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的電視劇《百煉成鋼》,開篇第一個鏡頭:茫茫黑夜中毛澤東點燃第一根火柴。這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向,預示了全片史與詩、寫實與抒情風格的融合,史劇言志、歌詠抒懷成為該劇最顯著的特點。在《覺醒年代》《中流擊水》《理想照耀中國》《光榮與夢想》等同類型作品之后,《百煉成鋼》則是用寫意與寫實結合的方式,全面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從創建到進入新時代的百年歷程。
用鮮活的人物激活凝固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滄海桑田、波瀾壯闊,不僅一部電視劇很難面面俱到,即便是洋洋灑灑的歷史巨著也很難做到應有盡有。取舍,而且是藝術地取舍就成為創作中最重要的考驗。本劇選擇了在中共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和精神傳承意義的重大事件,從這些事件中選擇了代表性人物,通過人物的人生命運、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活化了歷史事件,也活化了黨史。
26歲的毛澤東送24歲的蔡和森去法國勤工儉學。臨行前,毛澤東說自己暫時不去留學,他要留在國內,他認為中國的問題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外國人的方案都很難解決,要靠中國人自己來尋找。這個段落讓一代人尋找救國救民之路的歷史變得可見可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用了不少篇幅表現知識分子在中共歷史上的作用,無論是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這樣后來成為革命先行者的知識分子,還是錢學森、鄧稼先等科學家,還有冼星海、王莘這樣的藝術家,人物演繹得有血有肉,充分表現了知識分子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歷史各場面的藝術性選擇,從結構上實現百年貫穿。
每一首歌曲濃縮的都是大時代情懷
該劇在風格上有一種濃濃的抒情性。而這種抒情性的重要元素就是串聯八個板塊的經典歌曲。《國際歌》《長征組曲》《黃河大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這些歌曲不僅作為背景音樂為各個板塊奠定情緒基調,而且也喚起了觀眾的年代記憶和情感共鳴,更重要的是還參與了劇情敘事。這些音樂都不是空中樓閣,而是那個時代的聲音,是歌詩合為時而作的典型。
從劇中,我們看到了冼星海如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創作出《黃河大合唱》《游擊軍》《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膾炙人口的作品,看到王莘如何在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時代大背景下創作出《歌唱祖國》。正因為這些作品是那個時代的旋律和情感凝聚,所以才會讓觀眾感受到歷史的氛圍和情懷??梢哉f,這些歌曲讓歷史有了共情性和抒情性,以歌詠史的藝術性選擇,賦予百年通史的共情性和抒情性。
青春因為理想而產生跨時空共振
這部劇有意識地選擇了各個歷史時期的中青年共產黨人為主角,從第一集的青年毛澤東到最后一集的青年第一書記,一方面為全劇帶來一種風華正茂的青春氣質,另一方面也象征著百年政黨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全劇啟用了大量年輕演員,如王雷、陳曉、佟麗婭、夏德俊、丁柳元、李佳航、劉凱、彭小苒、李小萌等等。他們大多都是“80后”“90后”,但在演繹過程中都努力回到歷史中去,比較好地完成了形象塑造的使命。
這部劇的青春氣息,顯示了一個初心為民的政黨理應保持的朝陽之氣和一種理想主義的情懷,也讓歷史與今天的青年觀眾有了更好的對話關系。人們感受到了更多青春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以及對理想的思考,這也是創作者們“在歷史人物、事件與年輕觀眾之間,建立‘零時差’的同頻共振”的一種努力。
該劇導演毛衛寧表示,“希望這次我們寫‘百年’,表達上能有新的‘破題’方式。編年史的方式大家已經看到很多部了,我們能不能有新意,而且讓年輕朋友們喜歡。”創作者們最后選擇了歌以詠志這樣的結構方式,用具有時代感的音樂將八個板塊串聯起來,從而讓歷史有了感情,史記有了史詩。
這正是這部百年史劇的突破創新之處,而所有這一切的創新,都是為了更好地傳達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初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作者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和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