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82goy"><code id="82goy"></code></sup>
<nav id="82goy"><source id="82goy"></source></nav>
<s id="82goy"></s>
  • <bdo id="82goy"><tfoot id="82goy"></tfoot></bdo>
  • <noscript id="82goy"><pre id="82goy"></pre></noscript>
  • <kbd id="82goy"><table id="82goy"></table></kbd>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湖南政研網>學習園地>講座報告

    依紹華:新中國成立70年流通業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

    來源:宣講家網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流通產業研究室主任 依紹華  時間:2019-10-29 11:31:52

    依紹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流通產業研究室主任

    依紹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流通產業研究室主任

      流通作為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在組織生產和引導消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流通業規模由小到大,產業地位由末端到先導,流通方式由單一到多元,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成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新中國成立70年流通業的發展歷程

      我國流通業發展歷程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計劃經濟時期(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第二個階段是摸索發展時期(1978年改革開放后到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第三個階段是快速發展期(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到黨的十八大召開前);第四個階段是全面發展期(黨的十八大之后至今)。

      第一個階段:計劃經濟時期(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

      在這一階段,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建立符合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系要求的流通體系,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經濟恢復期,也就是1949年到1952年。這一階段流通政策目標是:穩定經濟,打擊投機等不法商業行為,為恢復建設服務。限制私營商業經營,運用國營機構控制大量商品,穩定物價;出臺《關于取締投機商業的幾項指示》,將超范圍經營、不在規定市場交易、囤積居奇、買空賣空等行為作為投機商業予以取締。在管理過嚴時,適當放松對私營商業的限制。

      第二個階段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也就是1953年到1957年。圍繞社會主義改造,這個時期的流通政策目標是:逐步取消私營商業,穩定流通,保障供給,支持社會主義改造順利進行。到1956年,社會主義商業占商品批發總額的82%,供銷社占15.2%。私營商業僅占0.1%。

      第三個階段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也就是1958年到1978年。在這一階段,商品流通實行統購統銷,以國營百貨店和供銷合作社為主,流通渠道單一。

      第二個階段:摸索發展期(1978年改革開放起到中國加入WTO之前)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這一段階段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78年到1992年。這個階段的流通政策的重點是:調整流通領域的所有制結構,轉換國有流通企業的經營機制。政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規劃推動流通體制改革。1985年基本實現多種經濟成分、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減少流轉環節的流通運行機制。這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一是恢復和發展農村集市貿易,調整和改革農副產品購銷體制、日用工業品價格、購銷和批發體制;二是國有商業產權改革,有計劃地發展商品經濟。

      第二個階段則是1992年到2001年,重點是規范流通秩序、流通領域對外開放和促進流通現代化。1992年國務院首次批準在沿海開放城市設立15家中外合資零售企業,引進現代流通企業運營模式,促進流通現代化。商業企業股份制改革成效顯著,非公有制商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流通市場主體的主要力量。

      摸索發展期的主要特點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基本完成從計劃經濟流通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流通體制轉變,逐步對外開放流通業,形成多元化、多業態、競爭程度日益提高的市場流通發展體系;第二,商品流通打破區域限制,推動全國統一市場的發展;第三,商業網點迅速增加,市場供應充足。以下是從1981年到1999年相關部委發布的一系列關于流通體制改革以及對外開放的重要文件。

      第三個階段:快速發展期(中國加入WTO之后到黨的十八大之前)

      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按照我國政府的有關承諾,將在5年內全面開放流通領域。這個階段的重點是針對入世后流通領域全面開放而制定的一系列對外開放和促進流通業發展的政策。從以下快速發展期國家發布的相關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流通領域法律體系得到不斷完善。

      加入世貿組織后,大批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我國零售業市場容量迅速擴大。中國流通領域利用外資從1992年開始,截至2003年9月,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約30億美元,外資商業企業已經達到234家,分店3800多個,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新型流通業態。美國沃爾瑪、法國家樂福、德國麥德龍、日本永旺等世界500強的零售企業紛紛進入中國,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先進的管理技術,布局專業店、大型綜合性超市和倉儲式商場等流通業態,快速完成對整個內地市場的戰略布局,并進入快速擴張期,也使中國市場成為當時世界上零售企業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

      外資流通企業的大量進入對國內傳統流通企業造成很大沖擊,但其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對迅速提高我國流通企業現代化水平起到了重要引領和示范作用,促進了超市、大賣場、便利店、購物中心等新型業態的發展,推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的興起,使現代流通經營與管理技術得到快速推廣,一大批新型本土流通企業迅速崛起,逐漸形成與跨國零售企業相抗衡的競爭態勢。具體來看,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一是流通方式的現代化水平迅速提高,以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各種先進流通經營、管理技術和手段等在流通企業得到廣泛應用。絕大部分大中型零售企業引入銷售時點信息管理系統(POS機、條形碼技術等),建立管理信息系統,應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了企業信息化水平,使流通效率得到顯著提升、流通成本顯著下降。

      二是企業連鎖經營比重快速上升,成為我國流通業發展的主流。連鎖企業限額以上零售業和餐飲業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由2002年的5%上升到2007年的14.6%。通過連鎖經營、資產重組、收購兼并等改革,我國商業企業的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2009年百強零售企業商品銷售額達13668.3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10.9%,已經出現一些較大規模的大型企業集團。比如,蘇寧電器和國美電器,2009年的商品銷售額分別達到1170億元、1068億元,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位。

      三是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不斷涌現。2003年淘寶網成立,經過僅1年多的發展,迅速成為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的領軍企業。從2004年2月起開始,淘寶網以平均每月768%的增長速度緊追eBay,一年后淘寶網排名超過eBay,成為亞洲最大購物網站,擁有中國網民1億多人。2008年4月,阿里集團成立天貓商城,搭建起綜合性的購物平臺,形成規模龐大的網絡零售商圈。在這一過程當中,京東商城、當當網、唯品會等電商企業也迅速興起。

      這一階段的發展特征主要表現為:入市后外資零售企業大舉進入中國,零售業由1978年以前的單一業態發展為食雜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倉儲式會員店、百貨店、專業店、專賣店、購物中心、工廠直銷中心、電視購物、郵購、網上商店、自動售貨亭等17種業態。

      2003年商務部的成立,打破了我國內外貿分割管理近50年的局面。通過清理設計流通市場方面的法規文件,初步完成我國市場流通法律體系的框架設計。流通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現代化水平,促進商品和各種要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積極開展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至此,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不同特色的商業門店星羅棋布,成線聯網,形成全國的城鄉商業網絡,多渠道參與商品流通的局面形成,使經營主體間相互競爭、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優勝劣汰,有利于商業提高服務質量,提升經營效率,從而有利于豐富市場供應,滿足消費需求。

      第四個階段:全面發展期(黨的十八大以來至今)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流通業進入全面發展期。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強調設施聯通和貿易暢通,為流通業發展賦予了新的使命。2015年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流通業加快全面深化改革,與互聯網深度融合。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支持流通業全面發展的政策文件,促進流通方式創新,流通效率提升,流通環境改善。我們可以看一下,這一時期的流通業相關政策文件。

      在全面發展期,流通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這么幾個方面。第一,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流通體系,流通主體多元,多業態并存,流通渠道暢通,全國統一市場逐漸形成,初步構建了全球商品流通網絡。第二,網絡銷售高速發展,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將近20%,各類新業態不斷涌現,無人超市、無人機配送、VR應用場景等紛紛出現,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第三,傳統實體商業面臨轉型,線上線下融合成為大勢所趨。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流通業的發展變化,我們能看到流通業從國民經濟的末端產業到國民經濟的先導性、基礎性產業,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力量。流通業從理論、業態、組織、技術、管理、運營等各個方面,完成了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模仿、競爭甚至趕超,零售數字化應用走在世界前列。

      二、新中國成立70年流通業發展取得的成效

      第一,流通的總量規模實現了巨大的增長,促進消費增長。

      1952年到2018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70.1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84200.8億元,增長1200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52年276.8億元增加至2018年的380986.9億元,增長了1375倍,年均增長率11.8%。

      在規模巨大增長的同時,流通業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從1999年開始公布批發和零售業就業人數以來,1999年末就業人數為492.2萬人,2017年末就業人數為1183.8萬人,總增長率為140.5%。也可以說,流通業是國民經濟就業方面的一個吸納器。

      第二,流通主體多元,業態豐富。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法人企業數由1999年的27115個增加至2017年的200170個,增長了6.4倍。流通業主要是批發和零售企業,規模較小。這個數據還從另一個方面能體現出來,線下企業的比例和數量占多數。

      從商品交易市場來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由2000年的3087個增加至2017年的4617個,最多時達到5194個(2012年),增長了近50%。

      隨著我國加入WTO,流通企業引進外資的數量也在快速增長。批發和零售業的三資企業數量由1999年的293個增加至2017年的7360個,增長了24倍,年均增長19.6%。

      第三,流通業集中度逐漸提高。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2018年零售業百強的銷售規模超過7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近20%,百強增速明顯高于行業水平,頭部集聚效應持續擴大。從統計數據來看,零售業百強企業銷售規模由2001年的2538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73502億元,增長了28倍,年均增長21.9%;零售業百強銷售規模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5.9%擴大至2018年的19.3%;2002~2018年期間,零售業百強銷售規模的增速在大多數年份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零售業百強企業,也就是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實力在不斷地提升,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斷提升,故而在消費領域占得比重在提升。

      第四,流通業數字化創新成果豐碩。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流通領域推廣與應用,在零售領域出現各種新業態新模式,如機器人餐廳、智能家居商店、未來商店、自動售貨機賣飯、無人超市等相繼出現。流通業正由原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許多由人工操作的環節正向機器智能操作方向發展,此外,還包括流通環節的交易、支付、物配等過程的智能化,流通產業整體智能化水平在不斷提高。

      三、中國流通業發展經驗

      回顧過去70年流通業走過的歷程,我們能看到我國流通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所取得的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不斷完善流通體制,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改革開放以來,流通管理體制圍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而展開,從改革開放初期調整流通領域所有制結構、轉換國有流通企業經濟機制,到入世階段規范流通秩序、流通領域對外開放,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流通領域向“互聯網+”轉變、成為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通產業經歷了規模由小到大,產業地位由末端到先導的巨大轉變。而在這一過程中,流通管理體制也經歷了從直接管理到間接調控的過程。國家商業行政管理機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前的糧食部、商業部、物資部先后淡出歷史舞臺。1993年撤銷了原來的商業部、物資部,成立國內貿易部,主管全國的商品流通,結束了生活資料流通和生產資料流通的長期分割管理。1998年將國內貿易部改組為國家國內貿易局,作為商業流通行業的主管行政機構。2003年設立商務部,將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內負責貿易的部門和原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進行合并,結束了內外貿分割的局面,實現了內外貿一體化。與此同時,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斷簡政放權,打造服務型政府,推進流通現代化,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二是開放競爭,促進改革。中國流通業的發展歷程是一個不斷改革開放,以開放促進競爭,以競爭推動改革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首先打破了國有商業一統天下的流通格局,實現多種經濟并存、“三多一少”的流通體系。隨著我國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流通業逐步對外開放,試點設立中外合資零售企業。在加入WTO的過程中,流通業逐步加大對外開放。到了2004年12月11日,流通領域全面實現了對外開放,大量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國內本土的流通企業面臨巨大的挑戰。在這一過程當中,機遇與挑戰并存,大量外資跨國企業的進入也給國內流通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學習世界先進管理經驗、管理技術的機遇,同時也是引進全球專業人才和資金的機遇。中國本土的流通企業(商業企業),在開始經歷了低潮之后,努力探索,在與外資零售企業競爭中逐漸成長壯大。通過引進外資零售企業經營方式,吸收先進管理經驗,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研究中國消費者需求偏好,再創新商業模式,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經營方式,并開始與國外企業進行競爭。通過與國外企業面對面的競爭,深刻融入全球的供應鏈體系,我國零售企業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成長之路。

      雖然在這一時期本土零售企業經歷了與外資企業競爭帶來的壓力,但在壓力之下也進行了奮斗與創新。改革開放以來,在短短的40年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零售業160年的發展歷程,由傳統零售企業直接跨越了連鎖企業階段,進入了連鎖超市時代,完成了對世界商業企業的模仿、追趕、競爭以及對抗。當今,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電子商務、網絡零售在我國快速發展,零售業數字化轉型的新業態、新模式已經在世界零售領域具有領先地位,也使我國零售業在整個世界零售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

      三是勇于創新,數字轉型。回顧中國流通業的發展歷程,我們能夠看到中國流通業始終以創新為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引進吸收國外零售企業的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創造性拓展了商品交易市場、網絡零售、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商業模式。創新,實際上已經貫穿了中國流通業的整個發展歷程。

      從理論以及發達國家工業品交易市場的發展歷程來說,工業品批發市場往往只是階段性的存在。我國像義烏小商品城這樣一個展貿結合的批發市場,創新了傳統批發市場的經營方式,突破了批發企業發展的傳統模式以及傳統規律。像義烏小商品城這樣的批發市場,不僅沒有隨著經濟增長以及人民消費水平的提升而萎縮,反而逐漸地壯大。義烏小商品城不僅在中國流通業中占據重要地位,成為一面旗幟,同時也率先帶領中國的批發業以及流通企業走出去。

      關于網絡零售方面的創新,例子就很多了,包括淘寶、天貓以及京東等有代表性的大企業,實際上都結合我們國內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國內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消費習慣以及需求偏好,創造性開發了適合中國市場的網絡零售模式。正因為創新理念貫穿始終,所以流通業態、流通方式不斷創新,出現了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的商業模式,這一些新的商業模式使我國零售業的數字創新成為世界的領跑者。也就是說,我國從電子商務模式的追隨者成為數字零售創新模式的領跑者。在這個過程當中,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技術,推動了傳統零售業在經營理念、經營模式和支付場景等方面的系列變革。

      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一方面是新型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在不斷地創新,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不斷創新業態,豐富消費者體驗。另一方面,傳統零售企業也在不斷地創新轉型,將互聯網思維運用在傳統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比較典型的就是物美。“多點DMall”實際上是一個傳統超市的數字化轉型。隨著電子商務平臺企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線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二者有一個共同的趨勢,就是線上線下融合。線上企業逐漸把銷售渠道向線下延伸,突破網絡銷售無法觸摸到實物的短板,為消費者提供線下體驗。線下實體商業也逐漸向線上延伸進行轉型。線上線下互相突破自身的短板,向更多的渠道進行延伸,打造全渠道的零售產品。在這一過程中,我國零售業正在全力打造全場景、全生態鏈深度參與的新零售、跨界消費模式,突破了傳統買賣商品的購物場所或者購物網站的局限,逐漸地為我們提供具有消費體驗、服務功能、社交功能等多種功能的跨界消費的場所或者跨界消費的模式,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前,我國居民消費在向多樣化、個性化方面轉變,逐漸進入升級階段。消費也是呈現出多樣化、分層次的需求。所以,要求零售企業、流通企業在滿足消費需求方面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供給,這樣也就對應了零售企業、流通企業的數字轉型的多樣化以及多業態。

      四、中國流通業發展趨勢

      第一,完善流通體系,推進流通產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流通產業屬于先導性、基礎性的產業,因此也要從粗放型、注重速度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率。

      完善流通體系,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進一步完善農村流通網絡體系。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于城鎮地區,但農村地區的大型流通基礎設施分布較少,商業基本網點設置也處于傳統型個體化經營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完善農村流通網絡體系的建設,增加商業網點布局。增加商業網點布局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鼓勵大型零售企業渠道下沉,也就是到農村地區設立網點;二是鼓勵電商下鄉,縮小城鄉在消費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逐漸對農村現有的個體經營式的小賣店、雜貨鋪進行升級,實現規范化經營,改善農村消費環境,釋放農村居民消費潛力,滿足農村居民消費需求。

      第二個方面是,進一步完善社區商業體系,主要是城市的社區商業體系。城市的流通基礎設施是比較完善的,在社區商業中實際上已經分布了商業基礎設施,但隨著我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消費需求的增加,對便利化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要鼓勵社區商業設施升級,發展多種業態和多種類型的社區門店,對傳統社區菜店、雜貨店進行品牌化、標準化升級,逐漸與大型零售企業進行結合。在升級社區商業設施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合理搭配,既要實現功能齊全,滿足居民日常需求,還要進行科學布局,避免雜亂,提升社區居民消費便利化,使社區商業向品牌化、便利化方向發展。

      第三個方面是,進一步提高流通業的現代化水平。盡管我國流通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成效顯著,但從整體來看,流通業的現代化水平——主要是指傳統商業應用現代技術以及數字化轉型還面臨著一些困難。在這個過程當中,一方面,要積極擴大流通領域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流通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標準體系,降低流通成本。我國在標準化領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在實踐的過程中,隨著居民消費水平提升,相關的產品標準、商品標準、服務標準也應該逐漸提升,要與國外水平“同線同質同標”。在提高現代化水平的過程中,更好地滿足居民消費需求,使流通企業實現集約化發展,推動流通業從大到強的轉變。

      第二,完善供應鏈體系,提高流通產業的運行質量和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電子商務與流通產業深度結合,改變了傳統商業的許多運作模式,強化了流通企業在滿足顧客需求過程中的核心地位。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分析消費者個性化、潛在化的購物需求,以消費者為中心指導商品生產,實現定制化生產,滿足個性化需求。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在整個產品供應、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過程中,流通企業的地位在逐漸上升。在傳統商業當中,流通商業企業主要是起到中介作用,生產企業生產出來商品之后,流通商業企業是作為“二傳手”,把商品傳遞給消費者,在整個產業鏈條以及供應鏈中不處于核心主導地位。在大數據、信息系統支撐下,流通企業在整個的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在增強,能夠實現指導生產的作用,也改變了以工業企業為核心企業的傳統供應鏈體系,形成了以零售商為主導的供應鏈結構。在這個過程當中,實際上更強調供應鏈整體的集成與協同,流通企業更多地起到溝通信息、實現信息共享的作用。在這樣一個供應鏈中,各個節點企業要圍繞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信息共享與合作聯盟,實現柔性的穩定的供需關系。

      在這樣一個供應鏈當中,流通企業、零售企業在傳遞信息、分析消費者需求導向的同時,本身也在發生變化,由原來只是一個提供消費購物的場所,逐漸以“場景互聯網+智能供應鏈”為核心。在這個過程當中,企業提供一個場景,不只是在傳統商店中買完東西就走了,而是在這個場景中,除了實現購物之外,還要具有其他服務功能,如社交、文化等。零售企業,通過功能轉變,獲得消費者的需求信息也是全方位的。在更多地了解消費者需求之后,零售企業能夠把這些信息分類,有的傳遞給工業企業,有的傳遞給服務企業。因此,以“場景互聯網+智能供應鏈”為核心,實現虛實融合的數字化全渠道,更好地滿足顧客全方位需求。

      除了流通企業自身功能的轉變、經營模式的轉變,還需要基礎設施以及配套設施等相關產業進行支撐,如由服務器構成的云端,相關的人臉識別支付以及電子價簽,智能存儲,等等。實際上是以零售供應鏈的建設帶動整個流通產業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流通產業向智能化轉型,提高流通產業的運行質量和運行效率,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同時也能夠指導生產,由傳統的大規模生產逐漸轉向定制化生產,以銷定產,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

      我們能夠看出,供應鏈體系的轉變,一方面是技術推動供應鏈的轉型,另一方面是消費者需求變化引領的供應鏈轉型,實際上是從技術進步和消費需求變化兩個方面的作用來促進供應鏈體系的轉型和建設。

      第三,提升流通國際化程度,參與全球供應鏈重構。

      我國流通領域在2004年實現全面對外開放之后,國外零售企業大量進入中國,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國流通企業實力也在逐步增強,并開始走出國門,落地海外,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我國流通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以義烏小商品城為代表的批發企業已率先成功走出去,2016年3月,在“義新歐”沿線的波蘭華沙分市場掛牌開業,成為義烏中國小商品城首個海外分市場。“一帶一路”沿線直接涉及國家約有65個,與我國在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基礎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并處于不同的工業化發展階段,因此為流通企業“走出去”提供廣闊空間和巨大的海外市場。零售企業也逐漸“走出去”,有代表性的是,蘇寧在日本參股了日本企業。

      “一帶一路”的參與各國都分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不同位置,具備傳統價值鏈分解、要素重新配置和組合的需求。我國流通業通過“走出去”可以和這些國家的企業實現互補共贏,從而參與重構全球價值鏈,提升我國流通企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從價值鏈的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第四,打造強大國內市場,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提升,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流通業是實現最終消費的主要載體,在促進消費升級、發展中高端消費、提升消費品質、擴大消費規模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這些方面也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

      我國擴大消費以及打造國內市場有很好的技術條件。我國有近14億人口,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潛力巨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在逐漸提升,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居民消費由大眾化消費逐漸轉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消費需求由量的滿足到質的提升。消費者對消費品質的追求,與流通企業包括流通環境、消費環境都有著密切關系。因為流通企業在滿足消費者消費需求時,直接與消費者接觸,如何能夠把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快速、準確、及時地傳遞給制造企業至關重要。同時,它還要能夠將生產企業的產品更好地傳遞給消費者。消費者有一些潛在的消費需求自己并不十分明了,企業設計生產出來符合現在消費需求的產品時,流通企業要將其傳遞給消費者,引導消費、激發消費。在這方面,蘋果手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另外,消費環境也與流通企業息息相關。誠信經營,不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更好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消費環境,對流通企業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過流通企業自身的創新、提質增效以及規范自身經營,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通過消費需求拉動供給,以流通創新整合流通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從而推動消費增長,更好地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天天拍拍天天爽免费视频,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sup id="82goy"><code id="82goy"></code></sup>
    <nav id="82goy"><source id="82goy"></source></nav>
    <s id="82goy"></s>
  • <bdo id="82goy"><tfoot id="82goy"></tfoot></bdo>
  • <noscript id="82goy"><pre id="82goy"></pre></noscript>
  • <kbd id="82goy"><table id="82goy"></table></kb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波多野结衣电影|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在线观看|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下载|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 免费黄色福利视频| 怡红院精品视频|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亚洲| 一本色道无码道在线观看| 内射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一个人看的免费视频www在线高清动漫| 啊老师太深了好大| 宝宝看着我是怎么进去的视频| 白白的肥岳嗷嗷叫| chinesefemdom444|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日韩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99re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国产**一级毛片视频直播|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特级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男女抽搐一进一出无遮挡|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蓝导航| 四虎影视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天天摸日日添狠狠添婷婷| 欧美日韩亚洲第一页| 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官网| a级高清观看视频在线看|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在线91精品天天更新| 成年轻人网站色免费看| 波多野吉衣视频| 韩国三级在线视频| 999无色码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