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始,石門縣夾山鎮以“一戶一檔”的方式,為全鎮1.36萬戶家庭建立文明檔案,積極引導村(居)民自治,分“紅”“黃”“黑”榜記錄村(居)民的文明和不文明行為,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鄉村善治模式,引領家風村風鄉風崇德向善。
1月26日,在常德市石門縣經商的夾山鎮楊坪社區居民覃業海清早就回到社區。農歷新年將至,他要在社區干部帶領下去慰問留守老人和兒童。
“我因酒駕被吊銷駕駛證,想通過多參加公益活動爭創‘紅榜’,不給家人抹黑。”覃業海說的“紅榜”,是他家“家庭文明檔案”記錄。2019年始,夾山鎮以“一戶一檔”的方式,為全鎮1.36萬戶家庭建立文明檔案,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鄉村善治模式,引領家風村風鄉風崇德向善。家庭文明檔案分為“紅”“黃”“黑”榜。紅榜記錄家庭成員的文明行為。黃榜記錄家庭成員因故意或過失對家庭其他成員、鄉鄰等他人、集體造成負面影響,但通過努力可以改正的不文明行為。黑榜則專門記錄家庭成員的嚴重違法及犯罪行為。
“家庭文明檔案不僅為子女參軍、升學、單位錄用、公務員招錄提供佐證材料,‘紅’‘黃’‘黑’榜還成為‘夾山姻緣指數表’,家教好、家風正、紅榜多的家庭,兒女婚嫁不愁。”鐘克宏是夾山鎮綜合文化站站長,負責全鎮家庭文明檔案創建工作。他介紹,目前,全鎮家庭文明檔案記錄紅榜3880多個,黃榜530多個,黑榜9個。
夾山鎮居民的家庭文明檔案。圖片來源:常德日報
用于收集行為線索的家庭文明檔案線索記錄本。圖片來源:常德日報
家庭文明檔案,怎么建?
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村民自治是根本
夾山鎮素有“格言治家”的傳統。如何將“格言治家”落到實處,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鄉村善治,鎮黨委政府反復調研論證后,決定在全鎮創建“家庭文明檔案”。 2019年8月,《夾山鎮家庭文明檔案實施方案》出臺。
箭在弦上,鎮黨委政府卻遇上件尷尬事——鎮里的《夾山鎮家庭文明檔案實施細則(試行稿)》遭到各社區、村反對。“我們多次召開村組負責人會議、群眾代表大會征求意見,發現大家并不反對‘家庭文明檔案’,而是不贊成搞‘一刀切’,主張細則因村而異。”鎮黨委書記周鵬介紹,鎮里的思路很快進行調整,不搞全鎮“一張表”,細則“一刀切”,把檔案“記錄權”交給群眾,如何記、怎么記由群眾說了算。
如今,夾山鎮的17個社區、村紛紛成立各自的家庭文明檔案協會。各檔案協會以屋場會、村民小組會、上門走訪等形式,依據村規民約,結合當地的村情民情制定細則,再由全體村民投票決定。很快,各社區、村細則陸續出臺,工作步驟由最初的九步簡化成“報、記、評、督、用”五步。
楊坪社區是最先啟動的社區,當年9月就完成細則起草。“共61條,由村民逐條表決產生。”社區宣傳專干覃仕兵攤開該社區的實施細則逐一講解。
記者注意到,這份細則的“紅榜”分鄉風文明、產業發展、環境美化、安全穩定、政務便民、民生改善六部分。有的條款細得很有趣:村民養殖雞鴨100羽、肉豬5頭記“紅榜”一次;子女考上一中,高中考上一本記“紅榜”一次;研究生博士生家庭記“紅榜”兩次;培養出教授以上職稱的家庭記“紅榜”兩次。
在漢豐村,這里的細則又不同:鄉鄰家庭矛盾,自行和解或由小組負責人、黨員調解達成和解的,不記“黃榜”。如果由村干部調解或未達成和解的,記“黃榜”一次。“村里‘不安靜’,每年調處矛盾110余起,群眾對構建和睦鄰里關系的呼聲很高,明確要求將鄉鄰關系寫進細則。”漢豐村黨總支書記邱文才解釋。
夾山鎮楊坪社區陶家崗屋場的家庭文明檔案紅榜公示欄。圖片來源:常德日報
夾山鎮楊坪社區紅榜記錄通知單。據介紹,紅榜記錄通知單分上下聯,上聯存入檔案,下聯送至家庭。
家庭文明檔案,如何記?
爭“紅”消“黃”不沾“黑”,容錯改錯有機制
1月26日下午,記者來到漢豐村胡奎香的家。
65歲的胡奎香,丈夫剛去世。以前,她家養的上百只雞鴨就散養在屋外,家里屋外沒法落腳、臭氣熏天。大家多次勸她清理,并建議將雞鴨圈起來,她總是推三阻四,久而久之成了“衛生困難戶”。
2020年第一季度,她因衛生連續3個月被評為“差”,檔案被記“黃榜”一次。她得知這個消息,羞愧得一夜沒睡,起床就大掃除,買來絲網將雞鴨圈起,并主動參與村里人居環境整治,義務清掃一段500米的組級道路。2020年7月,漢豐村村民代表大會全票通過,撤銷了她家檔案里的“黃榜”,并記一次“紅榜”。
家庭文明檔案的行為線索由村民選舉的檔案協會主要成員、村民小組長或屋場長負責收集,村民可以自行申報。“昨天就有在外打工的村民特意打電話咨詢:孩子考試拿了兩個滿分,可否作為‘紅榜’線索?我告訴他上釘釘平臺。”鐘克宏說,為方便村民交流,夾山鎮把釘釘平臺用于基層管理,村民可在平臺上自行申報線索。
線索收集后,各村(社區)協會在每月上旬召開匯總會,將線索匯總。每季度末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投票決定“誰家的哪個行為存入他家的哪類檔案”。然后,將結果存入檔案的同時,通知當事人。
“‘黃榜’記錄,可在存入后的六個月內,依據各村(社區)細則予以撤銷,村民代表大會有最終決定權。”鐘克宏介紹,記錄不是目的,促進鄉村文明建設才是根本。家庭文明檔案從一開始就設有容錯機制,鼓勵爭創“紅榜”、督促整改“黃榜”、爭取杜絕“黑榜”。
在楊坪社區,“黃榜”細則就與居民公約有機融合,建立容錯機制。如公約“全域覆蓋,保護環境家園美”的規定,就對應六項“黃榜”細則,其中“戶外焚燒秸稈雜物,不積極接受處罰的,記‘黃榜’一次”的容錯機制是“及時接受處罰并在廣播會上做公開檢查,用一個‘紅榜’消除”。該社區下官片一陳姓居民在戶外焚燒渣草,與村干部發生爭執,被記一次“黃榜”。他主動接受處罰,幾天后還在廣播會上公開檢查。“他說不想給子孫留壞記錄,知錯能改就是好事。”社區黨總支書記夏衛民說,設立容錯機制就是讓群眾有改正錯誤的機會,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楊坪社區居民公約。圖片來源:常德日報
家庭文明檔案,有何用?
引領家風村風鄉風,崇德向善見成效
“我今年103歲,能吃能動。”漢豐村百歲老人卓仁貴笑著告訴記者,她最喜歡喝核桃花生奶,但女兒只準她每天喝一瓶,說是怕喝多了不好。
邱文才說,老人家沒成過家,女兒是養女。但,女兒女婿特孝順,從不說重話,兩個孫子回到家,也是圍著奶奶轉,一家人上慈下孝,其樂融融。夫妻倆對村里老人也很好,包粽子打粑粑都會給孤寡老人送。當地人對這家人無人不豎起大拇指。“老人的長壽秘訣就是后人孝順。他們家檔案,多次被記‘紅榜’。”
漢豐村有位叫覃道金的村民,脾氣剛,經常與親兄弟、鄰居鬧矛盾,村干部上門做工作無濟于事,檔案被記了“黃榜”。覃道金主動約來兄弟姊妹,請回被他“趕走”的治保主任開家庭會議,表示要改掉壞脾氣,請大家監督。矛盾因此一筆勾銷,兄弟們和好如初。他家院子擋住鄰居家的路,他主動讓出一角修路,方便大家通行。
邱文才說,卓仁貴和覃道金家的榜上故事,村里人人皆知。如今村里矛盾少了,吵架的幾乎沒有了,以前最忙的治保主任快“失業”了。
記者走訪時,每個村都能聽到感人的“紅榜”故事——
楊坪社區自從有了家庭文明檔案,村道很多都被當地村民免費“承包”。有的老人,特意讓晚輩買來割草機,清理村道邊的雜草。“每年,社區因此省下的衛生費就有一兩萬元。”
在三板橋社區,2020年初發現過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大家主動將自家菜園的青菜、備的年貨送到居委會,讓社區干部送到被居家觀察的密切接觸者家中。一位叫杜月的22歲大學生,主動要求做志愿者。
西周村有座年久失修的村橋,一位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偷偷跑回家,免費重建了這座橋……
“通過家庭文明檔案,村民形成要給后人留‘紅榜’,不讓檔案有污點的共識,自覺改正不良行為,村風民風越來越好,這才是留給子孫后代的財富。”73歲的楊群康,曾獲評全國文明家庭。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夾山成為全國文明之鄉,戶戶都是文明家庭。(常德日報記者 任民政 葛輝文 譚明 通訊員 孫開國)
文明網評
新時代鄉村文明建設的鮮活樣本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表明要深刻認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堅持抓住價值引領的根本,突出為民利民惠民的導向,充分發揮改進創新的強大動力,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新期待,形成農村發展進步的新風尚。
石門縣夾山鎮為全鎮1.36萬戶居民建立家庭文明檔案,引領家風村風民風,崇德向善成效顯著。體現高低優劣的細則全是村民自己商定,檔案如何記都由群眾說了算。一場新實踐,使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組織動員模式變成了自下而上的聯動模式,搞活了管理工作一盤棋。
一套規則能深得民心,源于利益相關者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不過,百姓不比理論家,沒法從概念定義和抽象原則出發,演繹推導出宏大而又漂亮的規則體系。他們對規則的理解來自自身基本的道德感,靈感源于生活經驗中的常識和傳承已久的習俗。所幸夾山鎮黨政一班人沒有低看群眾自帶的“常識”和“習俗”,不僅沒有視作推新的羈絆,反而借力打力贏得了工作的抓手。他們大膽對行政模式和行政文本實行了變革,順著民意直達民心,探索出了一份基層善治的精彩樣本。
這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實踐樣本,讓每個人都能在機會均等、不受人為操控的程序設計中一起見證眾所周知的結果。這些帶著滿滿誠意的結果,展現出每個家庭的全貌,在熟人社群中,既極大強化了參與者的獲得感和榮譽感,也系統性糾正了常有的偏見和先入為主的評判,同時還制造出了壓力,鞭策尚有不足的居民借助“彌補”的程序改寫身處的榜位,提升自我價值的認同感。以此激勵所有參與者都能動力滿滿。
可以想象的是,長期在這種“游戲”規則里生活的群體,隨機抽取其中一組,都能代表總體水平,都能體現出共同持有的正義感和判斷力。人類的群居經驗早已證明,群體信奉的普遍正義始終是預期對方行為和約束自身行為的默認準則,而這種默認準則不僅標志著規則內化于心的理想境界,更是構建社會關系安全網的基本盤。畢竟共同信念會帶來相應“社會現實”的建構。
細加思索,夾山鎮將規則直接掛接到群眾已經習得的一般道德感上,以建立家庭文明檔案的方式,有效放大了居民在親緣等特定關系中恪守的倫理準則,巧妙地將私德上升成了公德,引發1.36萬戶居民的道德感齊齊刷新,由此催生出了一個了不起的道德共同體。?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共同體的有機延展,運行的不僅僅是一套管理系統,更重要的是還會增值出一套教育系統。因為人們在新的評價體系中會有新的故事,有名有姓的新故事幾經傳頌,幾經時間的打磨,自然而然會進階成新的經典。而打造經典,以及圍繞經典積極開展教育,正是持久實現善治最能打動人心的寶貴題材之一。毋庸置疑,一個能夠產生現代經典的地方,一定是未來人眼中一方頗具文化底蘊的福地。
實踐證明,規則的約束力取決于它被執行的可能性。夾山鎮1.36萬份“家庭文明檔案”的最大貢獻就在于它對遵循規范本身賦予了價值。居民在堪比誓言的規范中,不僅看到了自主塑造自我的提升通道,而且切身體會到執行規范才是謀求理想生態位的最佳手段。
夾山鎮的文明實踐,很好地激發出了群眾的日常理性,實測有效,功夫到家,意義非比尋常。(常德日報記者 羅琳)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