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波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大家好,今天講座的題目是“產業創新的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共產黨人的“初心”。產業創新也有一個初心,就是堅持“無工不富”。
一、中國工業發展現狀與熱點問題
請大家思考三個問題。
一談到中國的工業、制造業,總有人說是大而不強,說我們要占據整個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最高端,不能被國外在關鍵零部件、關鍵技術上“卡脖子”。比如華為手機芯片、圓珠筆芯頭上的圓球用鋼、手術縫合線、高鐵軸承、裝新冠疫苗的玻璃瓶等。中國制造大而不強,關鍵零部件和產品受制于人,這是一種觀點。還有一種觀點,中國制造業應該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到東南亞、非洲去辦廠,把產能向外疏解。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認可這些觀點嗎?談到工業,我們談得比較多的就是新工業革命,在政策文件上比較正式的說法是“新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你認為什么是新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我問過幾個企業家,有人說新工業革命就是3D打印,以后身上某個器官壞了,3D打印一個換上就可以。3D打印作為增材制造的范式改變了傳統的鑄造、冶金工藝。還有一個企業家說新科技革命就是工業互聯網,然而現在每一個企業都在搞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是個基礎設施的概念,如果每個企業都在做,還能成為一種公共基礎設施嗎?
談到新工業革命,大家談論更多的是范式的改變,原來是機械化,后來是批量化,再后來是自動化,現在是智能化。
我的第三個問題是,你認為智慧經濟、智能經濟或者智能制造的時代到來了嗎?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三個問題,我的觀點是,對形勢判斷的錯誤,對經濟數據和我國工業基礎的錯誤判斷,必然導致錯誤的產業政策。
二、“無工不富”:工業化對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工業化對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到底有多重要?從整個人類的歷史來看,工業化的歷史并不長。從猿人開始到現代智人出現,大概是300萬年時間,可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只有1萬年的時間。為什么要進入新石器時代?因為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更有效率。此后,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到1840年,中國才慢慢開啟了工業化進程,真正加速實施工業化,也就是新中國成立后70多年甚至是改革開放后40多年,很短的一個歷程。為什么要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乃至數字經濟發展?
工業化對人類最大的幫助就是提升了生產效率。舉個例子,一座中世紀城堡和一個現代化公寓,大家選擇居住哪個?我相信大多數人經過慎重思考,還是會選擇現代化公寓。為什么?因為中世紀城堡里沒有互聯網,甚至沒有馬桶。清末李圭在《環游地球新錄》中提到他第一次見到自來水和馬桶的經歷,說明馬桶和自來水等工業化產品在我國出現不過100多年的歷史。
作為一個工業經濟的研究者,我經常向別人傳輸“無工不富”的概念。2019年,中國有17個萬億GDP城市;2020年,中國萬億GDP城市達到23個,這些萬億GDP城市基本上是工業體系非常發達的。
從2019年到2020年,各大城市的GDP增速非???,為什么能實現這么快的增速?主要靠工業發展來拉動。比如濟南加快建設“工業強市”。合肥發展液晶屏、芯片、汽車,未來還有一些新的汽車企業落戶合肥,這說明他們已經認識到工業對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非常關鍵。
湖南有兩個城市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地對比,一個是株洲,一個是張家界。張家界風景優美,旅游業發達,株洲工業發達。前兩年我去的時候,張家界的GDP不過20多億,而株洲的GDP已經差不多達到六七百億的規模。
國家級中心城市的普遍特征也是工業比較發達,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有汽車產業。汽車是最成熟、最完善的工業品,汽車業對整個產業鏈的拉動效應最明顯。
在2021年有望達到萬億GDP水平的新的“準萬億城市”行列中,制造業大市開始占據主要地位。除昆明和沈陽外,其他城市二產占比均超過40%,東莞、嘉興、唐山更超過50%。
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可是現在的世界第一強國是美國。大家有沒有想過,美國作為新大陸,是怎么一下子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靠的是什么?是偉大的創新者。環顧四周,燈泡、投影、激光、電腦、話筒、鼠標等都是美國人發明的。我們都知道愛迪生發明了燈泡,但是燈泡得有電廠,電廠得有電網,有了電網還得有電表。美國發明家發明新事物后,美國企業家再把這些新事物實現規模化生產。
愛迪生電力公司的一個抄表員亨利·福特后來創建了福特汽車,他改變了美國,也改變了世界。福特改善了流水線作業,讓汽車從所有工人面前經過,每道工序只需一人完成,極大提升了汽車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產品成本和售價。這才使美國成為“車輪子上的國家”。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就有了大型超市、全國連鎖的銀行、可以飛向全球的航空公司。這說明光是一項發明是沒用的,一項發明從技術創新到產業化,再到產業組織方式的改變是一個體系。規模經濟的原理不管到了哪個時代,即使在數字經濟的時代也是有效的。美國的大生產、大零售、大品牌、大營銷就是規模經濟。此外,美國一直在底層技術的構建上加大投入,比如集成電路、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構建和規模經濟是美國走向強大的重要動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產生了一位企業家小托馬斯·沃森,他被《財富》雜志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資本家”。他的父親創辦了IBM,而他帶領IBM走向輝煌。在之后的IBM總裁中,有個人叫路易斯·郭士納,他寫了一本書叫《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他對IBM做的最大貢獻是使IBM逐漸剝離了制造業,走向服務業,當然還保留了一部分大型機和服務器的業務。大家認為IBM是成功實現轉型的典范,是一個商業神話,我國企業也要對標IBM實現轉型。大家有沒有質疑過這個神話?如果IBM不轉型,從做筆記本電腦轉向做手機甚至智能手機,那在今天的移動互聯時代可能就是行業的領頭羊了。我個人覺得IBM向服務化轉型錯過了一個時代,使它現在被蘋果、臉書、推特、亞馬遜等企業遠遠甩在了身后。在堅持科技領先的同時,美國還呈現出另外一種趨勢,就是產業向全球各地的轉移。美國逐漸放棄了制造業,所以它的衰落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放棄制造業和規模經濟導致的。
時代在變,以美國為例,1910年是鋼鐵、石油、化學企業的天下;1960年,電影、金融等服務業開始興起;2017年,科技、金融、醫藥主導著經濟,石油等傳統工業已經被壓縮到很小的比例。盡管時代在變,工業的價值和使命沒有變。農業是把野生的變成家養的,工業是把沒用的東西變成有用的。比如鐵的原材料是鐵礦石,變成鋼鐵之后可以用來造車、架橋。對整個世界來說,工業發展的300年是生產效率極大提升、財富極大積累的300年,也是人均壽命不斷增加的300年。對我們中國來說,這個過程可能是100年、70年或者40年。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個創新者、創業者引領著時代的改變。比如我們中國小米科技的創始人、董事長雷軍。他的理想是讓每一個人都享受創新的樂趣,所以小米手機非常便宜,這樣不僅城里人能用得起,偏遠鄉村的人也用得起,大家都能享受移動互聯時代的便捷性。
創新是工業發展的動力,但過氣的創新也會被時代拋棄,所以企業家、創業者、發明家要不懈努力。以汽車為例,我們現在開燃油動力汽車,未來一定會出現一種技術效率更高、產品性能更好的技術范式,來替代原有的產業、技術。這是工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
三、中國工業的崛起:做大與做強
現在有一種說法,硅谷早晨的一個創意,深圳晚上就能生產出它的原形機,我想這就是中國工業和美國工業最大的不同。西方工業發展促成了中國制造業的崛起,中國吸收了西方百年工業技術沉淀之功,結合土地、人口、體制優勢,終于發展成一個工業化的國家。我們取得的成就被西方經濟學家稱為“人類經濟史上未有之奇跡”。
中國制造、產業大國、產品大國、企業大國、外貿大國等,在提到中國時,這些話我們耳熟能詳。在取得成就的同時,過去我們也付出了代價,比如廣東沿海地區流水線上的工人在悶熱的車間里枯燥地三班倒。這是黨的十八大之前,靠資源投入、低成本、犧牲環境實現的發展,也是我們現在提出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原因。
2014年,光看人均收入、非農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我們已經達到工業化后期的標準。當時最大的難題是什么?雖然非農產業就業人口占比86.3%,已經大于工業化后期要求的75%,但這86.3%中關鍵的城鎮就業率只有50.9%,有35.5%是在城市就業的農民工,戶口、住房都不在城市。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4.77%,2020年約為60%,到2025年計劃要達到70%,以目前的趨勢看是可以實現的。近兩年,各大城市都在“搶人”,比如河北石家莊已經完全放開了落戶條件,有些城市把落戶標準放得很低,大專畢業即可自由落戶。
新中國經過7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40多年的發展,具體經濟指標發生了巨大變化。改革開放初期,中國GDP僅占世界的2%左右,2019年已占到16.4%。制造業在2006年達到中國GDP占比的峰值,之后比重一直在下降。我們不能任由制造業占比越來越低,產業空心化、制造業外流等問題發生,所以“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
我一直在強調工業的重要性,大家想一想,“二戰”之后,有哪些國家實現了工業化?金磚國家里,除了中國,哪個是真正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我們一定要遏制住工業占經濟比重不斷下滑的趨勢,我們的工業尤其要體現出自信來,哪有什么大而不強?大就是強。有人說我們的互聯網經濟因為沒有底層技術,就是沙灘上的繁榮。全世界除了中國和美國,還有哪個國家有互聯網經濟?有多少國家在羨慕中國和美國的數字經濟發展?2018年,世界前十大互聯網公司里,美國占了5個,中國占了5個。還有人說中國工業“大而不強”的根本原因是“缺芯少魂”,這就好比一棟大樓都有了,說大樓沒有鎖,忽視了主要矛盾,無限放大了次要矛盾。另外,談到中國工業的發展方向,相信大家對高端化、服務化、品牌化等說法耳熟能詳。我認為一部分工業要走向高端化、服務化、品牌化沒有錯,但中國制造也一定不能放棄規模經濟優勢、放棄大眾市場。因為高端化、品牌化意味著市場受眾、市場規模會越來越小。瑞士可以做江詩丹頓、勞力士手表,但以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不可能要求所有中國企業都去做高端品牌。
現在有一部分人認為,同樣做一塊手表,海鷗和寶珀用了同樣的鋼材,寶珀的售價是海鷗的5到10倍,所以寶珀是高質量的,海鷗是低質量的。這個邏輯對不對?從投入看,雖然使用的鋼材一樣,但海鷗和寶珀在市場營銷、勞動力等方面的投入是不一樣的,所以成本是不一樣的。從市場需求看,海鷗手表面向大眾市場,但寶珀面向的只有一小部分高收入人群。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同等條件不變,我們要把所有的因果關系都找到,才能真正明白一個道理,而不是從無數的矛盾中抓出一個次要矛盾,把它作為主要矛盾進行決策。
當然,發展制造業也有缺點。最大的缺點是利潤低,還有從事工業生產又臟又累,再有,會造成環境污染。我國定下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作出了推動“三個轉變”的重要指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中國制造”是“中國創造”的基礎,我們提升發展質量,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的前提是中國制造不能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要完全放棄工業化。一個旅游景點的開發,如果沒有進行工業化的改造,修建馬桶、通自來水等,怎么能變成金山銀山?我們要看透問題的本質,很多事情需要采用工業化的手段去解決。
為什么會存在放棄工業化的誤區?美國趨勢基金會主席、著名趨勢學家寫了一本書叫《第三次工業革命》,在書中3D打印成為新的制造范式,冶金、鍛造、軋鋼等工藝全都沒用了,想要什么形狀直接打印就行了。這種增材制造能夠節省原材料、減少浪費,因為直接就成型了??墒谴蠹蚁脒^沒有,我們有幾百年的冶金史、煉鋼史,特別我是學材料的,經常看金屬材料的強度、韌性,假如3D打印一輛汽車,大家敢坐嗎?能保證安全嗎?我一直在想這本書是一本暢銷書還是一個謠言,或者神話。德國人提出了工業4.0,但我覺得工業4.0所描述的場景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實現。工業4.0之后,德國又公布了《國家工業戰略2030》,其中充滿了對中國和美國數字化技術、數字經濟發展的羨慕。回歸數字技術對工業發展的作用。我們發展數字經濟、智能制造,不是為了讓企業做示范項目,而是為了追求生產效率的提升。之所以迫切地提升生產效率,是因為近十年來,全球生產力水平基本上處于一個停滯的狀態。大家對此沒有明顯的感覺,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得很好,中國坐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所以我們每個人才很樂觀,有錢買學區房,對孩子的教育、對未來做一些投資。但實際上世界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瓶頸期。
德國工業4.0、美國先進制造戰略計劃、日本工業價值鏈計劃、英國工業2050計劃等,我認為這些政策都是對未來發展感到驚慌失措的反應,說明大家都沒有主意和方向。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通用目的技術(學術界一般認為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深遠而廣泛影響的革命性技術)是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通用目的技術主要是發電機,那么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通用目的技術是什么呢?能列出60多種來,包括互聯網、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還有物聯網、云計算等。這些新技術真正帶動制造業效率提升了嗎?我認為這種技術滲透、技術擴散對產業組織模式的改變還沒有深刻地發生。一談起數字經濟,我們都會想到貴陽的大數據中心做得好,但是貴陽為什么還沒有進入到萬億GDP城市的行列?說明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還沒達到那么重要的程度。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工業發展已經不重要了的錯誤邏輯,避免把次要矛盾無限放大,甚至顛倒因果關系。
有人說中國互聯網是局域網,可世界互聯網離開了中國互聯網,不也是局域網嗎?在全球化條件下,我們能以更便宜的價格采購,為什么不買?一旦真的被人“卡脖子”了,相信以中國制造的強大配套能力,我們很快能生產出替代產品。當然,芯片要達到現在最高的算力水平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工業化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創新的策源都離不開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國內需求。我國有14億人,即使每人每月收入以1000元計算,人均年收入差不多也有1萬多塊。以一個最典型的農村家庭五口人計算,家庭收入有5萬塊。還有一種說法,在我國的14億人中,中等收入群體有4億多,這個人數相當于美國全部的人口數量。也就是說,我們的消費能力很強。另一方面,還剩下10億在兩頭的人。在所有社會結構中,紡錘型社會結構是最穩定的,中間大、兩頭小,可是我們國家是兩頭大、中間小。所以我認為應該通過提高城鎮化率來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按照70%的城鎮化率計算,中等收入群體的數量差不多有9億。這9億城鎮人口每個人的消費能力都是農村人口的3倍。瞄準這樣的大市場做產業創新,才能實現經濟快速增長,而做高端化則只會瞄準一個細分市場。
當我還是清華經管學院的學生時,一次老師在課堂上問,同學們,中國生產的大飛機你們敢坐嗎?沒人言語?,F在我們在做國產C919大飛機,今天我們強調“四個自信”,我想如果中國的精英階層都沒有自信,國家經濟還怎么發展?中國夢還怎么實現?所以大家一定要堅持“四個自信”,我認為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非常重要的改變。
根據我的觀察,世界上大概存在兩種工業體系,一種是科技創新型的,抓住一些關鍵環節來實施全球化的產業鏈布局,比如美國。另一種是整合型。很多人認為“微笑曲線”是一個真理,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但有一次我接觸了富士康的管理人員,就問他們,生產一款富士康牌手機、富士康牌電視不是更賺錢嗎?為什么光做制造呢?他們的回答是,一旦生產了富士康手機,蘋果、小米、VIVO、華為等品牌就再也不找他們代工了。他的回答給了我一個深刻的啟發,也許不存在什么微笑曲線,只要把制造、整合做得足夠好,企業、國家也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所以中國制造不能放棄任何一個領域,科技創新要做,規模經濟、普通輕工產品也要做。
中國制造的優勢在于規模經濟做得好,強調創新驅動是要補短板。原來電視機等家電都是日本制造的,現在基本上是中國制造,日本只能提供一些關鍵的零部件;原來電腦都是美國制造,現在也只能向我們提供一些芯片。我們有巨大的市場規模,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有堅強的領導核心,有廣大的朋友圈,一直提倡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發展了,沒有忘記那些窮困的國家。
四、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當前,全世界都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創新就是新動力。真正的創新是內生的、本土的創新,它的基礎一定是工業,一定是新技術對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生的根本性影響。
從創新類型上看,從顯像管電視到液晶電視、從摩托羅拉到諾基亞、從諾基亞到蘋果手機就叫創新,屬于技術軌道的躍遷,也叫顛覆性創新。另外,創新的指向一定是產業的創新。比如送外賣可能會提升經濟社會的運營效率,但不是根本性的創新。創新一定首先發生在生產領域,首先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蒸汽機、發電機都是如此。創新的主體一定是企業家,創新的效益一定是帶來新興產業的演化和經濟增長。
當年,蘋果手機進入中國市場,帶動了華為、小米、VIVO、OPPO等智能手機品牌的發展,現在上海引進特斯拉智能汽車,我們希望未來它能帶動理想、小鵬、威馬等中國智能汽車的發展。也許未來新興智能汽車產業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產業帶動效應,比智能手機大得多。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同時也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以此為基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中國將基本實現“新四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一定是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是數字的、融合的工業化。工業要帶動旅游業、服務業等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一定要是自主、安全、可控、綠色的工業化。
以農業現代化為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到要“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其中包括“生物育種”技術。還提出要“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
再看幾個產業創新的案例。我非常欽佩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領域一些同志所做的努力。北京發展需要引進企業,當時亦莊有2000畝地,富士康、菜鳥物流、奔馳都來了,這三個企業無論到了哪兒都是座上客。北京市經信局的同志認為,富士康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不適合在北京發展,菜鳥物流無法創造足夠多的產值,最后將這塊地給了奔馳發動機。北京成為了奔馳首個海外發動機工廠所在地,年產60萬臺發動機,當然也擔負了非常高的拆遷成本。但從長遠的GDP增長和市財政收入的角度看是非常值得的。北京市的奔馳生產線90秒鐘就能下線一臺奔馳汽車,而最便宜的奔馳汽車售價差不多要30萬,這就是規模經濟。
北京市還發展了智能駕駛技術,一是它符合產業創新的標準。二是汽車出行經常遭遇堵車這個痛點問題。三是汽車駕駛還有很大的創新空間。一開始是人來駕駛,現在可以實現無人駕駛,并且比最嫻熟的司機開得都好,我去體驗過。上海已經允許無人駕駛汽車正式上路,當然,副駕駛的位置上要坐一個安全員。四是產業門檻較高,其他城市不容易學會,這才是名副其實的產業創新。江蘇揚州的杭集鎮雖然是個做牙刷的小產業集群,但充分體現了中國制造規模經濟的優勢。做牙刷不難,美國人、歐洲人也會做牙刷,但像中國一樣大規模、低價格、高品質地做牙刷,最后還能盈利,就沒那么容易了。我認為企業投資有回報,員工就業有收入,政府有稅收,并且牙刷生產對環境沒有污染,這就是高質量發展。做無人駕駛汽車能做成高質量發展,做牙刷也一樣可以。
再舉一個例子。我曾經問中航發的同志什么是創新。他們回答,創新就是一遍一遍地做。在全球范圍內,有幾個飛機發動機巨頭,包括通用電氣、羅羅、波音、普惠。中國也能做,但做不好。我問,是不是因為太復雜?他們答,沒什么復雜的,只要一遍又一遍地做就能做好。發動機上有很多葉輪和葉片,它們都要在將近1500度的高溫下工作,這個溫度基本上處于熔化的臨界點。每片葉片中間都是空的,頂端還有很多小孔,這樣在發動機高速運轉時就能通過空氣的流動給發動機降溫。做飛機的發動機不需要創新,只要拿出工匠精神一遍一遍地耐心做就可以了。
為什么現在很多地方在建核電站?因為工業的力量。一個核電機組可以直接帶動300億人民幣的產值,相當于出口30萬輛汽車。2021年1月30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在完成滿功率連續運行考核之后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這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人類現在可能已經進入到創新的荒原,能發掘的創新點沒有從前那么多了。我們的創新環境在惡化,可能創新的方向也錯了。科技創新要提升生產效率,可是除了這一點,人類最終極的追求不是健康長壽嗎?一位企業家告訴我,到2050年,人均壽命能達到120歲。怎么實現呢?一靠吃,二靠治,三靠換。吃要吃得安全、健康,減少生病。生病了就要治,使用最先進的藥物。三靠“換”,采用生物技術培育人體器官,把生病的器官直接換掉。所以科技創新、數字技術創新只是一個方面,創新還有很多其他未知領域。
錢學森是我國偉大的科學家,非常值得尊重。沒有他,我們中國人的脊梁骨挺不起來。但我不太認同“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在科學領域,現在中國很難出現大師級人物,而過去有很多大師,這是因為現在人類已經站到了技術的高原上,樹木的低垂之果已經被我們摘光了。也就是說那些容易實現的創新我們已經取得了成果,剩下的全是難點。可能想要突破,單是依靠某一個科學家的努力是非常難以實現的。所以才有大國工程。沒有一個人愿意回到民國,即使那是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創新一定要像蒸汽機、發電機、內燃機那樣,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改變,一定要依靠企業家精神。
工業是立國之本,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產業創新一定要堅持“無工不富”的初心。在發展規模經濟的同時,我們不但要有“超級產業”,還要有“超人”。所謂“超級產業”,就是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產業;所謂“超人”,就是卓越、優秀的創業者和企業家。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