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一、深刻理解創新的含義
(一)創新是發展的關鍵驅動因素
美國經濟學家熊彼得認為,創新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的商業及其組合的成功。而且,他強調創新不是發明。這不是說創新不需要發明。創新是發明家、企業家共同作用的產物。
技術創新的連鎖反應,可以稱為“四新”,即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是基礎、支撐,并且與產業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相輔相成,對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二)創新分類及動因
1.創新的分類
創新,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改良性創新,就是在原有技術上做了一些調整、改變,使產品更好用、更便宜;第二,突破性創新,它不是一般地創新改良,而是關鍵技術的革命性變化;第三,顛覆性創新,它與突破性創新有一定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顛覆性創新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坦森提出的,簡而言之,就是指能夠開辟一片新的市場——也就是所謂的新市場顛覆;或者能給現有產品,提供一個更簡單、低價或更方便的替代品——也就是低端顛覆性。怎么理解?世界上不乏最先發明某項技術的公司讓別人用該項技術給打敗這類的事情。比如,彩色復印機、數碼相機最早都是由美國公司發明的,但后來都被日本公司如佳能、索尼等超越了。為什么會這樣?克里斯坦森認為,先發明者發明的某項技術或產品,雖然問題較多,但也擁有一定市場。創新者在原有技術或產品基礎上進行改進創新,使其更好用、更便宜,并且迅速占領市場,使先發明者漸漸敗下陣來。這樣,顛覆就發生了。那么,先發明者為何自己不做改進創新?先發明者已經形成了思維慣性,難以突破,而創新者沒有思維慣性,可在技術或產品、市場策略等方面突破創新。可見,顛覆性創新,講的是突破性創新的創新機制。
2.社會發展階段對創新的要求
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市場需求不同,對創新的要求也就不同。比如,隨著我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要通過創新達到產品和服務質量高、技術效率高和經濟效益好等方面的要求。我們必須創新驅動發展,在某些領域已經實現由追趕到并跑再到引領的轉變,但同時也要注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解決一些“卡脖子”工程。
(三)創新成功的關鍵
創新的過程。第一,知識。這是創新的起點和原點。第二,試驗。創新需要大量的技術試驗或商業試驗。比如,新產品研發前要做市場調研。第三,結果。創新是否成功要靠結果,也就是市場來檢驗。
創新的關鍵要素。第一,知識。這既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第二,資金。缺乏資金,創新就有可能進行不下去。第三,人員。要有科學家、企業家的支持。總的來說,創新就是錢變成知識和知識變成錢的反復試驗。
創新的具體來源,也就是說,創新的動力從哪里來?創新的來源復雜且多樣。比如,美國有研究發現,70%以上的創新來自需求,也就是由問題反推引起的創新。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家與創新。第一,創新企業家創立的企業,一般就是創新企業。第二,大企業的創新,與小企業不同,往往基本的技術創新是由小企業做的,然后通過大企業合并、收購,被真正推向市場。為什么大企業更重要?創新面對的不僅僅是技術、產品,還要解決產生、質量、效益、銷售及售后等問題。所以,這時候一定需要一個組織,而這個組織就是企業。
為什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發生技術創新?從經濟學上看,有三個關鍵因素:第一,技術機會。簡單地說,就是有什么樣的技術解決什么樣的問題。第二,需求。包括兩個含義:一是現實需求,就是看得見的需求;二是潛在需求,就是現實沒有,是根據人的本質性要求而被創造出來的。第三,專屬權。技術機會與需求相結合,就有了創新,比如新的產品或技術。我們稱之為資產,有價值的資產。這就涉及專屬權。專屬權受法律保護,其內容除了發明專利,還包括技術能力、生產能力、組織能力和銷售能力。只有以上三個關鍵因素相結合,創新才可能發生,才會成功。
二、我國加快科技創新的條件
我國加快科技創新的條件已具備。這些條件主要表現在:
第一,產業、科技和人才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工業制造能力也明顯提升。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科技基礎和人才基礎。
第二,科技創新來源的多樣性。一款新產品的研發流程大致是這樣的:首先,基礎研究,也就是認識規律、發現規律;其次,應用研究,針對的是實際問題;最后,開發研究,就是用應用研究的成果做新產品研發。在這一環節,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組合若干技術,一一實現產品功能。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產品開發階段。接下來,就是產品產業化商業化階段,也就是投入市場,經受市場檢驗的過程。可以說,科技創新,不僅僅來自基礎研究,還有可能來自市場需求。這就是創新來源的多樣化,對既有多種產業技術又有廣大應用市場的中國發展非常有利。
第三,國家創新體系基本形成。現在是要完善這一體系。
第四,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會。這一機會有兩方面意義,一是對中國發展的機會;二是中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可贏得更多機會。
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案例是華為。近年來,美國不斷打壓華為,而且打壓力度和手段不斷升級,從拒絕華為進入市場到限制使用美國技術軟件、芯片斷供。從科技創新的角度說明什么?恰恰說明華為的5G技術厲害,具有全球競爭力。那么,華為是怎么做創新的?我個人理解,主要原因有:第一,抓住了行業之初的市場契機。20世紀90年代,我國通信行業發展剛起步,只要抓住有限的幾家有規模的客戶,就能在該行業深耕發展。第二,利用了全球化的技術鏈。也就是說,在全球化的開放格局下,充分利用了世界上先進的技術、芯片和軟件。第三,在通信設備軟件化中快速發展。這與通信行業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勞動結構有關。比如,我國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為此培養了人才,提供了技術支持。
第二個案例是麥肯錫。這是一家世界知名的管理咨詢公司。2016年和2017年,麥肯錫連續兩次對中美德日四國400多家企業領袖進行了智能制造問卷調研,結果顯示:中國企業對智能制造抱有極大的熱情和期待,遠比美德日企業樂觀。86%的中國受訪企業相信智能制造的潛在價值,比例遠高于美德日三個發達經濟體的企業(美國67%,德國62%,日本40%)。2018年,麥肯錫向全球800多家制造企業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貴公司已試點多少個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結果顯示,中國企業走在智能制造“做到”的最前端,平均每家中國企業已經試點了10.2個數字化制造用例,美企平均8.5個用例,德企平均6.9個用例,日企平均4.1個數字化生產用例,僅為全球基準的一半水平。2018年5月起,麥肯錫與世界經濟論壇聯手,在全球范圍內約1000家企業中遴選出16家智能制造領域的“得到”者——工業4.0“燈塔工廠”(成功企業)。其中,中國有2家企業入選,分別是海爾和富士康。
三、加快科技創新,要目標遠大、科學求實、嚴格管理
(一)目標遠大
我們的目標要遠大,同時還必須是高水平、高質量的,必須符合“四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必須是長期的。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實現“十四五”時期的目標,還要努力實現第二個百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目標。
(二)科學求實
我們要保有科學求實的態度,主要體現在:一是尊重科學規律;二是堅持實事求是。在科技創新中,如果不尊重科學規律,放棄實事求是,就會出現非常嚴重的問題。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創新是允許失敗的,這本身也是尊重科學規律的體現。因為科技創新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其中包含很大的不確定性,既然有不確定性,就會有失敗。另外,還要講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重視學界、市場、企業的反饋,不斷優化實施策略。
(三)嚴格管理
剛才講到,創新允許試錯、允許失敗,但也要通過科學嚴格的管理,減少創新中的失誤。在創新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目標,所以要分階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比如,我國第四代新型發動機關鍵部件整體葉盤試制時多次斷裂爆炸。通過總結此次事故,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七分管理,三分技術。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了很多經驗。比如,我們有技術成熟的研發管理模型,從確定研發產品的原理、原型到完成產品開發這一過程,可分為九個階段進行精細化管理。總而言之,科技創新不是蠻干,要目標遠大,科學求實,嚴格管理,重點就是要講科學。
四、加快科技創新,要抓主要矛盾
要認清科技創新發展中的問題,通過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來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具體來看。
(一)研發投入不足
第一,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目前,從總量上看,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已連續多年位列世界第二,但與美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2018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總量比美國的四分之一略強,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從基礎研究經費占比看,2018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090.4億元,占國內研發總投入的比例為5.5%,而美國、日本的比例為16.4%和15.2%。由此可見,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
第二,企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入不足。這涉及企業研發結構問題。大多數企業主要做開發投入。什么是開發投入?比如,大多數企業都會根據市場需求,或者在工藝、材料的限制下進行產品開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明顯不足。這會帶來什么問題?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原始創新問題。從1991年-2018年中國、美國、日本企業研發結構的平均數據看,企業的基礎研究占比,中國0.7%,日本8.0%,美國6.0%;應用研究占比,中國8.5%,日本24.1%,美國22.6%;開發占比,中國90.8%,日本67.9%,美國71.4%。也就是說,我國在這二十多年來重點是開發,而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投入不足,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為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大投入,這不僅僅是資金的投入,還包括政府政策的支持、人才的培養等。
(二)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基本關系
1.科技知識的經濟性質及其發展模式
為什么要強調科技知識的經濟性質?簡單地講,有了資金投入,科技才能更好發展,這里就牽扯到經濟。創新更是如此,它與經濟更加密切,因為它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的商業及其組合的成功。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科技知識的經濟性質。
科技知識,包括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和工程知識。科學主要是發現,但不是只要發現了就能成為知識,還要經過系統化的實驗驗證,才能形成知識。技術知識是解決方案,包括科學知識和經驗知識。什么叫經驗知識?經驗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當你不知道這個科學道理時只能說它是一種經驗。工程知識與技術知識比較接近,也是解決方案,其特點就是重視具體情景,能夠馬上兌現。
科技知識的經濟學性質具有外部性、累積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第一,外部性。科學知識強調的是發現,其成果主要是研究論文。也就是說,只要這些研究論文一發表,我們就能通過各種媒介接觸它。第二,累積性。一方面,科學知識的發現是在過去所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另一方面,科技知識的影響深遠,比如我們現在仍在用牛頓發明的力學三大定律。第三,不確定性。特別是科學知識,它的發現是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鮮少有能達到成功的,因為其中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科技知識發展的基本模式,即公共(政府)支持模式和市場模式的混合模式。第一,公共(政府)支持模式。科技知識的外部性特點使得其發展須由公共資金或政府資金來支持。第二,市場支持模式。一是,科技知識具有一定市場價值,能為企業帶來收益,使得企業投入資金支持。二是,這一模式不受公共(政府)引入的第三方評估的約束,完全由企業自主決定,決策速度快。三是,企業受市場環境、自身發展、外部競爭因素影響,會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第三,混合模式。在基礎研究這一領域,以公共(政府)支持模式為主體,在技術研究和開發領域,以市場支持模式為主,在某些研究領域是兩種混合模式,而混合模式是科技發展的主要模式。
2.科技知識發展和創新的關系
科學知識與技術知識有相通的地方,特別是科學支持技術、工程的發展,因為它們在原理上具有一致性。另外,發明專利其實就是技術,在它研發過程中需要引用研究論文,而論文是科技成果的文字體現。目前,全世界的發明專利中引用論文的數量明顯增加。
創新也在推動科技發展。簡單地說,創新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推動科技不斷進步。比如,19世紀發明的“傅里葉變換”這一數學算法,在當時好像實際用處并不大。但在通信技術出現后,這一數學算法發揮了巨大作用,并且為適應技術發展而不斷升級,提出“快速傅里葉變換”。這體現的就是技術、工程發展促進科學進步。
(三)多種原始創新模式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原始創新,我理解,就是世界上最先出現的創新成果。比如,華為的5G技術不僅是中國領先,更是世界領先。然而,世界上對原始創新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有人認為,原始創新是從基礎研究中出現的創新。這種看法明顯片面。這種從基礎研究中出現的創新確實是原始創新,但只是其中的一種。
原始創新模式一般有三種,具體來看:
第一,技術開發+市場+商業模式創新。簡單地講,就是把別人發明的技術原理拿過來,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技術開發,然后通過很好的商業模式,成功搶占大量市場份額。蘋果公司采用的就是這種原始創新模式。我稱為以市場導向的技術開發加上商業模式的創新。這種模式在產品開發的原理結構上有所突破,而在原理技術上并沒有突破。
第二,技術基本原理基礎上關鍵技術突破。這種模式所用的技術原理也許是別人的,但根據這一原理所產生的次生的技術創新,其原理是有所變化的。舉個例子。日本松下和索尼是世界上最早推出鋰電池技術的公司,其技術處于世界領先。但對于這項技術的發明和發展,美國、英國、日本的三位科學家都作出了各自的貢獻,他們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那么,為什么日本能把這項技術成功推向市場?當時,日本索尼和松下研發生產了一些電子產品,比如微型攝像機、手機等。而這些產品使用的電池大都價格偏高、體積較大,不利推廣。后來,索尼和松下在原有鋰電池技術上進行創新,取得了關鍵技術的突破,才得以迅速占領市場。
第三,基礎研究基礎上的創新。這一模式是真正的創新,就是說,在基礎研究基礎上提出新的原理,隨后研發出相關產品投入市場。舉個例子,藍光LED的開發。20世紀80、90年代,日本科學家中村修二研發出基于三族氮材料的藍色LED,并獲得諾貝爾獎。要知道,當時開發藍色LED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此前的20年間也只有紅色和綠色LED。中村修二在研發過程中獲得氮化鎵成長的關鍵技術,這也是研發藍光LED的關鍵。這就是在基礎研究基礎上的技術創新。
目前,我國的原始創新模式基本上是第一種。也就是說,我們在基于市場、材料的改良原始創新上做得比較好,雖然這沒有真正解決原始創新問題,但確實提高了技術創新能力。以后的創新需要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工程知識以及技術經驗、工程經驗的支持,而經驗與能力關系密切,所以,我們需要能力建設和創新并重。同時還需要開放創新。以華為為例。華為之所以在創新上取得一定成績,就是因為它采取了三個關鍵措施,一是技術開放和應用研究,二是市場導向,三是系統能力。綜上所述,我國需要采取多種原始創新模式并舉的方式,多條腿走路。
(四)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們在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方面還不夠完善,管理上還存在一定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科技創新布局的前瞻性不夠。這主要體現在世界科技前沿、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前瞻性不夠。第二,科技創新的戰略力量比較分散,重復建設較多。第三,科技創新的競爭機制不夠完善,競爭不充分。
五、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人民日報》在2020年12月14日刊載了科技部部長王志剛題為《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文章。文章中,王志剛同志指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意義;第二,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發展現狀;第三,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重點舉措。
(一)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有力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保障
對于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意義,王志剛同志指出,第一,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立身之本,是在國際競爭中縱橫捭闔的制勝之道;第二,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和風險挑戰倒逼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第三,搶抓新科技革命先機迫切需要構建新的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第四,深化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是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內在要求。
其中,第四次科技革命需要重構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為什么要重構?第一,第四次科技革命帶來技術上的革新,顛覆性技術創新不斷涌現。第二,第四次科技革命引起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發生變化,科研體系向“開放科學”轉型,知識分享和跨界交流合作成為常態,所以要加快調整重構科研組織體系,建立適應新興科學和技術發展的管理架構。
(二)以增強體系能力為主線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對于我國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現狀,王志剛同志指出,我國科技創新總體上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新形勢下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既要適應這一重要階段性特征,也要滿足內外部環境變化的新要求,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進一步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量的積累、點的突破,簡單地說,之前,我們的科技創新以改良型創新為主,出現了一些先進的企業,研發出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但是整體創新能力不足,這樣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一些企業的關鍵環節容易被人卡住。所以,我們要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另外,還要注意一點就是戰略與組織的互動關系,也就是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要滿足內外部環境變化的新要求。
具體有以下幾點:
第一,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從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體系化能力、增強體制應變能力轉變。要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務,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加快補齊體系化能力短板,探索和優化決策指揮、組織管理、人才激勵、市場環境等方面體制機制創新,強化跨部門、跨學科、跨軍民、跨央地整合力量和資源,建立強有力的科技創新統籌協調機制和決策高效、響應快速的扁平化管理機制,構建能力強大、功能完備、軍民融合、資源高效配置的國家創新體系。
第二,建立“頂層目標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的國家科技組織模式。緊緊圍繞“四個面向”,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凝練科技問題,布局戰略力量,配置創新資源。以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工程建設為依托,強化項目、人才、基地、資金等創新要素的一體化配置。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基地,優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促進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打造跨學科跨領域、產學研用協同的高效科技攻關體系。
第三,強化與底線思維和領跑思維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底線思維,就是要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盡快實現關鍵領域自主可控,提升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科技支撐能力。強化領跑思維,就是要構建基礎前沿和顛覆性創新的遴選支持機制,堅持原創導向,在重要新興技術領域加大布局力度,在構建新興技術體系和技術軌道中搶抓先機,換道超車,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
(三)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重點舉措
王志剛同志指出,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機制為著力點,深化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力量統籌,更好發揮我國科技創新在齊備的學科建制、宏大的人才規模、豐富的應用場景、高效的組織領導等方面的系統化集成化優勢。
具體有以下幾點:
第一,優化調整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實施機制。
第二,健全基礎前沿研究投入支持機制。過去的技術研究或應用研究做得不好的一個原因,就是基礎研究能力薄弱。所以現在,我們要加大這方面投入,推動基礎研究、前沿研究發展,進而推進科技創新,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第三,以科研評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之前,我國科技創新評價有兩個主要指標,一是論文發表數量,二是專利發明數量。這些對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我國在很多領域的發明專利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這其中也存在“唯論文”以及評價制度僵化等問題,所以,我們要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落實代表作制度,同時還要實行與不同類型科研活動規律相適應的跟蹤和分類評價制度,優化科技獎勵項目。
第四,構建科技、產業、金融協同互促的政策體系。
第五,完善科技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機制。我們搞開放合作有兩個基本原因,一是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有效提升科技創新合作的層次和水平;二是在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學習借鑒是一個重要方法。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