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劉振球,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作曲家、指揮家,國家一級作曲。8歲隨父母遷居長沙,1960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后轉入中國音樂學院學習,1966年畢業于該院作曲系。歷任湖南省歌舞劇院一級作曲、湖南省音樂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委員等,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文化部優秀專家。曾獲“第一屆湖南省文學藝術獎”、電影“華表獎”等,4次獲文化部“文華作曲獎”。
2019年9月,在“雅韻三湘”交響音樂季中,劉振球坐著輪椅來到觀眾席聆聽他創作的交響詩《長島人歌》。湖南演藝集團 供圖
編者按
7月12日凌晨,著名作曲家劉振球先生乘著音樂的翅膀去了天堂。
出生于湘潭的劉振球先生,扎根于湖湘音樂的沃土,汲取民族音樂的營養,又有著開闊的音樂胸懷、創新的音樂精神,他積極探索民族歌劇的發展、民族音樂的交響化,創作了歌劇《深宮欲海》《從前有座山》《安重根》、音樂劇《秧歌浪漫曲》《四毛英雄傳》、大型管弦樂作品《長島人歌》、電影音樂《劉少奇44天》《毛澤東1925》等佳作。他熱心提攜后進,為湖湘音樂人才的培養付出了大量心血。尤其令人感佩的是,2013年罹患重病后,他以頑強的毅力堅持音樂創作,被譽為“湖南的貝多芬”。
滿頭銀發的“球哥”,將永遠活在他用生命書寫的旋律里。
劉世平
驚悉著名作曲家劉振球老師逝世,十分沉痛。劉老師與湘西有緣,與湘西舞臺藝術有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他的參與和指導,湘西州民族歌舞、歌劇藝術在整體品質上獲得很大提升。先生的敬業精神,藝術素養,音樂作品影響了不少與他相識相知的音樂人。
第一次見識劉老師的指揮藝術“魔法”
第一次見到劉老師是1981年的春天。那年4月,湘西州歌舞團途經湘潭市演出,團里專門從長沙請來劉老師給我們樂隊排練。那天,劉老師給我們排練的是一首苗族舞蹈音樂。我們先演奏一遍給劉老師聽,爾后由他指揮排練。“剛才大家的演奏,還不錯。”劉老師的鼓勵讓我們緊張的心舒緩下來。“不過,還可以演奏得更好。”劉老師看看大家,再將目光移向譜架上的總譜,慢慢抬起雙手:“好!準備,走。”他的指揮手勢,是那樣的瀟灑、漂亮,兩臂隨著柔軟的雙手牽引,上下舞動,如山鷹展翅,翱翔于音樂的長空,我們在其美麗的飛舞中,獲得自己聲部進出、演繹的準確信息。
“竹笛氣息再好點,要飽滿。”聽到指令,我發動腹胸腔體全力“沖刺”。“好多了,好多了,保持住。”聽到劉老師肯定,我越發來神。在劉老師指揮藝術的“魔法”中,大家盡情享受排練的過程,醉心于難得一遇的默契。
1991年春天,為迎接湖南省新劇(節)目會演,湘西州歌舞團創作了一臺民族歌舞《太陽下的風景》,我們又想到了劉振球老師。那時,劉老師創作的多部大型歌劇名揚海內外,不斷有文藝院團邀請他加盟創作新劇目,他馬不停蹄,日夜兼程。可是,接到我們的誠摯邀請,他二話沒說,放下手中的活,立馬到了湘西。
有天早晨,他一陣風似地走進湘西州民族歌舞團辦公樓二樓小會議室,睡眼初醒,頭發略亂。“對不起,昨夜搞得太晚。”他一邊啃著手里的饅頭,一邊向大家致歉。那年月,他不是通宵趕寫總譜,就是在錄音棚里與樂隊廝磨到天明。在省廣播電臺錄音棚,我見過劉老師與一幫青年樂手熬夜。四壁封閉的棚里,有限的燈光照度下,劉老師站在一個方型臺上指揮錄音。他滿頭大汗,衣背透濕,時常為了幾捶定音鼓節奏或力度的把握,反復無數次。
那幾天,劉老師為了給我們節省資金,拼命搶趕時間。幾個夜熬下來,劉老師眼里充滿血絲,渾厚的嗓音也被折磨得嘶啞了。
9月初,湖南省新劇(節)目會演開幕。《太陽下的風景》奪得會演一等獎。有評論這樣寫道:歌舞《太陽下的風景》藝術地表現了湘西土家族苗族極富特色的風土人情和美好生活,舞蹈與音樂突破了湘西原有的歌舞創作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譚盾說,我們心中的劉振球就是湖南的貝多芬
在湖南,劉振球的作曲學生到底有多少,恐怕他自己也不清楚。
問及我的一位朋友,劉老師的“嫡傳”弟子對老師的印象,他說,劉老師對學生十分盡心盡責,無絲毫保留,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掏給你。他善良、真誠、直率,不設防,不計較,淡于名利。別看他平時隨和,如果你在學業或工作上有絲毫懈怠或差錯,其態度之嚴,口氣之重,會讓你無地自容,羞愧難當。
在眾多有出息的學生中,眼下有著世界級音樂家身份的譚盾,是劉老師最早的學生之一。譚盾曾與劉振球在湖南省京劇團共事。他是小提琴演奏員,劉老師是住團作曲家。譚盾說,那時我們心中的劉振球就是湖南的貝多芬,他寫的總譜像天書,既漂亮又神秘,讓人羨慕得很。1977年恢復高考,譚盾大膽報考了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趕考前,心中忐忑的譚盾問劉老師,此去還要注意些什么,劉老師說,你只要把考卷題做完就OK了。其實,劉老師對自己教出來的學生心里是有底的。
我想,或許今天珍藏在美國卡內基音樂廳的譚盾交響樂《地圖》手稿,其面貌定有早年劉振球老師總譜的影子?這位音樂才子的好玩、天真、極富藝術想像力及赤子之心,或許也是“球哥”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總是信心滿滿地想:我一定能再活它十年二十年”
幾十年來,劉振球原創的音樂作品太多太多,估計其書寫的總譜紙(包括草稿或修改稿)若堆起來,應比人高。那都是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用生命熬積起來的,也是無數個星夜月夜雨夜雪夜堆積起來的!
劉老師終于累倒了,那年他73歲,積勞成疾。通過QQ,我倆曾有這樣一段對話:
“劉老師:您好!剛看完湖南衛視娛樂頻道‘天天向上’欄目‘鬼才譚盾’專題錄像,節目最后您與譚先生見面的場面十分感人。大病初愈的您與多年前的學生相遇,感慨唏噓。記得2012年在吉首大學湘西管弦樂協會成立大會上見到您和楊靜老師時,您還很好,想不到回到長沙不久就病了。老師,您終于挺過來了,相信您會越來越好,健康長壽!”
“這也許是上帝的旨意:劉先生,你太累啦,透支太多,我命令,你立即休息……哈哈,這一休息就是兩年了呀。”
“是的,劉老師,你確實太累了。為了中國歌劇發展,為了湖南音樂前進,你付出了太多太多。湘西州民族歌舞團能有今天,湘西音樂能有今天,劉老師您作出了很大貢獻,湘西藝術界的朋友和學生們永遠不會忘記。”
“這就是我近兩年來克服病魔、戰勝頑癥的動力所在,我總是信心滿滿地想:我一定能再活它十年二十年,一定還能再寫出更好更多的音樂作品獻給我的湖南弟兄們,獻給我的全國的同行朋友們。我會做到的!”
病后的劉老師又創作了許多好作品。劉老師做到了!
(作者系湘西武陵山民族文藝傳習中心編劇)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