。前奏引子用童聲唱出耳熟能詳的長沙童謠《月亮粑粑》,主歌部分旋律緊貼時代,催人奮發,間奏部分拉纖式的混聲合唱,節奏由慢逐漸變快,凝聚起攜手并進的磅礴力量。
作品《媽媽的花》用湘籍偉大母親的光輝形象生動講述黨史故事。蔡和森、蔡暢的母親葛健豪,楊開慧,女將軍李貞,“八千湘女上天山”,每一名湘女都是一位優秀的湘籍女性代表。《媽媽的花》詞曲簡潔精美,雖音區跨度大,卻朗朗上口。湘籍歌唱家吳碧霞被這首作品深深打動,雖剛生完第二胎不久,卻欣然回家鄉演唱,并表示要以最真實的情感演繹好這首唱給母親的歌。
氣勢恢弘、激情飛揚的《雪峰山,英雄的山》講述中國抗戰史上最重要的戰役之一雪峰山會戰,用來自山野的侗族大歌做引子開頭,八小節侗族大歌,五位侗族美少女用五個不同聲部唱出侗歌原生態之美,這種大膽設計使這首英雄贊歌更蕩氣回腸。
四首最真摯的詞曲,回答總書記的期望
從2011年到2020年的10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四次到湖南考察調研,對湖南發展寄予厚望。
大型交響音詩《三湘四水》重點創作《邊城花垣謠》,歌唱“精準扶貧”全國首倡地,展示鄉村振興新貌。
詞曲作者先后三次去花垣十八洞村、花垣縣城、芙蓉鎮等地采風,認真感悟古老苗寨“精準脫貧”后的巨變。詞作家瞿琮首先定下《邊城花垣謠》的歌名,在歌詞的敘述中把邊城花垣描繪成了一幅迤邐的風景畫,令人神往。作曲家將“土、苗”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同時融入《邊城花垣謠》里,由土家打溜子開頭,緊接原生態苗歌。大膽選用平時很少聽到的苗家“黑腔”做引子,由苗族“飛歌皇后”龍仙娥現場演唱。
反映鄉村振興的《崀山情歌》,用純流行的手法創作和編曲,貼近95后、00后和05后年輕人的審美。用男女情歌對唱形式演繹,講述一對年輕情侶在崀山牽手,在鄉村振興中找到真愛的幸福故事。
歌曲《洞庭天下水》表達湖湘兒女“守護好一江碧水”的信念和決心。作詞情感四溢,字字講究。作曲則用洞庭漁歌作為動機,用澧水號子作為主歌部分骨干旋律,用緊貼時代的節奏層層推進,用高亢、舒展的音樂形象營造情緒上的跌宕起伏,作品精致而極富時代感。
歌曲《我有一個夢》抒發湖湘兒女對“共同富裕”的向往。該曲由袁隆平院士作詞,由四川音樂學院湘籍青年作曲家楊檸豪作曲,曾入圍“聽見中國聽見你”全國優秀歌曲。
“三個一百”,湖湘兒女頌黨恩跟黨走
為突出“建黨百年”這個重大主題,創作組將《三湘四水》音樂會設計為“三個一百”的呈現方式。
由長沙交響樂團與土家打溜子、嗩吶、古琴、古箏、竹笛等民樂手共100人組成超大型交響樂團,集全省最強樂手;在全省合唱團中優中選優,最終選定最具實力、平均年齡最小的長沙市雨花區教師合唱團,與長沙交響樂團歌劇中心合唱團組成100人合唱團;在全省招募100名青年二胡高手,由100人的二胡齊奏對話交響樂。
但100把二胡現場演奏《我愛你中國》《又唱瀏陽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三首曲目,難度太大了。這三首曲目風格各異,尤其是第一首《我愛你中國》全是弱拍起,100人齊奏很難統一節拍;三首曲子連在一起,調式調性轉換多,速度快慢變化大,要實現完美演出難。
怎么辦?作曲家將三個曲目改編為一首曲目,由青年二胡演奏家張音悅組織100名二胡高手封閉苦練三個月,最后實現舞臺上的零差錯。在該曲接近尾聲部分,在大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還沒出來前,鄧東源專門創作京戲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由我省青年京胡演奏家范春宜現場對話交響樂,京胡聲聲、鏗鏘有力,深切表達湖湘兒女心向北京,緊跟黨走的決心。
“三個一百”作為交響音詩《三湘四水》尾聲,將是音樂會一大亮點。
黃金搭檔,十年構思三年打磨
早在2011年,省音協主席鄧東源就開始構思譜寫一部宏大的交響音詩,全面反映三湘百年巨變。2016年5月,他在張家界與湘籍著名詞作家瞿琮相遇,曾經同為軍人的兩人一拍即合。策劃方案很快就出來了,省文聯黨組十分重視這部作品,2018年下半年正式啟動采風創作。
瞿琮祖籍長沙,曾創作出《我愛你中國》《藍精靈之歌》《頌歌一曲唱韶山》《月亮走我也走》《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一大批經典歌曲。這次受邀擔任交響音詩《三湘四水》的編劇和作詞,非常認真。77歲高齡的他,不辭辛勞,帶領采風團用3個多月時間深入全省各地采風;先后7次飛回長沙,帶領創作組的同志加班加點搞創作、開研討會、修改打磨作品。
瞿琮為《三湘四水》精心創作了26首歌詞,最后忍痛割愛,只用了10首。創作中,瞿琮以全新的理念,嶄新的視覺和緊貼時代的語言來講湖湘故事。在《洞庭天下水》中,副歌:“滿了洞庭水,醉了岳陽樓,風光八百里,天地一壺酒”;在《湖南妹子》里:“扭起腰來像風擺柳,走起路來像水上漂”“柔如水豆腐,辣如朝天椒”;在《媽媽的花》里:“百花中最香的是蘭草,人世間最美是媽媽”。很多這樣的歌詞朗朗上口,入耳入心。
從最初構思,到創作完成這部《三湘四水》,作曲家鄧東源用了整整十年時間。正如他自己所說:這部作品耗時最長,投入精力和情感最多。
鄧東源自我總結,大型交響音詩《三湘四水》的作曲有四大講究。一是講究了統一性。全篇“起、承、轉、合”精心設計和構思,上下有機銜接,12個作品按情緒發展層層遞進。二是講究交響性。全部按現代交響樂“三管”編制創作和編曲。三是講究時代性。旋律緊貼時代、緊貼國際國內音樂趨勢,民族、美聲和流行各占一定比例,本省少數民族音樂和本省戲曲音樂巧妙運用。四是講究傳唱性。一般交響音詩作品只要詞曲創作完、編好總譜,交響樂團現場演奏完就結束了。但鄧東源籌資、墊付80多萬元,在北京請樂隊將全部作品制作出音樂成品,請一線歌唱家進棚錄音,他要讓這部作品更有傳播價值。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