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勇
2020年11月12日,我有幸與黃詩燕同志生前的親友和同事一道,赴北京到中央電視臺參加《時代楷模發(fā)布廳》節(jié)目,現(xiàn)場見證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其“時代楷模”稱號的發(fā)布儀式。轉眼間,詩燕書記離開我們已整整一年,回首往事,他音容宛在、笑貌依然,令人感慨萬千。
他特別喜歡《資治通鑒》
記得他曾在一次閑聊時說起,自己出生時已有三個哥哥,父母很想有個女兒,遂為他取名“詩艷”。家里日子過得很苦,哥哥們勒緊腰帶幫著父母供他讀書。在學校,他清晨起、深夜睡,進書館、攻專業(yè),拜老師、訪學友,度過了艱難的求學生涯。他未滿16歲就完成了高中學習,未滿19歲就以優(yōu)異成績從湘潭農(nóng)校畢業(yè)。高三時,他引用唐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為自己改名“詩燕”。一字之差,既清新脫俗,又借詩言志,很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他參加工作第一站是攸縣蓮塘鄉(xiāng)政府。在這里,他如饑似渴地向書本學、向領導學、向同事學、向群眾學,迅速完成了從學生到干部的轉變。不久即因為業(yè)務拔尖,選調到縣委辦工作達10年之久,一直沒有離開辦公室最為辛苦也最鍛煉人的文字綜合工作崗位。期間,他撰寫的文章曾先后獲中央政研室、新華社《內參選編》刊登。
詩燕書記非常愛學習,業(yè)余時間除了讀書和散步,幾乎沒有別的愛好,每天堅持讀書兩小時的習慣一直伴隨終身。在我印象中,他特別喜歡《資治通鑒》,經(jīng)常在散步時給我們講其中的一些經(jīng)典,為我們闡釋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有一次講干部工作時,他大段背誦《資治通鑒》,“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除背誦一字不差外,還逐字逐句講解,博聞強記令人嘆為觀止。
他常說,當干部就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既要精心鉆研業(yè)務,當好各個階段所處崗位的“專才”;又要廣泛涉獵,成為善于處理各類復雜問題的“通才”。他曾向我們回憶當年從攸縣城關鎮(zhèn)黨委書記崗位上,被提拔擔任茶陵縣法院院長的往事。當時,他既不是法律專業(yè)“科班”出身,也沒有從事過相關工作,適應崗位成為最大挑戰(zhàn)。為履行好“判是非、斷生死”的法院院長職責,他犧牲了幾乎所有能夠支配的休息時間,就連散步時都在鉆業(yè)務、想問題,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啃”完了當時能找到的法律典籍、法律文書,迅速實現(xiàn)從“外行”向“內行”的轉變。
長年累月的勤學苦練,詩燕書記既具備了登高望遠的“大氣魄”,又練就了攻堅克難的“大手筆”。因工作關系,我經(jīng)常與他曾任社長、總編的《株洲日報》記者打交道。說起當年的黃總,報社記者無一不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他們回憶,黃總任職期間,一直堅持重要社論親自執(zhí)筆、重要稿件親自審定、重要活動親自參與。面對報社同事,他謙虛地自稱“宣傳戰(zhàn)線的學生”,卻讓大家感受到真正“行家里手”的專業(yè)素養(yǎng)。黎世偉老師回憶,黃總審稿很認真、很細致,常常一字一句的更易,即有化腐朽為神奇之效。讓他印象最深的是,《株洲日報》創(chuàng)辦50周年大會上,他脫稿演講20多分鐘,熱情洋溢,妙語連珠,全國各地報社同行無不深深感受到他的強大“磁場”。
我們私底下尊稱他為“黃老師”
到炎陵任職后,詩燕書記更是以“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精神,積極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變化,積極探索新思路、新舉措、新方法。在我們看來,詩燕書記抓工作最大的特點就是舉重若輕與舉輕若重相結合,看得準、講得準、抓得準,特別善于以廣大干部群眾喜聞樂見、易懂易記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宣講政綱、闡述理念、推動工作。聽他講話,每次都有新收獲、新感悟,簡直就是一種享受。那些精妙、精準的論述,已經(jīng)成為他留給這片“紅土地”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
我至今清楚地記得,他在就任炎陵縣委書記時的干部見面會上說,從炎帝廣場到炎帝大廟,成為炎帝“守陵人”,深為榮耀、深表感激、深感惶恐、深知責任。自己將恪盡職守,做忠誠正派的人,做扎實干事的人,做為民造福的人,做團結共事的人,做勤政廉潔的人。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九年如一日,從不敢有絲毫懈怠。
繁忙的工作之余,詩燕書記經(jīng)常找干部談心,既談做事的方法,也談做人的感悟,我們都喜歡私底下尊稱他為“黃老師”。2017年3月我調任縣委辦常務副主任,由于擔心自己年齡偏大、能力不足,向書記說出了心中疑慮。他當即從親身經(jīng)歷講起,提出辦公室干部要做到“四個來”:“黃河之水天上來”,要接好“天線”,把握大局大勢,參到點子上,謀到關鍵處;“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接通“地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一線的生動實踐中汲取智慧;“梅花香自苦寒來”,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把崗位當事業(yè),把職責當使命,吃苦耐勞,砥礪奮進;“不盡長江滾滾來”,要聚焦重點、熱點難點,多出好思路、多想好點子、多寫好文章,最終通過“有為”實現(xiàn)“有位”。一席話,幫助我樹立了信心、燃起了激情、指明了方向。
我還記得,縣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召開前夜,詩燕書記逐字逐句審定大會報告。通讀一遍后,他提筆在總結部分改了幾個字,7個小標題都扣住“進”字作為關鍵詞。這么一改,既精準,又易記,立馬就形成了一條貫穿全文的主線。改完后,我們從辦公室出來到縣委大院散了幾圈步,他興致很高,以一個“老辦公室”的身份分享了他對文稿寫作的感悟。他說,好材料是“想”出來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都至關重要,沒有好的構思作為前提和基礎,后面的工作都是空中樓閣;好材料是“議”出來,要發(fā)揮團隊力量,“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通過思維碰撞產(chǎn)生智慧火花;好材料是“改”出來,初稿形成后要發(fā)揚“工匠”精神,下足“繡花”功夫,反復琢磨、反復推敲;好材料是“抄”出來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借鑒,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
炎陵脫貧摘帽總結大會上,他向所有與會人員深深鞠了一躬
詩燕書記深深地愛著炎陵這片神奇的土地,就連微信昵稱都叫“黃炎”。按他的解釋,這是一語雙關,一指“守陵的炎黃子孫”,二指“姓黃的炎陵人”。他為炎陵脫貧而來、因炎陵脫貧而去,眼里看得最重的、心里想得最多的、手上抓得最緊的,都是脫貧攻堅。
他從說文解字的角度,提出炎陵脫貧必須做好“四字文章”:脫“貧”。“貧”,就是收入不夠、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脫貧就要以文化旅游、生態(tài)工業(yè)、綠色農(nóng)業(yè)為主導,讓群眾持續(xù)增收。治“窮”。“窮”,就是勞“力”趴在洞“穴”下,直不起腰,抬不起頭,治窮就要扶志、扶智、扶技,讓群眾的心熱起來、腰直起來、手動起來。解“困”。“困”,就是苗木四面被束縛,始終無法長大成林,解困就要精準施策,定向發(fā)力,扎實推進“七個一批”“六大工程”。擔“責”。“責”,就是“用荊條抽打,逼迫歸還錢貝”,脫貧的責任就是抽打我們的“荊條”,必須以重獎重罰鐵腕抓脫貧、促攻堅。這些經(jīng)典論述,成為之后幾年全縣脫貧攻堅的“指南針”。
詩燕書記是一個穩(wěn)重、內斂的人,作為曾經(jīng)的“媒體人”,除了必要的工作報道,他從不喜歡在媒體上拋頭露面。但只要是涉及發(fā)展大計的媒體活動,他就特別重視。2017年炎陵黃桃開園,他親自審核修改宣傳稿,總結炎陵黃桃有品質、環(huán)境、技術、市場“四個好”,向全國電視觀眾為果農(nóng)“站臺”代言。就連 “炎陵黃桃、桃醉天下”的央視廣告詞,也是出自他的手筆。
最令炎陵數(shù)千“扶友”感動的是,炎陵脫貧摘帽總結大會上,他向所有與會人員深深鞠了一躬,動情地說,這一年,極不容易,可圈可點。最大的成就,是脫貧攻堅摘下了“窮帽”;最大的亮點,是產(chǎn)業(yè)項目打響了“品牌”;最大的突破,是改革開放敞開了“山門”;最大的欣慰,是生態(tài)建設美麗了“容顏”;最大的滿意,是改善民生贏得了“笑臉”;最大的保障,是加強黨建增強了“底氣”。他說,炎陵是“湖南的井岡山”,紅色基因世代傳承。作為共產(chǎn)黨人,要始終牢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就是為民愛民、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就在去世前10天,詩燕書記還在炎陵縣引進的首家民營企業(yè)500強項目——東方希望炎陵縣現(xiàn)代化養(yǎng)殖循環(huán)產(chǎn)業(yè)基地項目簽約儀式上致辭。他說,我們的家鄉(xiāng)、我們的理想、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項目的落地,就是展示“希望”。這個項目寄托著鄉(xiāng)村振興的希望,將產(chǎn)生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社會效益、民生效益,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就是共享“希望”。東方希望集團的龔總曾用“一見如故”來形容詩燕書記,在項目洽談過程中,作為縣委書記,從選址到規(guī)劃再到正式簽約,每次他都親自參加,并且特別有親和力。幾次接觸下來,雙方都建立了充分的信任感,為項目的落地和推進打下了堅實基礎。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直到今天,我在內心深處仍不愿意相信詩燕書記已經(jīng)永遠離開了我們。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如此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無常,從來沒有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沉重而持久的傷悲。一年來,記不清多少次因他而落淚。就連晚上散步,也有意回避以前經(jīng)常走的那條路線,因為這里承載了太多回憶,每次路過,都是一種煎熬。斯人已逝,余音繞梁。奔騰的洣水,也永遠沖刷不走定格在羅霄山下的那些“詩”言、那些燕“跡”!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wǎng)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