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溫度的故事及其背后
——《江山如此多嬌》片尾創作札記隨感
《江山如此多嬌》劇照。圖為濮泉生(圖中)、沙鷗(左一)幫喜妹(右一)拍攝視頻。 通訊員 攝
毛震
常常被許多有溫度的故事打動
2020年,脫貧攻堅以決戰決勝之勢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進行,湖南衛視節目制作中心王雯團隊,接到了為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拍攝片尾“創作札記”的任務。
一開始我們思考了多種表現形式,最終還是決定把兩分半鐘的篇幅留給奮斗在基層一線的人們,將鏡頭對準鄉村這個重要的敘事場景,去記錄一個個現實生活中的“濮泉生”“沙鷗”“喜妹”“麻迷糊”,講述脫貧攻堅戰中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真實動人的故事。
從初夏到深秋,我們攝制組的足跡踏遍三湘四水,穿梭在崇山峻嶺,行走在田野鄉間,常常被許多有溫度的故事打動。
那些令人感動的扶貧干部們
最令人感動的莫過于“76個紅手印挽留的扶貧隊長”,他是石門縣金河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張忠富。
金河村位于湘鄂交界的武陵山脈深處,全村377戶分散居住在平均海拔1200米的五座大山上,祖祖輩輩都夢想走出大山。為了修路,村民覃事法將自己的養老錢和殘疾兒子的低保金總共6萬多元都捐了出來。張忠富到任后徒步上山20多趟,召開戶主會30多場,帶領群眾以“有一塊錢修一寸路”的“愚公移山”精神,用鋼釬鐵錘在懸崖絕壁上鑿開了一條長達19公里的“天路”。
我們從長沙驅車近8個小時到金河村村部,當時“天路”正在硬化,只能坐“麻木車”去大山深處的覃事法家。“麻木車”實際上是一種三輪摩托車,我們十幾個人擠在3臺“麻木車”上,冒著隨時可能沖下懸崖的危險,早上出發中午到達覃事法家,返回村部時夜幕已經降臨了。
金河村里有座“螞蟥山”,是訪貧問苦的必經之地,每走一趟身上都會爬滿三十幾條旱螞蟥。這樣艱苦的環境,扶貧隊長張忠富披星戴月堅持了4年多,無論走訪途中遭遇車禍當場休克,還是在鎮衛生院通宵打吊針,他都沒有主動休息過。2018年,石門縣順利摘掉貧困帽后,鄉親們以為張隊長要離開金河村了,聯名給石門縣委寫了一封挽留信??粗?6名鄉親按下了自己鮮紅的手印,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留下。
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靠的是貧困地區干部群眾激發內力齊心干。“文化扶貧九子鞭領頭人”、張家界永定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新壽有獨特辦法,他在沅古坪鎮當黨委書記的時候,組織帶領村民學習土家族的民俗文化九子鞭和張家界高花燈,將土家族特有的年豬文化節辦得遠近聞名。當地幾乎沒有人打麻將,鎮上的文化廣場每天晚上都熱鬧非凡,三歲的小孩都會打九子鞭。雖然李新壽已調離沅古坪一年多了,但李新壽一出現在沅古坪街上,就有年輕人沖過來熱情擁抱他。當地老百姓說起他來仍津津樂道,夸他改變了當地的精神風貌。
他們將青春書寫在大地上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在慈利縣溪口鎮里仁村,每到暑假,村部就會響起《少年中國說》的朗朗讀書聲。保險職業學院駐村幫扶第一書記賀文青辦了一個留守兒童培訓班,每年都組織“三下鄉”活動,讓大學生到村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給留守兒童上課。賀文青說他原本以為是來扶貧支教的,沒想到做了第一書記,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適應了這一角色轉換。賀文青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看到村里的小孩就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走訪時他都會跟孩子們講自己的故事,鼓勵他們發奮學習,走出大山。每次“三下鄉”活動結束,孩子們都舍不得大學生哥哥姐姐離開。賀文青正著手將“三下鄉”活動打造成里仁村留守兒童的長期學習教育平臺。
在拍攝過程中,一群年輕人的故事觸動了我們。在永順,湘投集團4名80后研究生劉斌、曾鵬、陳鵬、張興全組成的“扶貧天團”,讓芙蓉鎮科皮村變成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村民自發創作山歌,歌唱扶貧工作隊的事跡。在會同,15歲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的粟子林,19歲大學畢業后,受到曾為扶貧第一書記的父親影響,毅然返鄉回到家鄉林城鎮扶貧。在婁底,圣彼得堡大學俄語專業的海歸女碩士肖源,回到老家蛇形山鎮姚橋村開墾荒山,進行產業扶貧,她想和父親在故鄉的綠水青山間實現一個創業夢。
用現場感、真實感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面對這些有溫度和人和事,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聲畫語言將他們傳遞給觀眾,使更多的人產生共情。我們團隊在紀錄片和真人秀創作上積累了許多經驗。堅持人民立場,從被拍攝對象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提煉出要表現的主題故事,采用觀察型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適當加入一些真人秀元素,全片沒有解說詞,記錄過程中不對被拍攝對象的行動進行強干預,讓它自然發生,注重捕捉鮮活的場面和動人的細節,在現場感、真實感上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消除貧困是一個國際性的大主題,我們國家走在攻克世界性難題的前列。用影像記錄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傳播這些經驗,展現鄉村的新現象新風尚新希望,講好脫貧攻堅中的鄉村故事,闡釋新時代的精神氣質,是傳媒工作者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作者為湖南衛視節目制作中心王雯團隊導演)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