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
近代以來,湖湘人才輩出,燦若星辰。曾國藩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過他,我們可以看到湖湘人才是怎樣處理人格與事功的關系的;通過他,也可以展示近代湖湘卓越人物共同的價值追求。
做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情
曾國藩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艱苦努力,28歲中進士,38歲成為翰林。他的翰林像今天的博士后,他的官階開始是從七品,就是今天的副處級。曾國藩以博士后學歷進入官場,當年科舉功名跟今天非常相像,舉人就是碩士,進士就是博士,翰林就是博士后,一個翰林出來也就從七品。歷史是非常有趣的。
在當時,曾國藩的起點不可謂不高。不像我們今天的各個大學有各自的博士后,當年的博士后是全國統一的,這個起點非常高。但他認為雖然自己的學歷很高了,知識不錯了,也很會考試,但是人格素養還不夠。要想做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情,先得從修身做起,于是他加入了一個團隊,相當于今天很多有志年輕人組織的社團、讀書會。在北京,當時有一批人文部門的官員和一批“北漂”,主要是趕考的舉人們,他們組織了社團,大家互相幫助,互相促進,曾國藩強迫自己從這里得到提升。
去除缺點 完善人格
依據日記、家書和當時朋友們的書信,可以歸納曾國藩有九大缺點。
第一是心胸偏激,說話做事常常極端化、情緒化。他的日記中記載,有一年大年初四歡歡喜喜過年的時候,他很高興地把在北京的朋友包括“北漂”的湖南人請來家里做客。本來是很好、很溫馨的團聚,但是有個人說了幾句不中聽的話,曾國藩居然勃然大怒,痛斥人家,聚會不歡而散。后來,曾國藩非常后悔:我今天怎么這么混賬?這就是心胸偏激。很多湖南人都是有點事情就容易情緒爆發。
第二是樂意跟朋友們高談闊論。早上大家都來了,晚上十二點還不走,他說得非常高興。如果這一天沒有人來,他就出去拜訪別人,一天走三四家。當時北京交通不方便,一天走三四家已經走得很辛苦了,有什么時間讀書學習?心不安寧。
第三是為人虛偽。他講自己對人有幾副面孔,表里不一。他有個朋友直言不諱地講,你這個人太虛偽。曾國藩把這話寫在日記里,我讀后很感動。今天,沒有人說對方很虛偽,就算講了對方也一定不接受,一定會為自己辯護。
第四是自以為是,尤其是在寫詩、做文章上。他說,今天北京城里沒有像王安石這樣的人與我對話,我沒有時間搭理別人。多狂妄!
第五是沒有恒心。一件事情堅持不下來,早起起不了,早起了兩天以后又睡懶覺了。
第六是渴望一夕成名。他經常做夢:寫一篇好文章,在朋友圈一傳、在什么地方發表下,全北京城人都知道我曾國藩了。
第七是過分看重錢財。他常常早上起來先算賬,哪怕花一分錢都要記著。這情有可原,翰林很窮,他沒有錢,家庭也不可能支援他。
第八是心中常有好色之心。大家看到的曾國藩嚴謹、嚴肅、刻板,那是后來。早期的曾國藩好女色,也不避諱。一個朋友討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小老婆,曾國藩要朋友帶給他看。朋友不帶,他就趁朋友不在家,偷偷跑去朋友家里看。那個女人看到一個陌生男子很不好意思,女人進入里屋,他跟著進入里屋,還掀開簾子看一下說這個女人很漂亮。曾國藩寫日記說自己很卑鄙,做出這么荒唐的事情。
第九是有不良嗜好,最大的不良嗜好是抽煙。當時沒有紙煙,是抽旱煙,用的是像紀曉嵐用的長煙桿。那種煙很燥,曾國藩有肺病,身體不好,30歲時肺病很嚴重,相當于現在的癌癥。他日記中寫道“惶惶如喪家之犬”。他把煙桿砍成幾截,過了幾天又買一個回家。反反復復好多次,大概三四年以后可能戒掉了,但他的日記只記到道光25年,至少道光25年以前沒有戒掉。
在人格素養上,30多歲的曾國藩絕對不比今天30多歲的年輕人高了多少。但是他可貴的是,以斬釘截鐵的態度去除了九大毛病。
切實踐行五門功課
曾國藩認真研修、切實踐行五門功課。
五門功課是曾國藩的老師唐鑒提出的。
一是“誠”,誠信。不欺騙別人,不欺騙自己。
還有一個“敬”,敬重、敬畏。中國儒家文化非常推崇的待人處世的一種態度就是“敬”,端敬、不怠慢。
第三是“靜”,安靜。今天的我們更浮躁,因為今天不但有過去歷史上所有世俗的東西存在,還處在大變革的時代。外部世界的浮躁我們沒有辦法,我們能有的就是讓自己的心安靜。
第四是“謹”,謹言。不說大話,不說騙人的話,也不說空穴來風、道聽途說的話。
第五是“恒”,什么事情都必須持之以恒。中國傳統中還有另外一個字“衡”,就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度,就可以健康、長壽。還要以“慎獨”的高標準刻苦要求自己,沒有監督,獨處的時候也不心生邪念。“慎獨”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一個偉大的貢獻。
人格成就事功
經過多年滌凈身心,曾國藩的人格素養全面提高。
許多人都說,曾國藩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靠的是人脈暢達與時代機遇。但大家都面臨機遇,為什么那么多東西都降臨在曾國藩頭上,而不降臨在別人頭上?最關鍵的還是人格素養的錘煉。曾國藩建立功名的過程中逐漸將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完善,這種自修讓后人嘆服。
簡單摘取三個方面以為證:第一,受挫折后痛定反思。曾國藩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以為事情一定會很順利,誰知現實與意愿大相違背,得到的是朝廷猜疑、同事排擠、戰績微小、通國不容。他有痛苦,也有委屈,但他沒有一味怨天尤人,而是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終于心智洞開,完成了從法家的急功近利到道家順其自然的轉變,從此儒道互補,剛柔相濟,人生境界再度升華。
第二,大權在握時嚴格自律。大權高位最容易使人膨脹。曾國藩當時任兩江總督,管三個省。他寫跟給朋友講,你幫我找幾個眼光俊、不求功利的人到我身邊來。做什么呢?專門來批評我,來說我哪里做得不對。他還在兩江總督門口的兩個大柱子上寫了一副楹聯。上聯鼓勵屬下不要有顧慮,講真話、講實話,揭他的短處;下聯希望大家自重自愛,不要辜負他的希望。他還在門口設立了一個舉報箱,凡是對軍事、政事以及對他本人有什么意見、不滿等,都可以直接投遞到這個舉報箱,絕不打擊報復。
他不亂收錢和物,來了客人臨時到街上打酒買肉。他最看重鮑超。鮑超會打仗,跟曾國藩友誼深厚。曾國藩生日那天,鮑超送了16箱貴重禮品,曾國藩全部退回。別人勸他說你這樣不好,太傷鮑超的心了,曾國藩就選了一頂最不值錢的布帽子收下。曾國藩是一個書法家,特別喜歡字帖,尤其愛王羲之。一個縣令送他王羲之的字帖,經專家考證是唐朝人刻的,極具價值。曾國藩非常喜歡,說能看到這個東西真是一生的福氣,死了都值得了。但他看后馬上退還了,在日記中寫了八個字,“世間尤物不敢枉取”。尤物就是人人都想要的東西,金銀財寶、古董、房屋,都是尤物,但是不能隨便取,來源不正更不能取。
第三,絕不做權臣。權臣,就是利用手中權力玩弄下屬。曾國藩完全有做權臣的條件,但是他時時告誡自己不要做權臣,還經常提醒同僚。他反復對弟弟說,古今高位重權的人常有不測之禍。他還說文臣可以向朝廷提建議,甚至可以批評朝廷,但是將帥不行,因為將帥手里有軍隊。有人勸曾國藩給肅順寫信,他不同意,說按照組織原則只有皇帝可以。后來肅順被抄家了,發現只有曾國藩與其沒有瓜葛,慈禧感嘆曾國藩是天下第一正人。他死后慈禧親自給他事后。
大功不居至高境界
有了功勞自得自夸,原本是人之常情。打下南京后,曾國藩成了天下第一有功者,這一功勞將他推向了榮耀的頂峰,同樣也將他置于危險的境地。曾國藩頂住了做皇帝的巨大誘惑,自覺將功勞推給朝廷,推給友軍,讓給九弟、部下,自己不居功。南京城城墻修復以后,這本是歷史上慣常有的記功好機會。很多人建一個碑,把功勞傳之后世。但是曾國藩沒有這樣,他為石碑寫了16個字,“窮天下力,復此金湯,苦哉將士,來者勿忘”。他哀嘆國家的元氣傷盡,哀嘆將士們的流血犧牲,卻不提自己的功勞。從打下南京到他去世的8年間,他從來沒有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夸耀過自己的武功,仿佛這個天下第一功與他毫不沾邊。
他的好朋友在他晚年說,把功勞看成小菜一碟,要多么大的心胸氣度,要多么高的人格境界。
梁啟超說過,曾國藩不僅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數一數二的大政治家。以梁啟超的博學不會不知道,從事功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及世界上比曾國藩事功大的人舉不勝舉,他之所以認為曾國藩是數一數二的,毫無疑問是從人格上來看的。
(作者系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協名譽主席。該文為《解碼人文湖湘·湖湘人格與事功》系列講座之一。)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