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棟
繼《神策湖南名小吃》《湘菜六味》《尋味三湘》《湖湘文庫·湘菜譜》等湘菜文化書籍出版后,中國湘菜文化首席專家范命輝又于元旦前夕向讀者推出《風味中國》。這本27萬字的美食散文集,為“范哥點菜三部曲”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人們也許會羨慕范哥走遍全國吃遍全國,不然,哪能寫出涵括中國東西南北中的《風味中國》?
殊不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這正是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三十多年來生活積累與沉淀的結晶。
范命輝看似嘻嘻哈哈、大大咧咧,其實他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時朋友聚餐,對于新出的菜,范哥總是要舉起手機來拍照;朋友聊天,談到炒菜,舉凡有絕活的,他都要刨根挖底,問個究竟。在潛心研究湘菜文化的同時,他利用平時出差或旅游的機會,行走于神州大地山山水水,尋找風味美食,記錄鄉味鄉愁。這位美食散文家,終于積三十年之功,向廣大讀者獻上了他這本美食散文集《風味中國》。
范哥的文,輕松而清爽,讀來簡直是“入口即化”,有的就是地道的美文。如《周莊萬三蹄》,開宗就寫道:“小橋、流水、人家。垂柳、粉墻、黛瓦。長滿青苔的老屋,深巷中毗連的商家鋪子,水巷中搖曳的小船,戴著藍花巾的船娘,綠蔭下連成線的紅燈籠,豐腴醬香的萬三蹄……這是周莊,夢里江南的陳逸飛油畫里的水鄉”,鏡頭一個接一個,散文詩般的語言,信息量何其大,風景風味風情均在其中,可謂語言如畫,要言不煩。提到萬三蹄的做法,也是惜墨如金:“精選肥腴適中的豬后腿,經過一天一晚的小火慢煨細燜,皮色醬紅,皮潤肉酥,肥而不膩”,寥寥幾十個字就把特點勾畫出來了。至于“萬三蹄”的來歷,文章中亦沒忘寫出故事,有心了解的讀者不妨自己去讀。
當然,作為一個湘人,我更愛看范哥筆下的湖南故事。其中有篇《清湯肉丸菜心》,寫畫家石君的一個烹飪絕活,讀來更感親切。因為我吃過石君做的這道菜,他也苦口婆心向我傳授過這道菜的做法,酒席間,記得他還好幾次眉飛色舞自吹自擂向朋友們推介他做的清湯肉丸子。但我就是記不住訣竅在哪。可在范哥的筆下,卻敘述得頭頭是道:“做好這道菜,關鍵在冷水浸刀。先備一盆干凈泉水。肥瘦三七開搭配的新鮮肉在砧板上切碎,取一個發餅的四分之一放在肉上,多次反復將刀放入泉水中打濕,剁肉成泥。剁好的肉泥打入蛋黃,抓勻起膠。鍋中放入泉水燒熱,擠入肉丸,小火煮開,下入上海青菜心滾開,調鹽味出鍋,肉丸菜心成菜。”這是具體做法,聽起來并無高深之處,但為什么這么做就硬是格外鮮,格外口感好?范哥耳提面命,又娓娓道來:“石君做肉丸子和別人不同的是,要多次將刀放入泉水中打濕后去剁肉和發餅,說是取活水剁肉。反復取水的好處,是每次靠刀上附著的又散又少的水量,浸潤肉和餅,讓其慢慢地均勻吸收水分,肉和餅充分交融,這樣剁成的肉泥,更加富有彈性活力,肉丸煮熟后更加嫩滑鮮美,湯清而甜,一點不膩人。”看了這段文章,我算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相信其他讀者朋友讀了也會有如此收獲。
《風味中國》視野廣闊,既寫了江南水鄉,也寫了新疆西藏,既走進嶺南,也踩點云南,既有太湖嘗鮮,也有山行食記,蒙古包烤全羊、福州于山佛跳墻、陽澄湖清水大閘蟹、京城胡同羊蝎子……把中國有代表性的獨特美味幾乎個個都點到。走遍千山萬水,范哥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山高水長,水潤萬物。一路走來,你會發現,神州大地的飲食都很有個性,水系不同,菜系風味個性也不同。發達的水系孕育飲食的文明,水系豐澤菜系。有水的地方就有最美的風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行云流水般的筆下滿是濃濃的鄉愁。
值得一贊的是,此書不但取材廣、文筆活,且范嘉樹的裝幀設計也獨具一格。封面設計既典雅又簡素,既厚重又靈動;內頁講究留白,天頭地腳空闊,正文行距較大,使得閱讀輕松而愜意。
作者在序言中寫道:“從湘江到長江,穿越黃河,走近珠江,從古鎮小味到古城大味,尋味實際是在尋找人的味道,人在那民風民俗里孕育的中國吃的故事與滋味。”歲尾年頭能讀到芳香四溢的《風味中國》,真是2020一個美好的開頭。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