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至2021年這三年,可以說是對我們的國家、對中華民族來說都非常重要的三年。2019年,我們迎來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大慶,感慨著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滄桑巨變、換了人間的70年”。2020年,一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盡管全球“同一份考卷”而中國第一個入場,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國已然成為世界抗疫和經濟復蘇的楷模。
2021年,我們迎來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2月20日,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勝利召開。作為黨員,我們拿什么去為黨的百年獻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對于歷史的重要性,關于學習好“四史”,我們并不是只有今年才強調,而是一直以來都在倡導。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并引用龔自珍的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來強調歷史傳承的重要作用。在本次黨史學習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
因此,我們將緊扣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主題,結合開展黨史學習的基本原則,以中國共產黨百年恢宏歷程為線索,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展,為廣大黨員接續奮斗、實現價值照明方向。
一、把握開展黨史學習的基本原則
(一)為什么要在今天這個時間節點突出強調學好黨史
可以說,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個把理論學習放在重要位置的政黨。那么,為什么我們尤其要在今天這個時間節點突出強調學好黨史:一是基于傳承好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的要求,即精神的力量需要不斷傳承;二是基于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變化和種種挑戰的要求,即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下,我們要把握時勢、有所作為;三是基于建設學習型服務型黨組織的要求;四是基于不斷加強黨員干部黨性修養、堅定其理想信念的要求;五是基于推進學習進一步往深走、往心走、往實走的要求。
(二)學習百年黨史應把握的方法論上的原則
第一,運用辯證思維。也就是說,我們要善于用戰略的眼光,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角度,運用大歷史觀,來指導黨史學習。我們無論學習的是改革開放40多年、新中國成立70多年或中國共產黨百年的歷史,都不應該只學習某一部分的歷史,而應該把它們放到中華民族反帝反封建的抗爭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以及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之中去學習。
第二,把握時代脈搏。我們要把學好黨史與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今天仍在不斷產生的新的理論成果相結合,沿著歷史的脈絡學習,進一步把握今天的時代脈搏。
第三,結合歷史事件。我們學習的對象是黨的百年歷程,所以更要把學習與對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理解相結合。
第四,批判錯誤觀點。學好黨史的同時,我們還要勇于批駁今天仍存在的一些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
第五,傳承紅色基因。學黨史的同時,我們還不能脫離對優秀共產黨員光榮事跡的學習。我們要把學好黨史與傳承好黨的紅色基因相結合。
(三)黨員干部應該怎樣學習黨史
黨員干部在黨史學習中應該做到:一是要正確把握學習的方向;二是要堅持閱讀和思考統一;三是要運用學習到的內容,在實踐、具體工作中提高我們的領導水平、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四是要發揚“釘釘子”的精神和艱苦鉆研的精神;五是要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相結合,真正為群眾辦實事;六是要建立健全促進學習、保障學習的長效機制,杜絕“一陣風”,推進學習不斷螺旋式上升。
二、黨的百年恢宏歷程和優良傳統
(一)1921年—1949年:開天辟地
1921年到1949年,是艱苦卓絕,浴血奮斗,走向光明的28年。我們可以用“三個徹底結束”來概括這一時期: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國土雖大、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結束了列強強加給我們的一切不平等的特權。所以說,盡管在歷史長河中,這28年是白駒過隙,但對于中華民族而言是真正的居功至偉,即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跨越。在百年黨史中,這28年離我們最遠,但卻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作風形成的重要時期。
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國民大革命
(1)中共一大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在五千年的文明發展中,古代中國也曾是世界的重要“一極”,經濟非常發達。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歷史車輪滾滾前進,在最近的一千年里,中國人的身影在海上、在世界都是罕見的。
從1840年到1921年,舊中國遭受到的僅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就有11次。作為受害者,這些侵略戰爭給我們帶來的:一是中華民族慘遭屠殺;二是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侵占;三是列強勒索賠款、掠奪財富。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不屈的抗爭的民族,因此在這一時期,各個階級都為救亡圖存做出了貢獻。
但是,“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毛澤東說,“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為什么?因為國民未曾覺醒,比如陳獨秀所說的“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或者魯迅寫到的“人血饅頭”。我們說,在這樣的狀態下,革命是不能成功的。于是,新文化運動開始了。當然,近代中國的種種問題,最直接的原因是列強侵略,但根源還是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后。因此,喚醒某一個新的階級,改變當時國家、民族的面貌,是迫不及待的。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到,用“開天辟地”總結這一時期不是一種藝術粉飾,而是對當時的社會實際,以及“南陳北李”在十月革命之后向包括毛澤東在內的廣大青年傳播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這一事件的真實寫照。
回想當時那個黑暗的舊中國,我們完全可以說,中共一大的召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就是開天辟地的,繼而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中共一大的“三個深刻改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對于紅船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還概括到: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2)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之中
從1921年到1927年,幼年的黨的活動,主要是針對北洋軍閥的統治,既有正確的行動,也遭受過挫折:一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使知識分子和工人階級相結合,發動工人運動,將中國革命推向高潮,但是席卷全國的工人斗爭也遭受了殘酷鎮壓;二是毛澤東、彭湃等中國共產黨人充分認識到發動農民的重要性,以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經典著作的問世;三是與當時的進步力量——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達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共同領導了北伐。
但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之后,國民黨分化明顯。廖仲愷先生被刺殺,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提出“整理黨務案”,但當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只是一再妥協以求和平,最后很多中國共產黨人還是被屠殺。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總結歷史經驗時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這一階段的中國共產黨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鍛煉了隊伍,發展了組織,在全國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的志向就是非常遠大的。相比之下,當時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桎梏著國家的前進和人民的幸福:一是官僚資本主義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勾結封建地主;二是“四大家族”控制了全國的經濟命脈;三是國民黨政府實行一黨專政和軍事獨裁統治。所以,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的沖突,不是簡單的黨派沖突,而是在民族復興與人民幸福層面上的沖突。盡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與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使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嚴重受挫,包括李大釗在內的很多共產黨員英勇就義,但是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起義
三大起義,是中國共產黨以武裝斗爭形式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開始。同時,在這一時期,一個重要的問題也在困擾著中國共產黨人——起義要打哪兒。
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強調學習十月革命在大城市取得勝利的先進經驗,同時因辛亥革命、北伐都與大城市相關,工人階級在大城市中,敵人也在大城市中,所以提出了攻打大城市的路線方針。
第一,八一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是勝利的,但我們占領南昌兩天左右便主動撤出,因此帶來一個問題,即犧牲了很多人,占領了大城市,但守不住,怎么辦。對此,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后來總結提出,“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起義軍撤出以后,葉挺護送周恩來去香港治傷,于是就有了之后的廣州起義。
第二,廣州起義。按時間順序來說,廣州起義應該是三大起義中的第三個。廣州起義因攻打大城市而面臨敵我力量懸殊等難題,最終起義失敗。可以說,這是黨早期的教條主義、照搬十月革命路線的結果。
第三,秋收起義。可以說,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為我們黨在絕境中找到了革命的道路。秋收時間,面對地主、高利貸的盤剝,憤怒的農民連同礦工與一些黃埔軍校的戰士,組成了起義隊伍。秋收起義一開始也想攻打大城市長沙,但是失敗了。對此,毛澤東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1927年,毛澤東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著名的“三灣改編”,提出“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實行民主制度,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起義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到達井岡山時,毛澤東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大無畏的精神氣魄,感動了袁文才、王佐,紅軍這才在井岡山落了腳。但是那時候,革命形勢并沒有完全轉好。在井岡山,紅軍中仍存在悲觀情緒。對此,毛澤東以回信方式,批評了黨內一些同志的悲觀思想,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潮流開始復興。在結尾,他寫道:“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同時,毛澤東還在信中進一步闡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指出建設根據地、建設政權、深入土地革命的正確毋庸置疑。習近平總書記也有很深的井岡山情結,他說:“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
“路線是‘王道’,紀律是‘霸道’。”在“三灣改編”的基礎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逐步形成,從政治上、組織上奠定了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成功探索和實踐。
(3)長征的勝利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我們說,長征雖然是丟掉了當時的根據地,但不是逃命。毛澤東指出,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中國共產黨用長征這條“紅絲帶”,把大半個中國串聯起來,號召人民投身到革命的事業之中,這是一種信仰與精神。
在長征時期,我們必須要重點學習的就是遵義會議的內容與精神。遵義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經驗教訓,結束了“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的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在這一時期,一個大事又逼近到中華民族的面前,那就是抗日戰爭形勢的日益嚴峻。長征的勝利結束之后,中國共產黨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進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3.抗日戰爭時期
(1)從“八年抗戰”到“十四年抗戰”
2017年1月,教育部下發《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并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為什么我們要有這樣的重新研判?毛澤東在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一九三一年就開始了。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講道:“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和平的陽光再次普照大地。”
所以,我們強調“十四年抗戰”:一是更為全面地反映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實際;二是突出了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并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三是促使青年一代從中華民族抗爭史中吸取教訓,牢記國恥、自強奮斗。
(2)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941年,毛澤東同志在《揭破遠東慕尼黑的陰謀》一文中指出,共產黨領導的武力和民眾已成了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在七大報告中,毛澤東同志更是直接指出,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中國共產黨吹響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聲號角,舉起了全民族奮起抗戰的第一面旗幟。相比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在九一八事變之后、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剛剛成立不久就發表了《對日戰爭宣言》,號召全中國人民進行民族革命戰爭。
第二,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建立并最終領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當時的中國,國土雖大、一盤散沙。面對民族危亡,中國共產黨摒棄前嫌,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第三,毛澤東同志以《論持久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指出“最后勝利是中國的”。在九一八事變之后,有的國人認為向日妥協,任由日軍占領東北三省就能換來和平。在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方面又盲目信奉速勝論,且速勝不是靠自己,而是靠美國和英國。在淞滬會戰以及南京大屠殺之后,全國范圍內,亡國滅種論的論調又甚囂塵上。對此,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論持久戰》,以對中日形勢的分析、三個階段的提出為基礎,提出“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一振聾發聵的論斷。
第四,中國共產黨以時間換空間,積小勝為大勝,配合正面戰場,建立了廣泛的抗日根據地。當時,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在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四大戰區牽制敵人,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趙一曼、楊靖宇等烈士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銘記。我們要學習好他們的事跡,傳承好這可貴的紅色基因。
在這一時期,經歷了延安整風之后,中共七大勝利召開,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與統一,為迎接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基礎。
(3)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70多年,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屢屢受到西方的漠視,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是不公平的。對此,我們今天必須充分肯定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犧牲與貢獻,在世界范圍強調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起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二是中國戰場始終抗擊著日本陸軍的主力,是亞洲反法西斯的主戰場,為牽制軸心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三是中國抗日戰爭有力制約了日本的世界戰略,有效支援了蘇、美、英等盟國的作戰;四是中國既努力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又積極參與了戰后國際秩序的整體重塑。
4.解放戰爭時期
(1)解放戰爭的勝利
抗戰勝利之后,中國的老百姓迫切希望和平。對此,中國共產黨順應民意,與國民黨在重慶進行歷史性會談,以求實現和平、民主的建國目標。毛澤東毅然前往重慶,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伎倆。盡管雙方達成了“雙十協定”,國民黨反動派卻于1946年6月全面撕毀協定,悍然發動內戰。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無論在戰爭規模還是在戰爭成果上,在中國戰爭史乃至世界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解放戰爭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時至今日,習近平總書記仍以毛澤東這首詩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一句來形容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勝利?因為我們是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指導,建設社會主義的人間正道。
在1948年9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不必搞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和三權鼎立等”,這套東西“袁世凱、曹錕都搞過,已經臭了”,我們應當“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制度”。由此可見,面對全國的戰爭形勢,中國共產黨依舊非常清醒。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有預見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彈”進攻的重大問題,并進一步提出了“兩個務必”的重要思想。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從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時,毛澤東同志還將進入北平城稱作“進京趕考”,提出“我們絕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2)新中國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同志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國人民經過了崢嶸的28年,終于站起來了。
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歷史階段的基本經驗和優良傳統:一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二是面對異常強大的敵人,我們必須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三是在當時那個沒有道理可講的中國,我們必須堅持長期的武裝斗爭;四是只要堅守住犧牲奉獻的精神,我們的黨、我們的紅軍就能立于不敗之地;五是毛澤東思想教會我們,必須時刻堅持獨立自主。
(二)1949年—1978年:改天換地
1949年到1978年,是歷經磨難,披荊斬棘,奔向社會主義的30年。在這一歷史階段,我們要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去建設人類最高級的社會。對于我們的黨史學習而言,我們也要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前30年,我們盡管犯過一些錯誤,但還是“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
1.解決民主革命遺留問題
(1)穩定社會經濟秩序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的國家還不是社會主義國家,因為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太薄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是廣泛的統一戰線共同努力的結果。毛澤東同志把新中國的建設比作樓梯,我們要從一樓登上二樓。
1949年—1952年,中國共產黨面臨的考驗是非常嚴峻的。在連年戰爭的背景下,人民的生活條件異常艱苦,血吸蟲病肆虐、糧食供應不足等問題多發。哪怕是在上海等大城市,在經歷了內戰與國民黨濫發紙幣、肆意搜刮之后,人民也面臨著饑餓與寒冷。對此,人民政府為了穩定社會經濟秩序、在城市站穩腳跟,開始了控制市場、穩定物價的斗爭。通過“銀元之戰”“米棉之戰”,中國共產黨沉重打擊了不法資本家的金融投機,展現出了治國理政的才能。
(2)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解決了民主革命遺留的問題:一是在政治上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建立軍事管制制度,即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初形式,使多年四分五裂的大陸達到了空前統一;二是成功鎮壓了反革命運動,包括肅清匪患、粉碎國民黨間諜特務的陰謀破壞;三是開展“三反”“五反”運動;四是最終確立了國體、政體,召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2.向社會主義過渡
在解決了民主革命遺留的問題之后,中國共產黨開創了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我們今天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改造?應透過現象看本質,即這一歷史階段的政策、做法致力于發展生產力,都是有利于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所以,社會主義改造有兩大在世界歷史上都罕見的成績:一是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進行如此復雜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破壞其生產力,整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仍是增長的;二是這一大變革是在人民的極大團結和普遍擁護下完成的。
3.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運動的爆發也是這一歷史階段的重大事件之一。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講道:“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人民……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中國人民無比渴望和平安寧。但是,中國人民的這個愿望卻受到了粗暴挑戰,帝國主義侵略者將戰爭強加在了中國人民頭上”,并引用彭德懷的話說,“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可以說,今天的和平是來之不易的,是多少人用生命換來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之后,中國的國際威望大幅提升,一些國家都紛紛與中國建交。
4.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輝煌成果
從1956年開始,我們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是一個輝煌和曲折并存的時期。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貢獻:一是提出要以蘇為鑒,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即反思蘇聯的工業布局,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以及一整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二是《論十大關系》指出,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三是提出我們自己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道路,即解決“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問題;四是科學回答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矛盾問題,即人民內部矛盾與敵我矛盾;五是形成了社會主義建設分階段的理論雛形,制定了“五年計劃”;六是成功實現了中國的“兩彈一星”。
(三)1978年—2012年:翻天覆地
1.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
1978年到2012年,是改革開放,開創新局,不斷向富國、強國前進的新時期。實現了站起來、站得穩,隨著改革開放,新中國走向了富起來的階段。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形成了獨特的道路、理論、制度與文化,對社會主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我們從深圳的發展中就能看到改革開放40多年的功績。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講道:“40年來,深圳奮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地區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2.7億元增至2019年的2.7萬億元,年均增長20.7%,經濟總量位居亞洲城市第五位,財政收入從不足1億元增加到9424億元,實現了由一座落后的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性跨越。”
當然,鄧小平同志的貢獻不僅于此,還包括: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制定黨的基本路線、根本任務;提出很多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
40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2.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
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的是冷戰之后的嚴峻國際局勢。蘇聯解體后,中國成為僅剩的五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當時的我們不像今天,經濟實力連美國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在那樣一個形勢下,要繼續謀發展,并對國際形勢作出正確的研判,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頂住了壓力,作出了一系列貢獻,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了21世紀:一是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二是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三大文明基礎;三是順利實現了香港、澳門的回歸,豐富了“一國兩制”的戰略決策和科學構想;四是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綱領。
3.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
在21世紀初期這一起承轉合的關鍵時期,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又做出了一系列理論創新,包括提出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并以一系列舉措推動了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中國在快車道上接續前進。
我們可以看到,從2000年至2021年,中美國內生產總值從1:8、1:2變成了中國占美國的63%、超過70%。發展速度之快,世所罕見。究其原因,是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了四大變化:一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二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的開放與發展;四是依法治國與人民民主的進程不斷推進。
(四)2012年至今:驚天動地
2012年至今,是銳意進取,開創新局,走向輝煌的又一個新時期,是一個不斷上升上揚的新階段。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新時代,是驚天動地的時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今天,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緊扣時代之問——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從新發展理念、中國各方面科技的發展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及打贏脫貧攻堅戰、人民平均壽命的增長等民生方面,對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建設,推進國防軍隊現代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從嚴治黨……我們可以看到,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三、繼承百年傳統,不斷面向未來
第一,傳承好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譜系。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充分證明了“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到今天的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今天的我們必須要傳承好的。
第二,傳承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百年優良傳統。在一系列精神的指引下,今天的我們還要傳承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百年優良傳統,包括:加強黨的領導、聽黨指揮的優良傳統,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堅持人民立場、走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堅持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獨立自主、團結統一、服從大局、嚴明紀律的優良傳統,堅持加強理論學習武裝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優良傳統,等等。
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我們要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始終做到——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繼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所有的黨員都要把小我價值的實現與和大我價值的實現完美結合,作為對建黨百年的最好獻禮,煥發出生命絢麗的光彩。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