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文 中共北京市懷柔區委黨校
今天跟大家共同學習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曾經有什么理想?
毛澤東同志在離開韶山沖時寫了一首《贈父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毛澤東同志是帶領中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偉人。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今后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從政,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七年知青歲月中,帶領梁家河村民和插隊知青們去打壩,始終踐行著初心和使命。
一、鄉村建設的歷史演進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100多年間,中國簽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進行了大量賠款。那么,這些賠款的錢從哪來?從老百姓身上出。因此,當時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過。魯迅曾在《故鄉》中寫道: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是當時農村的景象。
中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認為,中國農村之所以窮,是由四個字造成的:愚、貧、弱、私。因此,晏陽初開始在河北定縣東亭鎮翟城村開啟了鄉村建設試驗:通過文化知識和藝術活動來治人們的愚昧無知;通過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來扶貧;通過普及醫療知識來扶弱;通過講什么是正義,讓人們不再自私自利。這在河北定縣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著名教育家梁漱溟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山東鄒平、菏澤創辦鄉學,主要是抓幼兒教育和婦女教育,從而推動鄉村振興。盧作孚是著名的愛國實業家,他通過修建鐵路、整治綠化環境來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但是,這些愛國人士在農村建設方面的探索卻被日本侵華戰爭打亂了,大家開始將力量投入抗日戰爭的戰線里了。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會議召開,毛澤東同志在開幕詞中指出: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我們黨帶領人民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
提起改革開放,大家首先就會想到小崗村。那么,小崗村發生的什么事件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呢?就是將村集體土地“分田到戶”。這里有一個故事——十八個手印。1978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小崗村的18戶村民商量著一件事:將村集體土地“分田到戶”。這張按著18個手印的紙上寫著:“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就這樣,在村集體土地“分田到戶”后,每家每戶都主動到生產隊借牛、借犁種莊稼,積極性大大提升。1979年,小崗村迎來了大豐收,糧食總產達13萬多斤。
改革開放后,1982年到198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和“三農”問題相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后,農民基本上解決了吃飯問題。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那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是什么?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我舉個生產發展方面的例子。2005年,北京密云西白蓮峪村發展養殖業,包括肉雞養殖和柴蛋雞養殖,當時的肉雞養殖一年就能掙50萬元。再比如,北京密云黃土坎村在新農村建設時,由于一戶人家始終不愿意搬走在街道上堆著的柴火堆,黃土坎村的“五老”紛紛到這戶人家里做工作,這“五老”就是老黨員、老干部、老家長、老代表、老模范。最后,這戶人家終于把柴火堆挪走了。這是黃土坎村在新農村建設時,在村容整潔方面做的努力。
從2004年開始,中央一號文件也都是關于“三農”問題的。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這是在全國范圍推開的。
通過上述梳理,我們得出的一個結論就是:建設鄉村,我們一直在路上。
二、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有兩大歷史背景。第一,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第二,針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的五方面主要表現。
第一,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相關論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現在,縣里也有茶館和咖啡館了,這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僅有物質層面的需求,也有文化和精神層面的需求。
第二,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二是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需加強。2019年9月,首屆“新農人獎頒獎典禮暨新農人論壇”在云南昆明舉行。現在,農村的土特產都可以通過電商的方式賣出去,電商扶貧也是扶貧的一種形式,在此情況下,提升農民各方面素質非常重要。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四是國家支農體系相對薄弱,農村金融改革任務繁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現在,農民想貸款還是不太容易的。五是農村基層黨建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
三、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主要內容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并指出,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這部分中還特別指出:“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那么,鄉村振興要怎樣做?前面提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在第二部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的指導思想這部分,特別指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具體來看這20個字的變化:第一個,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可以看出,生產發展是從生產力的角度、從就業的角度來解決問題的,而產業興旺則是將鄉村的產業體系都健全起來了;第二個,從“村容整潔”變為“生態宜居”;第三個,鄉風文明這一條沒有變化;第四個,從“管理民主”變為“治理有效”;第五個,從“生活寬裕”變為“生活富裕”。
有人問,給尚未摘掉“貧困帽”的縣講這些內容是不是有點早?我認為已經不早了,因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所以貧困縣摘帽與鄉村振興并不矛盾。此外,即使您所在的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而這個縣里的所有村的情況也不是都一樣的。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并指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堅持的七條路:一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二是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四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五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六是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那么,在現場的各位同志要著重關注的是“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實際上,很多駐村干部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們在一線工作,每天住在村里,有的駐村干部除了對接各種項目之外,還每天親自編寫微信公眾號。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是中國首創,也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那么,除了中國特色減貧之路,其他六條路分別是: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質量興農之路、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村善治之路。可以說,這幾條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為在鄉村發展的道路上,每個村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所以某一個村在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在這七條路中更側重于某一方面。比如,并不是所有的村都有產業,而對于沒有產業的村來說,就要注重如何在精氣神上、在文化上滿足老百姓的需求,要挖掘精神上的富礦,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2018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個“振興”,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還提出,要強化鄉村振興法治保障。黨章是我們黨的根本大法,中國共產黨黨員要遵守黨章,要踐行黨章。黨章總綱的第十二段中提到的要實施的7個戰略中,第四個戰略就是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出臺。到2020年,鄉村振興要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2018年6月,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2018年9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億萬農民致以節日的問候和良好的祝愿。中國農民豐收節是農民的節日,設立在每年農歷秋分也是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從國家層面來看,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意見》,這是人才振興的一個體現。2019年9月,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等11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從地方層面來看,2018年6月,青海省出臺《關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中指出,著力提升農牧民素質。從“農牧民”可以看出,這是與地域特色非常符合的。
四、國內外有關鄉村振興的經驗借鑒
這部分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國內外在進行鄉村振興時,都有哪些舉措。
第一,國外在鄉村建設中的教訓和經驗。
拉美因為超前的工業化,需要大量勞動力,因此大量農村的人涌向城市,但是在城市又買不起房子,只能寄居在城市郊區,所以出現了“大城市病”。
印度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問題。印度的很多地區都是高樓大廈緊挨著貧民窟。
韓國在20世紀70年代也出現了生態環境惡化、農產品質量下降等情況,在韓國總統樸正熙的推動下,韓國開始了新鄉村建設運動,通過改良農產品質量改善了農居環境,實現了農產品質量的提高。
平松守彥是日本“一村一品”的倡導者。那么,“一村一品”是怎樣做的?推行“一村一品”是以農產品質量為核心的。我們都知道,日本大分縣的香菇是享譽世界的。由此可見,農產品質量提高,并且又形成規模經濟,這樣農民的收益才能上去。
第二,國內在鄉村振興中的經驗。
云南勐臘縣勐伴鎮河邊村。2015年,我到云南勐臘縣勐伴鎮河邊村,當地人招待客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河里撈魚,然后去河邊吃,帶的東西只有什么呢?只有鹽和辣椒,還有一口鍋,野菜都是從河邊挖的。我們當時去住的一戶人家中,他們住的木板樓只有一間,上面住人,下面放牲口,同時他們一家的收成(玉米)也放在這間房子里。這是他們當時的生活環境。
那么,今天的河邊村是什么樣的?中國農業大學的老師在當地做精準扶貧的項目,他們是怎樣做的?比如,從其他地方請來廚師,教村民如何做菜,也就是說,讓當地村民參與進來,人人都出一把力。這樣一來,村民才能有成就感、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既要扶智也要扶志。也就是說,扶智與扶志要結合起來,要讓村民參與家鄉的建設。在建設鄉村時,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否則農民本身不認可、不參與,那么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精準扶貧的最終效果?,F在,河邊村已經完成了“廁所革命”,有了干凈的洗手間。原來,河邊村沒有幼兒園,現在也建起了幼兒園。2015年,河邊村村民人均年收入4000元左右,可人均負債卻達5000元。2019年年初,河邊村的合作社自成立以來,總收入已經達到80萬元,建成47家客房,客房收入戶均達到9000元,已建成5家餐廳,餐廳平均每戶毛收入達到3.2萬元。這是河邊村現在的生活。
大家一定要從自己所在的村的文化著手,來找回自信。陜西佳縣泥河溝村,全村213戶806人,常年在村的158人,有111人年逾花甲。如果您在這個村,說起發展是不是也會一頭霧水?但是,中國農業大學孫慶忠教授是怎么做的呢?孫慶忠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到這個村去發現村里的歷史文化,他們發現這個村的自然文化遺產——千年棗園。此后,孫慶忠教授帶領著他的團隊和學生去做村里口述史的記錄。那么,具體怎么做?一是搜集村里的老照片、老物件,二是和村里的老年人聊天,聽他們講述關于這個村的歷史、風俗和文化。孫慶忠教授和他的團隊將這些記錄下來,再整理出來。大家也可以在自己的村里找一找煤油燈、老照片等老物件,因為要在一個村里建設村史館,沒有這些東西,又怎么能喚起以前的記憶?實際上,當孫慶忠教授帶著他的團隊剛到泥河溝村的時候,很多老人對他們都不予理睬,所以他們第一年就在村里進行村容村貌的拍攝,做一些記錄。后來,當孫慶忠教授又帶著他的團隊來到泥河溝村時,一位老人讓他們到自己家里去,把家里同治、咸豐年間的老賬和老地契拿了出來。實際上,村里的這些東西,都是這個村的歷史和文化。所以說,怎樣發現鄉村文化?就在于大家是不是真正到村里身體力行地去發現。2016年,孫慶忠教授在當地舉辦了泥河溝夏季大講堂。泥河溝村的一位村民說,這幾年村里最大的變化就是人心。村里的集體記憶是文化,文化是我們文脈的傳承。怎樣實現鄉村振興,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扶貧的過程中,要先把人的精氣神扶起來,把志向和智慧扶起來。
河北省灤平縣葦塘村。這里開發的是鄉村旅游,通過精品民宿品牌來發展村里的旅游。
下面,我們看一下北京的美麗鄉村建設。北京總面積為16000多平方千米。2019年1月,北京舉行基層政權和城鄉社區治理新發展發布會,會議指出,北京市現有村委會3920個。這是北京的情況,大家簡單了解一下。那么,北京是如何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下面我舉幾個例子。
北京密云山里寒舍。這里現在已經變成精品民宿,山里寒舍將整個村子的宅基地和農民的田地租用,農民獲得租金收入,村集體也有一部分集體收入。
北京延慶縣八達嶺鎮里炮村。該村位于八達嶺長城腳下,依托八達嶺長城優勢,里炮村大力發展果品采摘等。
懷柔區位于北京市的正北部,與河北省赤城縣、豐寧滿族自治縣、灤平縣接壤。全國人大代表、北溝村黨支部書記王全是怎么做的?懷柔區渤海鎮北溝村以前的環境衛生非常差,王全到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黨員打掃街道衛生,此后帶著黨員在每個月固定的一天打掃街道衛生。最初,當村民看見王全這樣做時都不相信他能堅持很長時間,但后來這件事他堅持了十幾年。現在的北溝村,有干凈的街道、錯落有致的院落,還是長城國際文化村。
北京懷柔長哨營鄉老西溝村通過發展影視文化產業來振興鄉村。《鬼吹燈2》的拍攝地點就在老西溝村。同時,這個村不僅成為拍攝地,村民還能在電影《鬼吹燈2》中做群演,也能有一些收入。
懷柔區喇叭溝門滿族鄉中榆樹店村,以前的環境也非常差,農民收入少?,F在,在中榆樹店村黨支部書記彭興利的帶領下,這個深山小村一步步走向富裕。從貸款養牛,到建成養殖區;從率先拆房,到新村落成;從帶頭開發民俗旅游,到全村擁有65家民俗院。如今,中榆樹店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北京市民俗旅游村。
下面,我談幾點自身感受:
一是牢記以人民為中心。凡是做得好的村,都是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群眾利益無小事,就像前面講到的“草帽書記”彭興利,他在養牛、開發民俗旅游中,首先想到的都是村里的老百姓。
二是黨組織必須發揮核心作用。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其中一篇題目就是《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建設好農村黨組織》。建設好農村黨組織非常重要,農村黨支部是基礎,是堡壘。
三是力所能及助力鄉村振興。我強調的力所能及助力鄉村振興,不僅包括向大家宣傳解讀鄉村振興戰略,還要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實事。2018年10月10日,在西府營村開展“鄉風文明實踐大課堂”活動,我也參加了授課,主要以“孝道”為主題,從“孝道在過去、在當下、在未來”三個方面進行了講述,向村民們講述了自己及身邊人孝老愛親的故事,講解了孝道等傳統文化知識。到了重陽節,我又給村里的老人送去重陽花糕,給他們講重陽節的風俗。此后我基本上每個月去一次,給村民講鄉風文明的故事,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德的方面給大家講孝道,從法的方面給大家講贍養法、繼承法。這樣,從德和法兩個層面,不僅是給村民們講課,也是一個學習和交流的過程。我還給村民講家風家訓,還請來一位書法家朋友給村民們寫字,村民要寫的是“忠孝傳家”“鄰里和睦”“家和萬事興”等字。實際上,做鄉風文明實踐大課堂活動都是在晚上,第二天早上我還要回單位上班,而西府營村冬天很冷,第二天早上我起來的時候腿腳凍得生疼,但是我想踏踏實實地為老百姓干實事。
以上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有關鄉村振興的四個方面的內容,同時談了三點切身感受,歸結到一點就是,趁著我們還年輕,趁著我們跑得動、走得動,就要力所能及地為村里做點實事。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一張藍圖繪到底,擼起袖子加油干。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