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湖湘文化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進程,引起普遍關注。如曾國藩的農民武裝變成了國家軍隊,進而主導了當時的歷史、政治、國家軍事和文化。還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方面,就是湖湘人格,即陳獨秀講的“湖南人的精神”。湖南人有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湖南人的人格、精神從何而來?一個是南蠻氣質,一個是士人精神。
南蠻氣質:“霸得蠻”是歷史積淀的結果
從人格角度來看,我所理解的人格是外在的倫理道德、精神追求、信仰和內在的心理融為一體的東西。
湖南人的人格最大的特點是大家說的“霸得蠻”。這個“蠻”不是一個普通的描述,而是一個歷史現象,是歷史積淀的結果。
過去的中國不是現在的版圖,是中原華夏文明主導的民族所掌控的地區。他們把周邊不同的部落稱為“蠻”,有一點歧視的意思。南方就叫南蠻。“蠻”是比較模糊的概念,不是某一個具體的部族的名稱。湖南納入楚國版圖,被叫做楚蠻。秦漢帝國建立之后,湖南地區還有很多蠻族,主流群體還是非華夏民族。本地人也有不同群體,比如把長沙的蠻族人叫做長沙蠻,常德原來的少數民族叫做常德蠻,湘西的叫武陵蠻。到宋代,梅山地區也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基本上沒有接受漢族文化,所以叫做梅山蠻。到宋代大量引進移民,人口流動,但還是有大量的少數民族。
《尚書》記載蠻的特點是“不服從”。當時,堯舜部落已經能夠統領整個中原地區,希望周邊地區服從他,蠻族偏偏不服,跟他對著干。根據描述,當時的苗蠻是一個剛強、倔強而且非常自傲的群體。到了唐宋元明清之后,他們依然頑強。唐末五代,和尚智璇、智璿興教辦學,宋代,朝廷在此基礎上建了岳麓書院。為什么建書院?據說是湖南人習俗暴惡,性格強悍倔強,需要文化熏陶。
任性剛正、奇術好勇、尤善力氣等,都是歷史上記載“蠻”的特點。蠻性的血統和氣質,不可能構成一個完美的人格。它原始、質樸,具有生命力,但也需要加以改造。
湖湘文化和湘人性格之所以被推崇被欣賞,更在于其具有的士人精神。
士人精神:以道理來治理國家
士人,古代指讀書人。讀書要明理。章士釗描述湖南人“好持其理之所自信”,即認準了一個理之后,就服從、堅持這個理。如曾國藩發現自己的缺點與理不合的時候,便用理去克制自己。湖南人認準社會秩序應該怎樣,天下應該怎樣后,會用自己的生命捍衛這個理,比如譚嗣同等。
早年的湖南是流放之地,學術不太發達,哪怕有人做學問,也是如柳宗元這樣外來的人。本地人的成長,從周敦頤開始,從宋代開始。宋代湖南的理學很特殊。
宋代為什么有理學呢?宋代時大家都很崇拜祖宗家法,開國皇帝所制定的治理國家的原則,他們看得非常重。宋太祖曾與宰相趙普討論天下事什么最大?趙普說,道理最大。在這之前,漢唐的時候,是“天”最大,沒有人把道理看得高于權力和神權的。這個大臣非常厲害。
道理就是天理,理學發明了天理。過去說,天理是用來管老百姓的,其實最早提出天理的初衷首先是管有著無限權力的皇帝。趙普說道理最大的時候,理學家創立了“天理”。從周敦頤到朱熹到張栻,他們的核心任務就是建立一個能夠控制權力的“天”,當然還能夠抑制士大夫。這就是士人精神。當時,士是國家和民眾的中間階層,所以士大夫必須是一批懂道理、明道理,以道理來治理國家的人,而不是只靠權勢,更不能任性。
理學家講了很多自身修養的方法,如:誠,對道理的真誠,發自內心地相信;恭,有恭敬之心,要對道理恭敬。所以,宋代之后,湖南由于理學的輸入,帶來了一個極大的變化,什么變化呢?出現了“士人”。
湖南人能夠創立巨大事功的基本條件:知行合一
南蠻執著、剛強的氣質和士人堅持的道理結合起來,演化成他們的一種內心的信仰和行為準則。很多人講,湖南人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做事,知行合一。因為他們把執著的個性、務實的追求和行善的道理結合起來了。王陽明講知行合一,明代之后影響很大,就在于強調了道理必須要去做。中國人講道理不是為了解釋世界是什么樣的,也不是把這個道理告訴人家去做的,而是這個道理必須要自己做。“自己做”正好和南蠻的認死理、認準了理之后就真誠地去做,密切聯系在一起,成為很多人贊揚的湖南人的特點。
“理”可能會有不同,周敦頤講的理、魏源講的理可能有一些變化,特別到后來,譚嗣同、毛澤東講的理,之間也是有變化的。但這種人格是湖南人能夠創立巨大事功的基本條件,也是首要條件。
有歷史研究者說,湖南人的成功與歷史機緣有關。如清代的科舉考試。原來叫湖廣省,湖南人考試要去湖北,過洞庭湖風浪很大,很多人不適應。雍正之后,湖南設立了獨立行省,湖南一下出了很多人。又如湘軍崛起,是因為有太平軍這樣一個重大事件等等。其實,機緣背后,確實是有一些客觀條件的,但是主觀條件有沒有做好更重要。
湖南人從宋代以來開始開拓文化、教育事業。湖湘文化為什么反復強調要追溯到那個時間、追到蠻性這樣一個氣質?因為這些東西都為后來事功的成就創造了非常重要的條件。
(作者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國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該文為《解碼人文湖湘·湖湘人格與事功》系列之三。)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