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譜寫,為時代放歌
——唱響70年湖南20首金曲的成功與啟示
陳善君
湖南是名副其實的音樂大省。無論是詞曲創作,還是編配演唱,均有不俗實力。新中國成立70年來,誕生的好歌數不勝數。因此,無論于其中怎么挑選、挑多少首,來代表和體現這段時期湖南整個的歌曲創作生產成就,都會產生遺珠之憾。
綜觀“唱響70年·我最喜愛的湖南金曲”20首作品,其質量均相當不錯,其傳唱度和美譽度、影響力也是有保證的。特別是這些作品為人民譜寫、為時代放歌的態度和水平,足以成為我省音樂創作的標桿,成為滿足人民群眾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甚至將來的精神食糧。
這些作品中有匯入“紅色經典”的朵朵浪花。《天上太陽紅彤彤》《頌歌一曲唱韶山》直抒胸臆,唱出了全國人民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無比愛戴和崇敬。《瀏陽河》《挑擔茶葉上北京》《侗歌向著北京唱》《我向黨來唱支歌》,更是唱出了湖南家鄉人對毛主席的感情“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這些作品中不乏歌頌“改革開放”的主旋律。《黨啊,親愛的媽媽》歌頌黨生我養我之情之義之恩;《幸福在哪里》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政策好,幸福還得靠雙手去創造。《小背簍》《辣妹子》《八百里洞庭美如畫》《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則把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三湘大地,湖南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和有了嶄新的精神風貌行于歌詠,喜訴于天下。
這些作品中更有謳歌“新時代”的強勁正能量。《奔馳在祖國大地上》是一曲深情款款的高鐵詠嘆調;《牽著春風進山村》是一首生動婉轉的扶貧干部贊美詩;二者盡管選材角度和表現風格不一樣,但同樣是盡情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鼓與呼,發揮著文藝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信仰》《主心骨》是新時代黨的頌歌,寫得格外豪邁和鏗鏘。
盡管這20首金曲主要創作和重點傳唱的時代不一樣,但同樣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并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在音樂作品很難引起轟動效應和公共關注的狀況下,對仍在堅守音樂創作生產和從事音樂工作的人們來說,無疑具有諸多啟示意義。
首先,音樂人還是得弄明白為誰創作的問題。這20首金曲沒有哪一首不是站在人民的角度,為人民譜寫,為人民抒懷的。《山鄉小渡船》是在教師節設立前后,歌頌鄉村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及他們為社會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完全代表了當時人民群眾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心聲。
其次,音樂創作必須合著時代的節拍而律動。不要忘記,鑄就“紅色經典”時期的音樂創作是那么的激情滿懷,充滿著無盡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而打造“改革開放”主旋律作品時,作者們在理性的觀照下,是如何地抒發著現實主義美好心情啊,所以《祖國啊,我永遠熱愛你》才那樣地詩意而理性。
再次,音樂創作要向專業致敬。這20首金曲不僅好在為人民譜寫,為時代放歌,其藝術水準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就說這些歌曲對湖南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挖掘和使用,就不是那么簡單和容易的。有些創作者甚至是傾其畢生的時間和經歷才終有收獲,有的則是長期下鄉蹲點,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生活,才有所琢磨、有所收獲,《洞庭魚米鄉》《呀呀呀得兒喂》就是這樣的標桿和樣板。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70年來,湖南音樂人交出了比較滿意的答卷。在奮進新時代的新征程中,相信我們今天的音樂人及其后人,同樣可以譜寫出壯美的樂章,演繹出感人的旋律,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湖南音樂發展史。
(作者系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
Copyright © 2017 m.haoxunlei.com 湖南政研網 湘ICP備18001534號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辦單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辦公室、政策研究事務中心 技術支撐:紅網