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純東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原黨委書記、院長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規劃《建議》描繪了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
規劃《建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六項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我認為,以上幾項原則中最重要的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的重大命題,是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的重要原則。
一、以人民為中心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我們黨做任何工作,都必須明確指導思想、指導原則。怎么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任務?就是要明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我認為,從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黨員干部履行職責的角度來看,要實現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明確各項工作內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每年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就是要明確這一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那么確定任務的根據是什么?就是要以人民群眾當前最急迫的利益需要和長遠根本利益的需要為根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人民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明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衡量黨的工作成效的最終標準。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黨員干部的工作成效有很多評判、衡量的標準。但是最終的價值判斷準則,就是是否符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的工作要從本質上、根本上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第三,黨員干部行使權力、履行職責的價值準則是人民至上。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因此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主體的正確與否,不能簡單地以一些西方國家的價值判斷作為標準。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判斷的標準應該看是否符合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是否真正體現和做到了執政為民、執法為民,執政的結果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實現、有利于人民獲得幸福生活。
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我們應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是哪些、該如何推動等問題有正確的認識。任何國家搞經濟發展都會有不同的經濟政策,都需要明確自己在現階段搞經濟發展的思路、任務。不同的經濟發展政策、任務、內容也會千差萬別。現在我們要落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究竟應該做哪些事情?我認為,首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將其作為指導,明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經濟發展的方針、必須解決的任務。
我們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踐中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把高度重視質量問題作為經濟建設應該堅持的重要指導方針,包括進行經濟建設、產品供給、商品生產等方面。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時,很多物質產品,包括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都嚴重短缺,所以在那時候,各類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等,只要生產出來就有市場。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在工業產品、農業產品供應方面,基本需求已經解決。那么現在就要高度重視產品的質量問題,要提升產品的質量檔次,不能粗制濫造。要長期深入開展質量提升活動,確保各種產品的質量不斷提高,要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心、用得放心。
第二,要適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和國內消費升級的需要,努力推動我國各方面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體經濟是什么?就是我們整體經濟實力要立足于產業鏈、供應鏈的完善。規劃《建議》中特別強調了產業鏈提升要“三化”,既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我們要通過“三化”,不斷提高產業鏈水平。并通過產業鏈水平的提高,使產品的檔次、產品的附加值不斷提高。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不斷取得好成績,在人民基本生活用品滿足的情況下,向高檔化轉型是人民對于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新需求的內容。那么能夠提供給人民更高生活水平需要的高檔化產品,也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在經濟建設上必須高度重視的任務。
第三,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過去三四十年,我國城鎮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世紀80年代時,我國城鎮化水平只有20%左右,2019年已經達到了59.6%。
由此可見,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得很快,有很多經驗可以總結,當然也很多教訓需要吸取。近幾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城鎮化建設的要求時多次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就明確了推進城鎮化是為了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城市建設中,在不斷擴大城市面積的同時,也要擴大城市綠地。城市的相應部位一定要有必要的森林帶、必要的水系。城市和城市之間通過森林和水利隔離開來,這樣的生態化和城市化相輔相成,才是現在新型城鎮化應該走的正確道路。
第四,關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規劃《建議》中提出了很多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任務,這些任務都直接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問題。
其中,首先強調的是農業產業化要確保糧食安全。可以說,這些基本供應安全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二是強調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這一點實際上就是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質量需求。
三是強調要開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規劃《建議》提出,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什么現在很多人愿意到城市生活,而不愿意去農村?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農村基礎設施跟不上。所以規劃《建議》中提出的這些任務,對于廣大農民來講,就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基礎保障,是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導下提出的任務。
三、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推動社會事業健康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認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僅僅表現在經濟領域,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事業上、公共服務上,我們要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鄧小平同志曾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一手要抓好物質生產、經濟建設,一手要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時至今日,有的地方、有的單位、有的干部仍然認為精神文明相對于經濟建設、物質文明來講,是“虛”的。所以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沒有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也沒有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與踐行。
第二,要高度重視、大力加強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建設。公共服務的內容有哪些?包括社會主義的文化事業、教育事業、公共衛生事業、醫療衛生事業、體育事業等等。公共事業具有公益性的特點,其主體不是市場經濟。那么就絕不能把公共事業的發展當作市場經濟本身的發展,不能用市場規律左右。而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這些公益事業、公共服務的內容。
第三,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要由政府規劃,以政府投入為主。比如文化事業、文博事業、展覽館、博物館、革命文物保護等等。
第四,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可以引進社會資金,也可以一定程度地運用市場規律解決投入不足的問題,但必須明確是在基本公共服務性質的前提下才可以引進。
我認為,其中有兩條重要原則。其一,一些項目可以由私人投資、外資投資,但是必須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不能以利益最大化作為工作規律。其二,如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生了矛盾,要毫不猶豫地以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
四、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
我們不能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僅理解為在經濟建設上,它還包括人民的政治權利、政治地位等方面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
規劃《建議》中第48條指出,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
此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我認為,以上這些任務,實際上就是根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要求提出的。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現在已經比較完善。因此,在這個制度體系齊全、完善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落實。
同時,我們必須落實現行制度規定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管理權、監督權。農村方面,許多現有制度規定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比如承包利潤的分配、宅基地的申請、一些扶貧款的發放等重要的管理權力。我們通常是按照村民自治制度,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由村民平等投票決定的,但有的地方還沒有落實好。
城市方面,我們現在也是通常通過社區居民自治制度,按照基層民主管理的制度,由社區居民集體決策,處理社區居民共同利益問題。比如,怎樣公正合理地分配小區停車位等問題。
還有就是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落實廣大人民群眾對于國家各方面工作的監督權等等。
五、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建設生態文明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它不僅體現在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好,也要在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等方面得到滿足,更要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享受到新鮮的空氣。
如何落實這項任務?規劃《建議》提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所以我們一定要長期堅持、不懈努力做好環境治理。
同時,規劃《建議》還提出,要建立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治理城鄉生活環境,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完成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重視新污染物治理。
在重視新污染物治理方面,比如,土壤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板結、農藥殘留;治理水污染方面,黑臭水體、地下水等,要作為長期治污的任務予以解決。
“十四五”期間,我們要不斷減少有害氣體、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不是隨著經濟總量的增加排放量也不斷增多。要真正走綠色發展的路子。
規劃《建議》中提出,要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目前我國產值所消耗的能源、資源量過大,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我們要走節約資源的道路,通過盡量少的能源、資源的消耗,產出盡可能多的產值。
循環利用方面,要使生活垃圾、工業垃圾變廢為寶、再生利用。一些發達國家現在可以利用生活垃圾發電等等,我國現在也在做這些事情,并且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十四五”期間,我們要大力增加這方面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政策層面要鼓勵、支持投資者去投資這樣的循環經濟。所以,規劃《建議》中也相應提出要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我認為,真正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加大這方面的發展,推進建設生態文明。
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推動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共享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絕不是由少數人或一部分人享有的發展成果。所以在這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共享發展的理念,實際上就是要在今后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通過經濟政策的調整促進共同富裕。
關于促進共同富裕,我認為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要明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本質要求就是共同富裕。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通過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我們一定要明確,完成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時,有一個硬指標,就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另一個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不是家庭收入、個人收入數額完全相等,不是每個家庭擁有的財富、收入總量完全相等。
第二,在不斷推進共同富裕的同時,要承認收入的差距,不能搞平均主義。我們要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差距的存在、富裕程度的大小等,都是客觀事實,但不能搞成嚴重的兩極分化。不能像資本主義制度那樣,1%至5%的人掌握著超過95%以上的社會財富。
我認為,通過解決以上問題,使共享發展理念得到落實。只有遵照規律、科學地推進共同富裕,才能使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的思想得到更好的貫徹落實。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