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君
在精準扶貧決戰收官的最后時刻,湖南省委宣傳部重磅推出《從十八洞出發》電視專題片,獲得了廣大觀眾的好評如潮,有力推動了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偟膩砜?,這部片子把理論供給與理論需求相結合,把故事講述與理論闡釋相結合,把詩歌的形象表達和理論的理性表達相結合,把電視藝術與理論宣講相結合,做到了平視講述、故事走心、代入自然、樣態創新,開創了理論專題片的新模式,堪稱故事里的理論傳播創新,是理論傳播創新的新典范。
讓老百姓自己當主角,潤物無聲,水到渠成
在傳播思維上,《從十八洞出發》打破了以往理論宣傳“從大往小講,從上往下講”的俯視視角的傳統窠臼,從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小切口進入,用老百姓的平視視角講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廣大黨員干部精準扶貧的生動故事,潤物無聲、水到渠成。
以往,有的理論宣傳片采取的都是從大往小講、從上往下講的俯視思維,高高在上,講大口號、大理論,觀眾既不想看、不想聽,也看不下去、聽不進去?!稄氖硕闯霭l》這部專題片,一改以往傳統的傳播思維,主動適應新媒體發展形勢,積極滿足新時代群眾理論需求,選擇從精準扶貧思想的首倡之地——十八洞村出發,以此作為切入點和起點,一路串聯起福建、云南、貴州、浙江、四川以及老撾的小鄉村,讓老百姓自己當主角,以老百姓第一人稱的平視視角,深情講述當地扶貧前后的所見所聞所感,深情講述當地脫貧致富、脫胎換骨的偉大歷程。專題片通過解剖麻雀、以小見大,以老百姓之口和小鄉村之變,完整展現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形成的內在邏輯,充分展現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具有的真理偉力,避免落入講述宏大敘事廣而淺、闡釋思想理論空而泛的傳統窠臼,讓理論宣傳更加符合新媒體時代下老百姓的理論需求和接受方式,更加富有真實感、親切感和代入感,也更加具有說服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達到潤物無聲、水到渠成的效果。
真實的人物,感人的情節,動人的細節,走心的溫度,引人入勝,發人深思
在講述方式上,《從十八洞出發》這部專題片也打破了以往理論宣傳用文件語言進行灌輸的生硬方式,從一連串生動真實的故事切入,用真實的人物、感人的情節、動人的細節、走心的溫度引人入勝,發人深思,因此片子最突出的特點也是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善于從一個個生動真實的小故事切入,每集的開篇都以一個扶貧人物帶出故事、切入主題,以講故事的形式緩緩展開。
比如,在講到王新法和方璇的犧牲時,片子一改以往平敘式、號召式的人物講述方式,注重一點一滴地深挖人物的情節和細節,把王新法“每天固定5點47分起床”、方璇“犧牲前掛念公文袋是否還在”等許多的動人細節展示給觀眾,為觀眾勾畫出十分清晰的扶貧干部形象,進而反映出我們黨堅決兌現“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的真摯為民情懷;比如,在王紹據老人親述赤溪村蛻變時,講到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引發了一段跨越36年的扶貧情。這些細節讓我十分感動,相信許多觀眾也被這些細節深深打動。這就是細節的溫度,也是故事的力量,能夠讓觀眾從這些感人的“小故事”中感悟精準扶貧的“大道理”,能夠讓觀眾在移步換景、身臨其境中深刻感受到這場精準扶貧攻堅戰何其不易而又何其偉大。
讓老百姓走上舞臺,讓嘉賓走出演播室,讓記者走向田間地頭,共同講述偉大創舉
在話語表達上,這部專題片打破了以往理論語言的枯燥與艱深,獨具匠心地邀請詩人和專家作為嘉賓,用生動的文學語言吸引觀眾,用深刻的思辨語言打動觀眾,把詩歌的形象吸附作用與理論的理性分析作用相結合,精準扶貧思想的高瞻遠矚、精準扶貧政策的系統全面和精準扶貧偉業的豐功偉績躍然紙上。
以往,有的理論宣傳片邀請的都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學者,用專業的語境和許多的術語,對某一思想理論進行全景式、系統化的講解,讓觀眾覺得枯燥無味、晦澀艱深,存在“與老百姓說不下去、說不進去”等問題。《從十八洞出發》這部專題片,與以往大多數的理論宣傳片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那就是在嘉賓選擇上力求分眾化、在話語表達上力求通俗化。無論是在主持人、嘉賓邀請上,還是在腳本寫作上,劇組都下了功夫、花了心思。每一集邀請的嘉賓中,不但有扶貧領域的專家,還獨具匠心地把青年詩人“請進來”,采取“百姓述說+嘉賓訪談+記者走讀”等多種表達形式,讓老百姓走上舞臺,讓嘉賓走出演播室,讓記者走向田間地頭,共同向世界講述中國共產黨扶貧之路的偉大創舉。這其中,既有“專家術語”又有“土味情話”,既有理性的思辨語言又有生動的文學語言,很好地把“普通話”與“地方話”結合起來,把文學語言的吸附作用與理性語言的洞察能力結合起來,讓觀眾感到既親切又透徹,既想聽又聽得懂,形象生動地把精準扶貧思想的高瞻遠矚、精準扶貧政策的系統理論和精準扶貧事業的豐功偉績自然而然地講給大家聽、展示給大家看。
“動畫+微紀錄片+微訪談+微電影+微音樂”跨界融合,開創全新電視節目樣態
在呈現形式上,這部片子打破了以往理論宣傳片以旁白為主的單調形式,用“動畫+微紀錄片+微訪談+微電影+微音樂”的跨界融合形式,開創了全新的電視節目樣態,用返璞歸真的電視語言和令人信服的方式,講出了精準扶貧工作的豐富多彩與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鹽分的內容沒有發生改變,但溶解到事物里,卻可以大大改變人們對鹽分的接受程度。過去幾年,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比如《馬克思靠譜》《馬克思是個九零后》《領風者》等系列理論宣傳產品,也是把馬克思主義的“鹽分”溶解到通俗讀物、流行歌曲、動漫作品等各種“食物”中,讓大家尤其是青年群體“食之而不覺”?!稄氖硕闯霭l》這部專題片,同樣在呈現形式上進行了多樣化嘗試,把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的“鹽分”溶解到各個媒介形式中,采用微紀錄片、微電影、微訪談等多媒介形式,同時把《大地頌歌》舞臺劇、抖音神曲、動畫以及類似《舌尖上的中國》等其他優秀文藝節目的精華要素提取出來、融入其中,巧妙地將理論、電影、新聞、綜藝等諸多手法融合運用,做到博采眾長、獨樹一幟,打造了一種集成式的全新電視節目樣態。既規避了傳統圖文形式表達宏大主題具有的僵硬、片面等問題,又以返璞歸真的電視語言和令人信服的表達形式,多媒介、立體化地將七年多來發生在十八洞村、發生在全國多個貧困村的扶貧歷程、扶貧故事和扶貧偉績“和盤托出”地展現出來,讓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發生在祖國大地上扶貧工作的豐富多彩及其具有的重大意義,讓觀眾對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這一“鹽分”食之而不覺。
新媒體時代下,推出一部好的理論傳播作品不容易。有了好的作品,還應該要有好的宣傳。希望《從十八洞出發》在傳播渠道上也能有創新之舉,積極適應融媒體時代發展需要,以“用戶”為中心,讓這部“創新之作”傳播得更廣、更深入、更有影響力。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