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錦還鄉一詞,出自《舊唐書·姜暮傳》:“衣錦還鄉,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最初是指穿著錦繡衣服回鄉,后來用以形容富貴以后回到鄉里夸耀。在古代,這身“錦衣”是帝王慷慨吟誦的“威加海內”,是科舉之士登科還鄉的“仆從如云”,是市井小販在外打拼歸來時的腰纏萬貫。流傳至今,雖然形式不斷變化,但這種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觀念仍影響未衰,也致使一些黨員領導干部為了這一身體面還鄉的“錦衣”而迷失初心和自我,甚至深陷囹圄、羞辱門楣。
對故土的眷戀是人們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有一份鄉曲之思、還鄉之愿當屬情理之中,穿什么樣的“錦衣”還鄉才是關鍵所在。為此,黨員領導干部需摒棄功利思想、虛榮心理和“發跡者”心態,從自己作為人民公仆和故鄉赤子的角度來重新定義“錦衣”,并努力在“形”和“質”兩個方面加以提升。
這身“錦衣”,應是質樸無華的桑梓情懷。1961年,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回鄉調研,一切輕車簡從,住土屋,鋪禾草,睡門板,吃群眾充饑食用的野菜和糠粑粑,“以普通勞動者身份”體驗民生疾苦,讓家鄉人民懷念至今。1984年,74歲高齡的張愛萍將軍回家鄉時,制止警車開道,進村后不要車接車送,挨家挨戶串門聊家常,一步一步走完全村,每家每戶都收到了他的情意。老一輩革命家這種“維桑與梓,必恭敬止”“不以其貴加于鄉黨”的赤子情懷,為黨員領導干部樹立了典范。
這身“錦衣”,應是造福一方的政治業績。改革開放之初,時任云南保山地委書記的楊善洲積極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原來缺糧的保山成為“滇西糧倉”。退休后,他踐行“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的承諾,卷起鋪蓋扎進大亮山植樹造林22年,把5.6萬畝荒山變成綠洲,并將價值超過3億元的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他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的名字如一座豐碑,矗立在中國大地,矗立在家鄉父老的心中。
這身“錦衣”,應是清正廉潔的名聲氣節。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從12歲離開淮安就再沒有回去過。建國后,弟弟周恩壽多次勸他回老家看看,他都斷然拒絕。他不是因為對家鄉沒有感情,而是為了不讓他家及親友獲得任何特殊照顧,不給地方的同志增加負擔。住在故居的八嬸母患病和去世,他給縣委寄去治療和辦理后事的費用;平掉祖墳,他給生產隊寄去70元錢作為平墳工資和青苗損失賠償費……雖然他“少小離家老大不回”,但是他這種心懷天下、一生清廉的崇高氣節至今感動著家鄉乃至全國人民。
古往今來,多少走出去的包括黨員領導干部在內的人才讓家鄉父老引以為榮,同時也成為了家鄉后輩追趕學習的標桿。黨員領導干部當珍視這份榮耀,以應有的人品官德和政治作為,給自己織一襲“合身的錦衣”。如此,還鄉也就超越了“光宗耀祖”的狹義,變得質樸而崇高。
(作者單位:岳陽市紀委監委)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