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千秋史料 收百家之說
——百年湖南圖書館故事記述
湖南圖書館老照片。
劉佑平
1. 中國近代第一個省立公共圖書館
在湖湘文化坐標上,湖南圖書館以其歷經一個多世紀的風云、不凡的典籍史料圖書收藏和服務社會的輝煌成就,成為無可比擬的公共文化“公器”。
1904年3月15日,《湖南官報》刊登一則由當時社會賢達聯署的啟事《創設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募捐啟》,大聲疾呼“信乎圖書館之不可一日緩也”,一時從官府到社會激發募捐暖流。當時清廷湖南巡撫趙爾巽準令魏肇文等在長沙定王臺創立圖書館。巡府為圖書館籌備開辦費銀一萬兩,并定常年經費每月一百兩。之后龐皮錫接任湖南巡撫,以定王臺館舍狹隘,添撥開辦經費白銀五千兩,購買定王臺一側民房擴建藏書樓等。巡府奏報朝廷《湘撫咨送奏設圖書暫定章程》共四十四條,規定“本館以保存國粹,輸入文明、開通智識,學校教員、學生得所考證為主義”,并明確年滿十二歲以上者皆可入內。
1911年,湖南圖書館改名為“省立湖南圖書館”。在清末,湖南圖書館的創立與杭州的浙江藏書樓、上海徐家匯藏書樓、湖北圖書館開創了中國近代史上地方公共圖書館之先河。
湖南圖書館最初的規模“設館三所,曰圖書、曰教育、曰博物”,為經營建設好這座公共社會文化設施,所捐資和官府撥款主要用于購置中外圖書及人體動植物標本、光化等學儀器。提倡凡有志于學者,都可以按規定入館參閱。這種館藏架構與服務模式,與過去的藏書樓不一樣,反映了維新變法后社會新的時代特點,真正體現出了公共文化的民生意義。
2. 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與圖書館情緣
1912年,青年毛澤東考入湖南第一中學,因學校開設的課程限制很嚴,規則也一無足取,他深感厭惡,便退學寄居長沙新安巷湘鄉會館,編排了一個自學課程表,每天到定王臺的圖書館去讀書。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接見美國記者斯諾時,深情地回憶起這段經歷,“在這種方法之下所耗去的半年,我認為對我是極有價值的。每天早晨當圖書館開門的時候,我就進去。在正午的時候,我僅僅休息片刻,去買兩個糕餅吃,這是我每天的午餐。”毛澤東在湖南圖書館的半年自學拓展了視野,他與斯諾說在湖南圖書館“讀了許多的書,讀了世界地理和世界歷史;第一次看見了世界地圖”。
1926年8月20日,國民黨湖南省第二次湖南黨代會做出決定,湖南教育會圖書館與湖南圖書館合并,更名省立中山圖書館。這一時期,正是第一次國共合作階段,黨的一大代表何叔衡以中共湘區委員會委員公開身份出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監察委員,會上議決何叔衡任省立中山圖書館館長。何叔衡于1926年冬到1927年春,擔任了半年的館長,到職即提出整頓發展圖書館計劃,修建員工食堂、寢室及閱報處;添置有關黨化教育及一切新出版物,供群眾研究;籌建分館二處。
3. 圖書館迭罹戰亂,仍為圖書古籍的避難所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首次對長沙轟炸是1937年11月24日,第二次轟炸是1938年4月10日,湖南大學圖書館全部焚毀,中山圖書館也處于危機之中了。10月19日,日機第三次轟炸長沙時,定王臺館舍收藏的思賢書局的三十多種版片和一批圖書、設備都被毀。接著藏于營盤街一私宅的一些珍貴復本和報刊什物器具也因“文夕大火”化為焦土。在這種危急情況下,圖書館把藏在教育會坪的六千余部珍貴圖書裝箱運往辰溪天王廟保存起來。一直到1946年3月才遷回長沙,完整地存放在樂古道巷原省立第一職業學校里。
由于戰爭頻仍,民生凋敝,圖書館迭罹戰亂,難以為繼。圖書館靠出租館屬空地給難民使用聊以貼補度日。就在生死存亡之際,湖南和平解放,圖書館絕處逢生。
4.人民政府接管圖書館,枯木逢春
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省立中山圖書館即被長沙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接管部接管。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湖南省人民政府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投資建設公共文化事業。1954年5月,圖書館從樂古道巷遷至中山西路原中蘇友協,并由省政府撥款新建閱覽大樓。1956年5月,全國人民代表田漢、翦伯贊、李任仁等人來湘檢查工作,視察了湖南省中山圖書館,他們看到古籍線裝書存放在湖南烈士公園內一幢破敗不堪的校舍中,房屋漏雨,書刊霉變,防火防盜等安全措施不力,當即向湖南省文化局提出意見,認為改善圖書館古籍線裝書的保管刻不容緩。在他們的促進下,1957年省政府撥款近30萬元,建成五層樓3322平方米的書庫,大大改善了書庫的條件。
1978年,省委、省政府考慮到新時期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決定在長沙市韶山路當時還叫周家灣的地方建新館,總投資1100萬元,占地66畝,主樓建筑面積23000平方米。新館的落成,不僅是全省、也是全國圖書館事業史上一件劃時代的盛事,為新時期公共圖書館建設帶了一個好頭。
5.館藏珍貴圖書和文獻“重器”
宋刻是指宋代刻印的古籍,又稱為宋版。自明代中后期以來,宋刻一直受到學者、藏書家的特別重視,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寸紙寸金”之說。湖南圖書館館藏古籍圖書80余萬冊,其中宋元遞修刻本《說文解字》15卷、別集4卷可謂是“鎮館之寶”。現湖南圖書館收藏的《說文解字》15卷為宋刻元修本,是現存《說文解字》最早的刻本。該書傳世完整者僅4部,國內存3部,即國家圖書館藏兩部,湖南圖書館藏一部(北大圖書館藏有殘本),另國外一部為日本靜嘉堂文庫藏。
湖南省文管會于1952年春發出保護舊籍的布告,當時長沙近代以來的先賢如長沙楊紹任、許月川、李肖聃、葉定侯、唐成之、肖榮爵,湘潭肖怡豐、湘鄉曾國藩、王佩初,沅陵馮星槎、益陽胡林翼、衡陽常大淳,湘陰左宗棠、任凱南等人的藏書,其后人或捐贈,或由國家價購,收藏于湖南圖書館。1994年文化部對全國省級公共圖書館進行評估,湖南圖書館排名第四,僅次于廣東省中山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1998年第二次評估檢查,被定為一級圖書館。湖南圖書館在全國省級公共圖書館中百年不衰,影響至今的地位,與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蘊有著血脈般的“親情”。
6.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從最初籌辦定址定王臺“縱橫面積四十丈”,到1984年12月位于韶山路的現館舍落成開放,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館藏實體文獻460余萬冊(件),電子圖書330萬余種,見證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公共文化事業的成就。隨著社會的發展,湖南圖書館現址已服役30余年,閱讀環境、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水平等方面日趨落后,館舍容量與公眾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與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省委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從文化強省的戰略布局決策,決定在湘江新區中心區域建設湖南圖書館新館,項目總用地面積約84畝,總建筑面積近10萬平方米。
建成后的湖南圖書館新館,將是湘江新區的文化地標,新館將打造“一館四中心”,即國內一流的省級圖書館,全省數字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心,全省古籍文獻和地方文獻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和服務中心,全省圖書館學術交流和研討中心,湘江新區與鄰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在湖南圖書館館長賀美華心中,未來的新館將是什么樣子?他借用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一首詩中的詩句來描繪他心中的向往:“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未來的湖南圖書館將是藏千秋史料、收百家之說的歷史文化藝術典籍圖書的天堂。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