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鄉,幸福宜居之城。
寧鄉持續構建完善“市、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全覆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體系。
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保護母親河。
紅網時刻記者 姚宇超 通訊員 段華良 長沙報道
“只有不斷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改善城市的居住環境,不斷解決老百姓生活和生產中的困難問題,讓老百姓不斷地有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寧鄉‘全國文明城市’的這塊招牌,才能真正金光閃閃。”3月25日,在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寧鄉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獲全省多項表彰。寧鄉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市委書記于新凡用四個“不斷”展現出這座城市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的決心。
近年來,寧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讓城市更美好,讓群眾得實惠”為宗旨,把“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的重要理念貫穿城市建設和管理方方面面,一系列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百花齊放、百舸爭流,譜寫出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凝聚起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動力。
“紅”動楚溈 志愿之城
“您好,請等綠燈亮了再通行,請在斑馬線外耐心等候。”“請不要坐在草坪上,一起愛護環境。”“果皮屬于廚余垃圾,垃圾要分類投放。”“這是防火防盜手冊,您看看。”行走在寧鄉,你會看到一道最美的風景線:身穿紅馬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他們活躍在大街小巷,變身交通秩序員、文明勸導員、環境保潔員、政策宣傳員……
志愿服務是城市文明風尚的新標志。寧鄉持續構建完善“市、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全覆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體系,以“體系建設、平臺建設、隊伍建設、融合建設”為著力點,圍繞文明實踐鑄魂育人,在長沙率先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注冊志愿者23萬余人,建立了“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社會參與志愿服務機制。
如今,楚溈大地,到處傳遞著蓬勃向上的力量,洋溢著互愛互助的文明氣息。從上到下,從老到幼,從干部到群眾,從城市到鄉村,“文明”一詞仿佛是一塊磁石,深深吸引每個寧鄉人崇德向善,用行動引領文明風尚,鑄就城市“文明魂”。
幸福升級 宜居之城
“城區環境越來越好,像我家附近,不僅有市民公園,還有企業文化公園。”市民李女士正帶著孩子在公園游玩,這幾年,她深切地感受到身邊的“綠色福利”越來越多。
公園附近的公交站內,剛剛從市民之家辦完事出來的王先生正在等車,而一旁的電子公交站牌顯示,公交車還有兩站就到了。“不僅是站臺,我手機上還裝了智慧寧鄉app,隨時隨地查看公交情況,特別方便。”王先生笑著說。
圍繞“公共環境優美、公共秩序優化、公共服務優質、公共關系優良”目標,寧鄉深入實施最嚴城市管理,堅持專項整治與長效管理相結合,先后實施文明創建“六大整治行動”、社區提質提檔三年行動計劃,打好綜合執法、百姓城管、重獎重罰“組合拳”。實行“片長制”“路長制”“河長制”,推動城鄉環境凈化、綠化、美化、亮化。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通過文明創建,寧鄉經濟實力更強,家園環境更加整潔,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公共秩序更加有序,市民素質明顯提升。公園建設的廣泛布點,讓“開門見綠、推窗見景、百米見園”成為現實;一大批民生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讓群眾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紅網
文明人創文明城,文明城養文明人。衡量一個城市的文明水平,看“顏值”,更看“氣質”。一縷又一縷治城育人的新風,在這座城市長年吹拂。
家住大屯營鎮航空新鎮、年過六旬的歐建軍,從2002年開始,不離不棄照顧病妻17年;為幫助他人,8年募捐近1千萬元資金的劉文玲;用自己的積蓄創辦賀石橋農家書屋的唐伏連;個人出資800萬元修建天花庵大橋的陳海軍;年過七旬的袁雪松退休后仍奔忙在各矛盾糾紛調解現場……越來越多的社會賢達,集中體現了寧鄉市深厚的道德底蘊,彰顯了崇高的人性之美,筑就了一座座正義、良知、良心的道德高地。
近年來,寧鄉市14位市民入選“中國好人榜”;3位市民獲“湖南好人”稱號;5位市民獲長沙市“道德模范”稱號;11位市民獲長沙市“道德模范提名”稱號;7位市民獲長沙市“十大孝星”榮譽;評選了四屆、共計42位寧鄉道德模范先進典型。
凝心聚力再啟新征程。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的寧鄉會更加努力、堅定地前行,全力以赴建設更高水準全國文明城市,為推動“三高四新”戰略在寧鄉落地生根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